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析】眼见并非为实 ——我读《傲慢与偏见》
富家子弟宾利和他的朋友达西一出现在龙博恩村,立刻引起众人的兴趣,尤其是贝内特先生和太太,威廉爵士、卢卡斯夫人这两家人更为关注,因为他们都想为自己的女儿找一个有钱的好人家。贝内特太太共有五个女儿,她们分别是大女儿简、二女儿伊丽莎白、三女儿玛丽、四女儿凯瑟琳、五女儿丽迪亚。其中,简最漂亮,伊丽莎白最有智慧,丽迪亚最风骚放荡。卢卡斯夫人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名叫夏洛特,是伊丽莎白的闺中好友,后来,当伊丽莎白拒绝了贝内特先生的侄子柯林斯先生(神父)的求婚后,她却选择嫁给了他。
在一次次舞会或其他场合的接触中,结果宾利爱上了简,达西爱上了伊丽莎白。宾利最初因为简的矜持与含蓄,再加上朋友达西的反对,因为他想宾利迎娶自己的妹妹,使得宾利一度中断了对简的爱,并几乎打算不再回到租住的泥泽地别墅。而一开始,几乎所有的人对宾利先生充满好感,对他的朋友达西则持有偏见,因为他外表冷漠,神情傲慢,伊丽莎白更是看不惯他,并毅然拒绝了达西的求婚。后来,发生了一系列事情,尤其是在丽迪亚和一名军官威克汉先生私奔后,达西所做出的努力寻找与金钱上的帮助,加上达西的女管家对主人的种种赞辞,还有达西书信中对自己行为的种种辩解,伊丽莎白才知道,她以前对达西的偏见是错的,并重又开始爱上他。最后,宾利与简、达西与伊丽莎白,均喜结良缘,包括夏洛特与柯林斯、丽迪亚与威克汉,四对青年终成眷属。书中的重点,写的是伊丽莎白与达西之间由误会到偏见冰消瓦解的整个过程,其中作者最擅长的是讽刺技巧、人物的心理刻画、场境描写、人物个性戏剧性的对话等。贝内特太太在小说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一笔,她对女儿们的婚姻至关操心,她嫌贫爱富、见风使舵的个性,刻画得非常成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书中对爱情的描写,只是点到即止,没有任何激情的场面描写,所有的爱与想爱,都是在极其冷静的状态下完成的。书中还提到柯林斯神父的恩主凯瑟琳夫人,她对相对贫穷的贝内特一家人所采取的态度,还有最后她极力反对达西娶伊丽莎白,还有宾利的妹妹们对简、伊丽莎白等人的表面热情、实则冷淡的描写,直接地反映了英国十九世纪乡绅阶层的生活景观、道德习俗和社会现状,有力地鞭挞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金钱至上、人情冷漠的社会风气。
总之,作者是写爱情题材和喜剧的高手,她通过四起婚姻家事的对照描写,提出了道德行为的规范问题,表达了自己对建立在相互理解和真诚爱情基础上的婚姻的赞扬,以及对以门第财产和情欲为基础的婚姻的讽刺和批判。在当时,这种思想是进步的,更是难能可贵的。虽然《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说过“奥斯丁不知激情为何物”,但我却把这句话看作是对作者最好的赞扬,恰恰说明她以冷静和理智来诠释爱情,没有生离死别的爱恨情仇,更没有浪漫热烈的痴情与肉欲,有的只是带有明显的喜剧色彩对日常家长里短的生活描写,在看似平淡的文字中,实则绵里藏针,机锋暗伏,读后给人以深邃的思想和启示。奥斯丁以女性作家特有的敏锐和细腻,刻画出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生活和思想,是十九世纪一位自觉关心小说艺术的作家。她始终把小说看作是一种艺术形式,认为小说是“只有具备才华机智和鉴赏力才可能写得出的作品”。她写小说的准则是:情节要可信、细节要真实、人物性格发展要符合逻辑、结构要精巧、语言要简洁等。
下面,我以小说的1-7章节顺序来逐一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
一
“单身男人一旦有了钱财,必定想要寻妻觅偶,这是一个举世公认的真理。”
开头第一句,作者直接点题,引出有钱人宾利先生即将登场。接着,作者写了贝内特先生和太太对是否应该主动拜访宾利先生发生争论,指出贝内特太太此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将五个女儿一一嫁出去,而且必须要嫁给有钱人。
二
写贝内特先生瞒着太太去拜访宾利先生,当妻子和女儿在失望中听到这个消息时,精神立即为之一振。作者没有半个文字描写拜访的场面,而是从侧面写了贝内特太太的惊喜,如一则小闹剧突然收场,又似一个魔术瞬间揭开谜底所带来的意外,于是,贝内特太太对女儿们说,“你们的爸爸多么出色呀,姑娘们,真不知道你们怎么样才能报答他的爱呢!”这里,读者可以看出,虽然贝内特先生和太太性格不同,平日很多观点不一,但在对待女儿们的婚事上达成了共识:希望嫁个有钱人!希望宾利先生能成为他们的准女婿,因为他们有五个女儿,总有一个讨得宾利先生的欢喜吧?
三
先写宾利先生回访贝内特先生。宾利先生身着蓝色外套,骑的是黑色骏马。接着写宾利先生在泥泽地别墅举办舞会,贝内特一家人受邀参加。在舞会上,宾利的好朋友达西出场。在人们的印象中,“宾利先生仪表堂堂,温文尔雅,举止自然得体,待人和颜悦色”,而他的朋友达西“这家伙高傲、不合流、难相处”;这一次,宾利先生请大女儿简跳了两曲,达西虽然没有跳舞,但他注意上了二女儿伊丽莎白,可伊丽莎白对他的印象非常坏。这种坏印象源于众人对他不利和种种议论,被人为地打上了“先入为主”的烙印,提前判了达西的死刑。作者采用对比的写法,让读者在众口一词中,不免也对达西先生有了反感。这,或许就是文学大家的手段和魅力所在。
四
写简从舞会归来后芳心萌动。在中国人嘴里,有“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或“情人眼里出西施”之说。当简和妹妹伊丽莎白单独相处时,便对妹妹吐露自己对宾利的由衷爱慕。“他真是年轻人的典范呀!心思细腻,性情温存,热情大方,他的举止俊逸,又颇有教养,这可是我从未见过的。”这一章,读者不难看出简的性格是:多情、柔顺、善良、容易感动,看不到对方的缺点;而伊丽莎白则不同,她冷静、有主见、善于分析问题,凡事能泰然处之。作者借两姐妹之口,既分析了宾利的性格,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读到这儿,每个人禁不住想问一句:接下来的发展怎样呢?
五
威廉•卢卡斯爵士一家出场。卢卡斯爵士生性和善友好,谦恭有加;卢卡斯女士是一位不错的女人,没有乖张之气,是贝内特太太的好邻居,他们的大女儿夏洛特,是伊丽莎白的闺中密友。两家人相聚在一起,谈论的依然是上次舞会上的事。伊丽莎白从夏洛特口中,知道达西对自己相貌的评价只有三个字“过得去”。因此,她们一致认定:达西高傲自大。作者借三女儿玛丽之口,说出了傲慢的标准定义:
“我认为,傲慢是一种人所共有的通病……是一种流弊,人性在这一方面极为脆弱,因为,我们很少有人不因为自己的某种品质或者其它什么而沾沾自喜、洋洋自得,不管这种品质是存在于真实中,还是仅仅存在于想象中。虚荣与傲慢尽管常被用作同义词,实质上却是两回事。一个人可以傲慢但不可虚荣,傲慢是我们对自己的评价,虚荣则是我们希望别人如何评价我们自己。”
连续的对话是本章的写作特色。各抒己见,各具特色,每个人口中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描述不同,既有特点又互为补充,让读者在众说纷纭中感知人物性格的多变与世间万物的美好,借用苏东坡的两句诗来概括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六
写龙博恩的女人们与泥泽地别墅的小姐们开始友好往来。这一章,作者不正面写简如何爱恋宾利先生,而是通过夏洛特与伊丽莎白两人之间的讨论,分析虽然宾利毫无疑问是喜欢简的,如果简不主动作出姿态,那么,事情的发展或许并不顺利。接着,作者只用了一句承上启下的话,笔锋就转到了达西对伊丽莎白的关注。
“伊丽莎白只顾关注宾利先生是否真心对待自己的姐姐,却全然没想到宾利先生的那位朋友正意味深长地关注着自己。”
在威廉•卢卡斯府上的一次舞会上,伊丽莎白开始与达西正面交锋。当达西要她弹琴时,她一口回绝,只唱了一两支歌。而妹妹玛丽却急于表现自己的本事,主动顶替伊丽莎白开始弹琴。当达西先生恳请伊丽莎白赏脸跳舞时,她也不为所动。
试想:一个傲慢的富家公子,为何开始对伊丽莎白低声下气、处处关注?似乎只有“爱情”二字可以解释。当宾利小姐追问达西“是什么样的女人有幸让他如此心动”时,达西口中说出的名字是:伊丽莎白•贝内特小姐。殊不知,宾利小姐在爱着达西,宾利先生也希望达西成为自己的妹夫。何况,伊丽莎白对达西先生只有厌恶。如此一来,后面的好戏想必更加精彩。
真正的高手作家,不会强迫读者去读他(她)的作品,而是让作品中的人物自动拴住读者的心,让人不忍释卷,欲罢不能!
七
本章起笔,以最简短的文字交待了三件事,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一是贝内特先生拥有一块每年收入两千镑的田产,因膝下无男,这份家业将由一位远房亲戚来继承(这个继承者就是下文的柯林斯神父)。
二是贝内特太太的妹妹住在麦里屯(姨妈的出现,让贝内特五姐妹有了另一个好去处);
三是麦里屯最近驻扎了一个民兵团(因为兵团的出现,后面才有小女儿丽迪亚和一名军官威克汉先生私奔的故事)。
作者还简单写到了贝内特先生与太太在对待军人的立场上绝然不同的态度:贝内特太太赞成女儿与军官们交往,贝内特先生则坚决反对(后来的事实证明,贝内特先生是正确的)。
接着,写简受到宾利妹妹——卡罗琳的邀请,去泥泽地别墅做客。贝内特太太故意不让简坐马车,只骑马前往,结果途中遇雨,病倒在泥泽地别墅。伊丽莎白只身前去探望。于是,在一群势利的富家小姐眼里,她们是多么瞧不起伊丽莎白。这,是英国十九世纪当时社会大环境的真实反映,是作者以小见大、尺水兴波的高超写作手法。
因此,以我个人的经验,欣赏名著,一定要逐字逐句地细读慢品,否则,是不可能有收获的。在读的同时,应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在这一章节,如果是你来写,又是如何落笔的呢?如此反复思索,辅以练习,久而久之,写作一定会有进步的。感谢作家奥斯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