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征文 >> 【赏析】基督精神是什么

编辑推荐 【赏析】基督精神是什么


作者:东流到海 布衣,380.7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575发表时间:2017-12-15 08:40:38
摘要:电影《雄狮》的点滴感想。

【赏析】基督精神是什么 最近看了一部名叫《雄狮》的西语电影,讲的是一对澳大利亚夫妇收养印度流浪孤儿的故事。这是一部建立在真实事件基础上的电影。电影通过一个意外走失的儿童的视角,展示了人世间的苦难和拯救。西方语境中这样的拯救,其来源,实质上就来自基督精神。
   影片中成年后的印度流浪儿,问他的养母,一个西方白种妇女。
   “抱歉,你不能有自己的孩子。”
   “你说什么?”
   “我是说,我们都不是一张白纸,不是吗?不像自己生的孩子。你要接受我们的过去。而我们总在伤害你……”
   “我能生孩子。”
   “什么?”
   “我们选择不生。领养你们两个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希望你们两个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这是我们的选择。这也是我爱上你爸爸的原因。”
   “……”
   “我们都认为世上人已经够多了,多生一个并不能保证世界变得更美好。但领养一个像你们一样的孩子,给你们融入这个世界的机会,更有意义。”
   这番对话,在西方语境里固然有教旨主义的神圣意味,因此具有宣教色彩,从而被西方的普通观众所忽视,但在东方语境下,却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惊世骇俗的思想和行为。
   现代化以来的西方,是否在尼采“上帝已死”的思潮中,滑向宗教的装饰化,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我看来,中世纪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引领和锻造,实际上是完成了欧洲诸多民族以及民族文化的融合和奠基,尤其是对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以及阿拉伯文化的统合,成就了所谓“人类西方文明”的现代化曙光。
   从伦理学上来看,基督教的伦理观是开放的,但也是极端的。开放在于它的教义不管你的民族、国家、肤色和语言的不同,都可以成为教众,成为相互信任的兄弟。
   而极端的是,由于信仰的不同,一个家庭的同胞兄弟,都可能决裂,拔刀相向。这种基于道德规范(教义)的善与恶的对立,从而上升为信仰之争的西方传统,甚至沿袭到中国土地革命期间国共两党内部家庭的决裂。
   与之相反,中国古代的传统伦理一直讲究兄弟为手足,以相残为耻,留下比如曹植《七步诗》等事迹。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三国演义》中,也可以看到诸葛家族三兄弟各事其主,各尽其忠的范例。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杨家兄弟刀枪对垒,可也不乏兄弟情深的描写,同样也是基于我们东方文化的这个伦理传统。
   基督教教义的开放,在当时,是一种对统治旧势力和传统犹太教的坚决打击和革新。要知道欧洲皇室,直到中世纪末期还保持着近亲繁殖的古怪婚姻血统论。而随着基督教的普及和深入人心,这种根深蒂固的家族血统观念,从此就被广大的西方普通民众所抛弃,甚至唾弃。这大概,也是那些底层人民都愿意狂热加入基督教的主要心理诱因。这种伦理上的变革,客观上更好地促进了欧洲各民族的融合。虽然这种融合并不彻底,但起码对欧洲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基督教教义的极端,在我看来,也是造成如今西方人家庭观念不强,没有生育动力的潜在心理根源。
   电影中的这对西方夫妇,他们所秉承的家庭伦理观念,也是基于这样一个基督教教义,所以才能收留并教养一对肤色、语言、国家、民族完全不同的孤儿。尤其在这个基础上,电影借西方妇人之口说出的这个理念:“我们都认为世上人已经够多了,多生一个并不能保证世界变得更美好。但领养一个像你们一样的孩子,给你们融入这个世界的机会,更有意义。”——这段话,显然是导演对真实事件的一种认识和升华。在某种程度上,这段话刷新了一种基督精神,形象地阐释了耶稣那种牺牲自己,成就人类的高贵精神品质。
   乍听之下,在东方语境的我们,一时还无法接受。虽然我们不得不表示钦佩,为这样高贵的精神品质点赞。但在中国,大部分中国人都无法做到这一点,终生放弃生养自己的孩子,而去领养别人家的孩子。就算伟大如已故周恩来总理,也是因为现实的种种原因,才决定终生不要自己的孩子,而去领养同志的遗孤。
   仔细想来,我们发现这个基督精神,似乎缺乏普遍的个体操作性。如果这个世界绝大部分优秀的人类精英,都秉持这种精神而放弃个体的生物延续性,那么,是不是会在人种学和基因学上,陷入可怕的未来呢?
   另外,电影《雄狮》中那位西方妇人所表现出来的,首先就是她的高贵性。正因为她的高人一等的地位和物质占有能力,才让她可以收养孤儿。这不是在人类中地位低下的普通民众力所能及的。其次,她给予的融入世界的机会,只是让孩子融入她的世界,而不是孩子属于的本民族的世界。这种冲突,显然在另一个孩子身上得到了体现。所以,从这两点来看,妇人所表现出来的基督精神,只是一个个案,不具备广泛的复制效应,而且,似乎成功率也只有50%。
   但我们发现,这种精神的高贵性,却远远高过了妇人身份的高贵。电影中的个案,虽然是妇人个体的一种执念所致,但妇人所达到的精神高度,使这个执念成了(孩子)神的指引。
   就像耶稣传教牺牲之后,被宣扬为神,期间这种自愿牺牲在十字架从而拯救人类的高贵精神品质,显然是他弟子们的一种执念的表现,而非耶稣的神的意志的体现。
   但这种执念,又是什么?
   千百年来的执念,多少亿万教众的执念形成的精神力,又会强大到何种地步?!
   基督精神缺乏的,也许是个体化的操作性,但却从来不缺乏集体化的操作。
   世界三大宗教对人类精神的统治力,都很强大,但是,也许基督教更具有军事化集体化的操作能力,所以,才能成为全球第一大宗教。历史上,也只有基督教产生过“十字军东征”这样的大规模宗教军事行动。反观伊斯兰教的宗教战争,大多数都是一些被世俗国家利用的产物。中国的道教,儒教,同样也存在着和伊斯兰教相似的情况。由此,我们也可窥见其中本质上的差异和基督教的不同凡响之处。
   所以,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我觉得基督教其实是西方(也不局限于西方)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与愿望的集体结晶。不是什么神,所谓的神就是我们人类自己。“神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这意思就是神和人同类。我们世人只是看到了耶稣牺牲的基督精神,但是却没有发现耶稣牺牲前所作的事情——选定十二门徒——所进行的繁琐的组织工作。这显然不是神的启示,而是一个有思想的人的工作设想。
   建立一个组织,统一组织内所有成员的精神意志,从而让所有成员生活在一个伟大的集体里——这大概就是基督教的教义精髓。
   但众所周知,现代基督教早就四分五裂。教廷,也是徒有其表。可是基督教的教义精髓,以及基督教的基督精神,还在世界范围之内广为传播。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政党,德国纳粹党,斯大林的布尔什维克,其实都是在继承基督教的教义精髓。
   或许,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所组成的现代政党雏形,就如同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参加会议的代表人数,从此代表着人类文明走到了一个关键的节点。

共 272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基督教精神继承了犹太教的罪恶感意识、忏悔意识、谦卑精神、契约精神、先知精神和救赎精神。耶稣亲自完成救赎人类的工作,实践了上帝的大爱,因此人的价值和生命得到尊重。文章对《雄狮》西语电影所弘扬的基督精神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认为基督精神的实质就是建立一个组织,统一组织内所有成员的精神意志,从而让所有成员生活在一个伟大的集体里——这大概就是基督教的教义精髓。推荐赏阅。【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鹿纯子        2017-12-16 06:47:46
  来访学习,问候作者!
最好的是下一个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