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爱上吊的二婶子
人的记忆五花八门,但只有大喜、大悲、大惧之记忆才最深刻,让人终生难忘。
小时候住在农村,那是七十年代初,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很差。吃的是“红薯饭,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住的是茅草土墙屋,最有钱的人家也只能住上“三趟瓦”的房子。所谓“三趟瓦”的房子,就是茅草屋的屋沿处,摆上三趟瓦,即能防风,也能防止雨水“尿”墙。
物质生活的匮乏自然影响到精神生活的幸福。住在我家前面的二婶子,结婚五年,生了三个孩子,每当青黄不接的时候,他们家常常是吃了上顿饭没有下顿。二叔是个老实人,少言寡语,胆小怕事,人家都说他“三脚跺不出个屁来”。二叔两口子常常吵架,一吵就是人仰马翻,鸡犬不宁。孩子哭,二婶子骂,二叔喝得酒气熏天。更可怕的是二婶子还经常闹出全村人都知道的动静,那就是上吊。
七十年代农村的房子都很低矮,垫着一个小凳子就能摸着横梁,这也为想不开的人提供了上吊的方便。二婶子就利用了这个有利条件,让她的知名度大增。每次二叔家吵架后,邻居的婶子大娘都去劝说,二婶子哭诉时会一口气上不来,昏迷过去。大家七手八脚地把她抬在床上安顿好,自以为事情平息了,就各自回家了。谁知大家还没有摸起擀面杖做饭,只听外面一声吼:“她二婶子上吊了!”于是,忙乎的不只是婶子大娘了,还有叔叔、伯伯、大爷、大哥。那时候农村有个说法,上吊之人只要魂魄不走,就不会死,所以就有了“叫魂”之风俗。
“叫魂”的场面实在吓人。当时刚刚六、七岁的我,每当听到二婶子的屋脊上传来叫魂声,都吓得毛骨悚然,拉着妈妈的衣襟不敢松手。二婶子上吊后,婶子大娘在屋里忙乱,到底是在干什么,我一直不清楚。但叔叔、伯伯在外面的动作我却一清二楚。他们有的忙着找梯子,有的忙着找簸箕。胆大而动作麻利的叔叔立即手拿簸箕、笤帚,顺着梯子爬到屋脊上。一边用笤帚把猛敲簸箕,一边高声大喊:“二蛋的娘——家来吧!”那喊声尖利而凄凉,顺着风会传的很远、很远。所以某村有人上吊,相邻的村子都能知道。叔叔在屋脊上喊一声,敲一声,二婶子如果没有醒来,他是不能停下来的。此时,几乎全村的人都会停下手里的活,惶恐不安地等待“叫魂”的结果。直到婶子大娘走出茅草屋说:“好了,不用叫了,二蛋他娘回来了。”大家才长长出一口气,在二婶子的嚎啕大哭中渐渐散去。
在我的记忆中,二婶子上吊的悲剧至少上演过三至四次,但二婶子终究是命大福大,每次上吊魂魄都没有走成,被善良的叔叔伯伯叫了回来。改革开放后,二婶四个儿子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都跟着建筑工头打工了。混得最好的是二蛋,听说他现在也成了包工头,哪年都能挣上几十万。去年过节回老家,我专程去看望子孙成群的二婶子。她已七十多岁了,但精神很好,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住着全村最漂亮的楼房,屋里的家电一应俱全。
“二婶子,你的房子比大城市的别墅还漂亮呢,是谁设计的?”
“哪有谁设计?都是我家二蛋自己建的。二蛋和他几个弟弟不是在城里包工程嘛,他说,咱也要住上像城里一样漂亮的房子。唉,几个孩子都孝顺,我现在是吃啥有啥,要啥有啥。”二婶子高兴地说。
看着二婶子满足的神色,我又想起苦难的从前。相信她决不会上吊了,用她的话来说,现在的生活太好了,幸福享也享不完呢。
叙述的语言朴实,主题满满的正能量。情节生动形象,故事引人入胜,真是一个精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