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富源县大河镇历史沿革(随笔)
《富源人文历史概览一富源乡镇沿革史》记大河镇时说:“明朝时期,今大河镇属平夷卫后所辖区。”这个陈述值得商榷。
今富源县大河镇在明代时不在平夷卫的地理范围之内,《康熙平彝县志》记载:平夷卫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设置在今富源的一个军事单位,最初卫城在今富源旧城山,平夷卫在1399年(明建文元年),也就是建置九年后才筑起土城。明弘治七年(1494年),卫城向东移了几百步(一步等于五尺)左右,筑起了石城(今富源县政府为中心的富源老城),明初平夷卫的辖域是今胜境街道及中安街道。大河镇是清康熙三十四年设平彝县时才并给平彝县的,之前属于沾益州,属于沾益州之前属于越州。大河镇有明确记载的历史,可以从元朝说起。
元朝时大河镇属越州,元末明初时管理越州的是元朝廷任命的越州土知州龙海土司。据《康熙平彝县志》记:龙海在明军到达越州时望风归附,龙海死后其子阿资承袭职位任越州知州,后阿资不服明朝廷管制起兵反叛,明军将其镇压。越州辖地在阿资被诛后从越州划归给沾益州,叫海地上伍营、中伍营和下伍营。今大河镇当时称越州海土司下伍营,阿资被诛后,下伍营划归沾益州。
据《古越州志》记载:阿资儿子禄宁长大后于明永乐三年进京纳贡,明朝廷任命禄宁为亦佐县右土县丞,亦佐县是今富源县南部。亦佐右土县丞听其名是到亦佐任县丞,其实禄宁并没有到亦佐去任职,仍然在越州地盘上治理越州。从禄宁儿子海叶继承土司位后,以龙海的海字为姓,世代姓海,称海土司,但民间仍然有人称越州土司为龙土司的。故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一日至六日,徐霞客考察南盘江源头由贵州入云南亦佐县(治所在今富源县亦佐村),记下了亦佐县有两位彝族土司担任县丞(知县的副手称县丞),但是辖地不接壤:“亦佐县有左、右二丞,皆土司。左丞姓沙,在本县,即与步雄攻黄草坝者。右丞姓龙,或曰即姓海,在北,而居近越州。其地东自此岭而西抵箐口焉。东与亦佐西界中隔,罗平、陆凉二州之地间错其间,不接壤也。”这段文字告诉我们:明代亦佐县有两个土县丞,即龙土司和沙土司,龙土司又叫海土司,沙土司是左土县丞,龙土司是右土县丞。沙土司管辖地就是亦佐县本县,而海土司的管辖地在亦佐县外以北,不与亦佐县接攘,中间被陆良州和罗平州地间隔。据《沾益县志稿》记载:明代海土司的衙门在越州水城村内(今越州水城村)。清顺治四年三月,李自成残部大西军路经越州,与海土司大战于岗子凹、花口,海土司大败,退居水城。水城被大西军重围数月后被攻破,水城被屠,海土司衙门因此被毁。《清史稿》记载:到清代海阔任土司,仍承袭亦佐县右土县丞职位,土司衙门在竹园村(今富源县竹园村)。《康熙平彝县志》也记,海阔任土司时仍然实际拥有明代海土司的地盘,在这块土地上,海阔恣意飞瀌。清顺治十六年海阔归附清王朝。云南巡抚袁懋功奏请康熙皇帝将沾益州海地的上伍营、中伍营、下伍营编为太平里、久安里和长治里。久安里包括今天富源县墨红镇、竹园镇,长治里包括今富源大河镇。土司是不吃皇粮也不拿俸禄的,靠其管理的土地上的收成吃饭,但必须向皇上纳贡。因为海地久安、长治二里的辖地间杂在平夷卫地盘,康熙五年就从沾益州下的里(里相当于今天的乡、镇)划给平夷卫,太平里仍然归沾益州。弄清楚大河镇是明初越州龙海土司地盘,就不难理解《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九十四》记载的“洪武二十一年,征南将军傅友德等将兵讨阿资,道过平夷,以其山势峭险,密迩龙海,宜筑堡驻兵屯守,以悍蛮夷。遂迁其山民往居卑午村,留神策卫千户刘成等领兵千人树栅置堡。其地后以为平夷千户所”以及《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一》记载的“洪武二十三年四月夏戊申改平夷千户所为平夷卫指挥使司,上以云南列置戍兵,平夷尤当南北要冲,四面皆蛮夷部落,必置卫屯兵镇守。乃命开国公常昇往辰阳集民间壮凡五千人,遣右军都督佥事王成、千户卢春统赴平夷置卫。”今大河(明初称海地下伍营,是龙海土司地盘)离明初平夷卫治所旧城山、用脚走的路不过十多里地,平夷卫在最初设卫时下面并没有设置千户所,其辖域仅是今胜境街道和中安街道,正德二年才正式调曲靖卫中所和右所补充平夷卫为右所,是飞地,飞撒于曲靖坝子、马龙与寻甸之间的山区,不与平夷卫本部接壤,平夷卫增设了右所后,平夷卫本部改称平夷卫左所,至此平夷卫下才设置有左所和右所两个千户所,并无后所之说。康熙五年沾益州的久安里和长治里划给平夷卫,久安里和长治里其实是与平夷卫左所相接壤,这两个里划归给平夷卫后应该属于左所辖地,故“明朝时期,今大河镇属平夷卫后所辖区”这个陈述笔者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康熙平彝县志》记载:康熙八年因为亦佐县小裁县,海阔也因此失去亦佐县右土县丞官职。海阔的私宅在竹园村,清政府有关部门安排他去越州,海阔不去。康熙十二年海阔跟从吴三桂反清,被吴三桂授予都司职位,率兵抵抗清政府军队战败逃回。康熙二十年,清政府从吴三桂孙子吴世璠手中收复云南(吴三桂在康熙十七年病死于衡州,他的手下拥立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继承帝位)。海阔隐迹深山中,派他的长子海因乾向清朝廷出降,清朝廷仍准其世袭土司职位。康熙三十四年,合并平夷卫和亦佐县为平彝县,今墨红、竹园时称平彝县的久安里,今大河镇时称平彝县长治里。海土司的职位由海阔次子世袭,改称平彝县土县丞。海土司世袭平彝县土县丞直到民国。
根据以上的材料分析,今富源县大河镇在元代称越州海地下伍营,明代时称沾益州海地下伍营,清康熙五年后称沾益州长治里,康熙三十四年后称平彝县长治里,民国时改里为区称平彝县长治区,1961年后称富源县大河区,1988年称富源县大河乡,2003年后称富源县大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