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力写手选拔赛】芳华,为何让人热泪盈眶(随笔)
《芳华》热映,网上热评,各种观点齐聚,说咸讲淡的都有。但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那就是《芳华》很打动人,包括商界名人马云也不例外。马云在观完试影后发微博说:“前几天提前观看了冯小刚的新电影《芳华》,从头到尾很感动,回家的路上一直沉浸在回味中。本以为是我一个人的问题,后来发现几个同去观影的朋友们都有同感。也许这才是真正电影的味道。”电影演员范冰冰亦被感动得落泪。
周六午后,阳光正暖。满怀期待,我走进了武昌司门口江汉环球电影城,这是一部期盼近两个月的《芳华》。其实,我很久没有进过电影院。这部电影与我们的经历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总想藉此回味一番!
在此之前,我看过同名小说,总觉得文字形象比较模糊,认为影视形象更为直接。看过之后才发现,电影与小说所表达的观点有较大不同。小说中的主角突出刘峰和四个女兵,即男兵刘峰,女兵何小曼、郝淑雯、林丁丁和萧穗子,他们各自不同的命运构成了多彩的“芳华”,而电影则以何小萍(小说中的何小曼)和刘峰两个人的故事为主线,淡化了郝淑雯、林丁丁和萧穗子命运转折。小说中的人物命运要复杂得多,如林丁丁这个人,在小说中是一个爱慕虚荣,一心想嫁给部队高官子弟;她经常带病演出,得到“轻伤不下火线”之类的表扬;她是“触摸事件”的当事人,她的一声大叫,彻底改变了刘峰后半生的命运(电影中的她没有大叫,而是被路过的两个男兵撞上了);最后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在大家庭里并不受待见,结婚又离婚。之后,她跟随一男人到国外开餐馆,当了老板娘。接着又离婚回国,以为别人看房子为生。在电影中,她嫁给了澳洲的一个富商,身材从苗条变成臃肿,最后也没有再跟其他人发生交集,这跟小说相比弱化了很多。当然,因为她是次要角色,有限的电影时间,无法表达每个人的命运交集。用我的一位舞蹈爱好者朋友的话说:“总体感觉电影基本忠于原著,但是淡化了原著中苦难命运以及弱化了人物悲惨结局。感觉电影限于篇幅,也有其他不可言说的原因吧,深度力度都不太够。不过已是难能可贵。敢为那一代人逝去的芳华,唱一曲祭奠之歌。致谢冯导,为冯老炮打call”!
《芳华》不是一部战争片,也不是文艺片,用坐在我身边一个小年轻人的话说“情节没情节,故事没故事,战争又不是战争,不知道是一部什么片子,让人看不懂”。因为整部片子时间跨度较长,反映的生活起伏较大,社会生活比较复杂,作为80后的青年人,看不懂那是自然而然的,它反映的毕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芳华》。电影所展现的生活源于现实,高于现实,作者严歌岺说,这部剧她写出了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我亦感到非常真实。
《芳华》以军区文工团成员萧穗子的口述开始,讲述了刘峰和何小萍两人的悲欢离合。何小萍因为舞蹈功底好,被特招到部队文工团。在一个大雨倾盆的日子里,刘峰将何小萍带进了光荣的部队。我不知道这是否是导演的有意安排,这样的场景似乎注定了两个人的命运。何小萍的父亲因受到政治迫害在她六岁时就离开她,接受革命改造,后来又在改造中病逝。母亲带着她改嫁,小萍一直感到有一种没有家,寄人篱下的感觉。到部队时,因为没有及时领到军装,为了早点照一张带有领章、帽徽的像片,寄给还在接受劳动改造的父亲,就偷偷拿了战友的军装去拍了张照片。这样的心情我们都理解,每一个新兵都想早点穿上正式军装寄给家人,显示一下那英武的军姿。从小就被人欺负的何小萍此刻更是需要这样的一照片宽慰父亲。如果明着借军装也许可以避免这一切,可何小萍的出身注定她开不了这个口,就只好偷偷来满足一下自己的要求。当这件事情被发现的时候,何小萍没有去辩解,她知道自己身处底层,没有背景,父亲正在接受批判,她只能含泪接受战友的指责,她原以为到了部队没人敢欺负,现实还是如此残酷。接着又因性格和生活习惯备受女孩们的冷落和孤立。她很喜欢刘峰,而刘峰爱的却是丁丁。我原来所在的一个部队女兵较多,感觉女孩子扎堆的地方,总是有那么一点相互争风吃醋,排除异己,孤立他人的情况。也说明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复杂的人际,正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这样的场景显得真实、熟悉而亲切。
刘峰被称之为“活雷锋”,他本来有着美好的前景未来,因为一直深爱着女战友林丁丁,他放弃了许多东西。在一个独立想处的空间里,刘峰鼓起勇气抱着林丁丁向她表白,却遭到了无情拒绝,还被人举报到部队保卫部门,并接受组织调查。在哪样一个封闭的年代,一个模范标兵,对一个女战友“摸一下”,这真的是很严重的事件,是作风问题,与一名革命模范战士的标准是格格不入的。这一摸,彻底改变了刘峰的命运。林峰被调走了,去了伐木连队,一个山高水远的地方,直到后来参加对越作战。电影用一个超长镜头展现了整个战场的血腥与残酷。虽然战斗场面不大,但却真实地再现了那场战争。刘峰因为战争断了一只手,但在电影中,对他后来的命运交待并不充分。在小说中,刘峰负伤后一心求死,他爬过的道路留下鲜血,蚂蚁蜂拥而上,救护员顺着蚂蚁踪迹找到他。转业回地方后,他在海南卖过盗版书,还跟一个发廊女同居,他想带着发廊女走上正常人生活,但没有如愿。刘峰最后得了癌症,流落北京,何小曼(何小萍)跟他一起走过了最后的日子。小说中有个情节特别感人,萧穗子去看望他时,他用单手把苹果固定在一个钉子上。他的葬礼甚至没有亲人前来参加。刘峰的一生走完了,一个好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如灯草一样熄灭。
在野战医院,副连长刘峰、战地救护何小萍、战地记者萧穗子,重逢在硝烟弥漫的战场。透过战争,一批批年轻的生命瞬间阴阳相隔,成了烈士;一批批残肢断臂的伤员整车整车,运送到了战地医院。这样的情景,历历在我眼前晃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广州军区《战斗报》实习,经常到一线部队采访,他们所描述的场景,与此电影中所展现的场景很是相像,场面很真实。那些牺牲的年轻战士,都是十六七八的年华。而活着的战友,因为命运不同,结局也不尽相同。何小萍因为在野战医院的出色表现而成了英雄,也因为这样的英雄称号来的那么突然,来的与自己的身份是那么的天上人间,来得是以无数的年轻生命为代价,何小萍一时接受不了,疯了,进了精神病院!而萧穗子则是继续以记者的身份工作,最后成了一名作家。
《芳华》很多地方显示着人性的光辉,让人落泪:何小萍因为身上汗味较重,练双人舞时被人嫌弃,这时刘锋站了出来,给了何小萍的希望之光;刘峰将要离开文工团时,何小萍朝刘峰宿舍窗口喊道:“刘峰,我明天来送你”,以及两人告别时互致军礼;刘峰去精神病院看望何小萍时,拉着她的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能独自忍泪;文工团到医院慰问演出,小萍熟悉的曲子《沂蒙颂》,看着台上那熟悉的舞姿舞步,那些己经失去的记忆和情感在慢慢地被唤醒,一个人悄悄地走到了剧场外,跳起了《沂蒙颂》,这用心跳的舞蹈,让人很是震憾;战争结束了,文工团宣布解散,号手吹奏了一曲《驼铃》,大家集体痛饮而歌;战争结束多年后,刘峰因送书的车子被城管扣收并罚款1000元,而此时的刘峰一个月才赚300元,在与城管发生肢体冲突时,假手肢被打掉,女战友郝淑雯一句怒骂“操你妈,你们敢打战斗英雄”。
在观看电影时,几位与我差不多年纪的人,看到这些场景时不时抽泣声声,后来一问,才知道他们与我一样,也是那个年代的军人,有的参加过对越作战,有在文艺宣传队干过。走出电影院时,几个年轻人一直在议论,认为此片“看着不象文艺片,也不象是战争片,不知道拍的什么”。是的,他们肯定不理解,这样的电影恐怕很难法触动他们。我对他们说,电影里的故事就是我们亲身经历的故事。不理解,因为是你们没有经历。就象我们不理解年代久远的过去一样。他们愣愣地看着我,似乎是有所认同。
副连长刘峰、战地救护何小萍、战地记者萧穗子,重逢在硝烟弥漫的战场。透过战争,一批批年轻的生命瞬间阴阳相隔,成了烈士小说《芳华》更为让人沉思。小说结尾,刘峰罹患癌症,给人的感觉是好人得不到好报。这个“活雷锋”并没有被时代所包容,落水之后还引来一顿痛打,何小萍又何尝不是呢?所以,严歌苓的作品向来在揭示社会底层的一些罪恶上时毫不留情面,我们能洞悉平凡中的伟大,却也能窥测到伟大中的丑陋。
严歌苓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中说,《芳华》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我在叙述人和我自己之间游离、变换,似乎是真的,又似乎是假的。有很长时间,我一直在想,人群里对一个弱者的迫害欲是从哪里来的,这是我们人性中的一个弱点,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个现象,导致了4个女兵不同的命运。
人生本就不易,无论是哪个年代,无论大人物还是小角色,平凡或伟大,卑微或高尚,最终都会芳华落尽,或许,我们需要的是那多一点点的慈悲。正如《芳华》影片最后萧穗子的那句旁白:“我不禁想到,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原谅我不愿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就让荧幕,留住我们芬芳的年华吧。”的确,我们的华发已经苍白,皮肤也不再稚嫩,但那逝去的芳华依然在心中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