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赵匡胤陈桥兵变(散文)
一、五代争雄
近三百年的大唐王朝轰然倒塌,随之北方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而南方有十个比较小的国家并存,这种状态持续大约近七十年时间,这就是唐宋两朝之间的五代十国大分裂时代。
后梁五代十国之首。梁太祖朱温建国至梁末帝灭亡,只有17年,都城开封。疆域为河南山东陕西湖北的大部,河北安徽江苏山西甘肃宁夏辽宁部分。朱温三子朱友圭杀父称帝,四子朱友贞又以讨逆为名杀兄自立,称梁末帝,被后唐所灭。
后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第二个国家,定都洛阳,历时一十四年,后梁时期北方的晋国成是最大的割据势力,仍奉唐朝正朔。李存勖即位晋王后在魏州今河北魏县称帝,改元唐同光,魏州为东京都。因李存勖复唐为国号,故称后唐,同年李存勖灭后梁,定都洛阳。
李昪同时在江南建立南唐,延续大唐正统,南唐一度成为十国当中版图最大的王朝。
随后赵国石敬瑭引契丹推翻后唐建立后晋,契丹与晋闹矛盾建立辽朝但难以立足。而后晋东南节度史刘之远建立后汉,后汉建都开封,并逐渐收复中原。郭威被隐帝追杀而造反,篡后汉为后周。
此时赵匡胤正在追随郭威不离左右,赵匡胤出生在河北省保定,其太祖父在琢郡做官,祖父担任过刺使。父亲赵弘殷是一个身材魁梧,做事果断的北方大汉,多年都在军中做事,官位做到国家禁卫军的马兵史(相当于今天的司长),赵匡胤家里也算是连续四代为官。
父亲赵弘殷对赵匡胤影响最大,首先是性格的影响,赵弘殷性格坚定刚强,会武术,一直在军营打打杀杀,这让自幼出生在军营的赵匡胤接触军事与兵器。赵弘殷是一个非常有志向有抱负的人,他胸怀大志,这一点对赵匡胤的影响是非常大,也最有意义,这对赵匡胤来说,是他日后开启伟业的思想根基。自幼在军营中长大的赵匡胤长大后就走进社会闯荡江湖。
父亲先是推荐他到今湖北荆门的王彦超处,王彦超见他一个刚刚出来混世的年轻人,没有任何本领,就没有收留,给了一些银两便打发赵匡胤走了。这件事情给赵匡胤留下了很大的影响并受到很大伤害,所以赵匡胤做了皇帝设宴招待朝中文武大臣,他端着酒杯来到了王艳超面前,问他,当初我投到你的门下,你为何不收留我?王艳超心里是清楚这件事儿的,他有顾虑也是有准备。王彦超回答的非常巧妙,他说“我那时候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刺使,我那里只是一勺水,这一勺浅水怎么养的住蛟龙?假如我那时要是留下了你,你还会有今天吗?”,赵匡胤听后哈哈大笑离开。这段对话,一是说明,赵匡胤对于当初王艳超拒绝收留他还是很在意的,二是说明王艳超回答的巧妙绝伦,作为一个为官之人,说话能力是他们吃饭的本领。三是无论王艳超说的多么巧妙,赵匡胤没有继续计较于他,没有深纠,如若深究,还不是赵匡胤一句话的事情吗?因为赵匡胤宽大为怀,哈哈大笑了却埋伏于心中多年一桩是非恩怨事,大丈夫之所为也。
离开荊门赵匡胤又来到了随州,这里有父亲另一个故交董中本,董中本收留了赵匡胤,但董中本的儿子董宗诲是一个年轻好胜血气方刚的后生,与赵匡胤比较技不如人,恐遭他人嘲笑,因此嫉贤妒能,处处容不下赵匡胤,赵匡胤人在屋檐下不得不另谋他处而默默离开。
最后父亲的故交,后汉的郭威收留了赵匡胤。郭伟引荐给了刘之远,并引起刘之远重视,提拔赵匡胤。郭威是后周的开国皇帝,而赵匡胤是后来的北宋开国皇帝,两个开国皇帝由此到了一起。
后汉是由后晋河东节度史刘之远创建的,设都开封。刘之远曾经救过石敬瑭的命,因此石敬瑭把刘之远视作亲信,由此逐渐掌握了最高军权。石敬瑭死后,刘之远特别注重他自己世居的太原。
契丹进攻卞梁,初期他按兵不动,当契丹无法在中原立足北撤的时候,他在太原称帝。当刘之远发现时机成熟了,他一举越过黄河,到了洛阳,随后进卞梁建立后汉。
刘之远建立后汉后一年死亡,汉隐帝刘承佑接位。汉隐帝接位的时候十八岁,有人说他生性多疑,杀了杨芬,史弘擎,王章等三大臣。其实真情是这样的,汉隐帝的托孤大臣是杨芬,史弘擎,郭威和苏缝吉。苏缝吉最早被罢去了丞相,淡出了视野。
随后发生了几件事让隐帝十分不快。隐帝十分喜欢耿夫人,想立皇后,杨芬不同意,说是为时尚早。耿夫人红颜薄命,不久就去世了,想按照皇后的礼遇给予安葬,杨芬再次决绝。
三年先皇大限期已过,隐帝找人娱乐,分给了一些人服装赏赐,史弘擎怒斥到,那么多的将士在外浴血奋战都得不到这些东西,你们却能如此轻而易举的得到,这怎么可以?于是又把赏赐之品收回。
一次杨芬和史弘擎正在商量事物,站在一旁的隐帝插嘴,被二人呵斥,你还是在一边站着吧,你一说话,把事情都给搞乱了。
隐帝看到,有这些前朝老臣在,他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于是召集几十个卫兵在杨芬史弘擎王章来上朝的时候被全部杀了。接着派人杀了郭威在京城卞梁的所有家眷。还派人去河北大名杀郭威,郭威得知消息后立刻联系了许多老臣举兵杀进卞梁,击败后汉禁军,隐帝外逃,途中被郭允明误杀。郭威立刘贤为帝,还没等到刘贤入京上任,就发兵出京,谎报有契丹军入侵,行至途中即黄袍加身自己称帝,杀死了行至途中的刘贤。此时的赵匡胤正跟随郭威出征,亲眼目睹了郭威上演的这场夺权一幕的精彩写照。为日后陈桥兵变进行了一次彩排。此时的赵匡胤在这次彩排的剧目当中扮演的还是一个跑龙套的角色,主演是郭威。
二、北周兴衰
投奔郭威的赵匡胤自然也就认识柴荣,柴荣非常重视赵匡胤,把赵匡胤从滑城一个地方官调到了京城做开封尹,开封尹可是只有心腹才能担任的职务,不久又到禁军史,完成了他父亲一生走到的位置。这个不是一般人能当到的官位,这对赵匡胤来说是历史性的转变。
郭威死后由郭威内侄柴荣接位。柴荣,河北邢台隆尧人,早年做生意,后被姑父郭威收养,跟从郭威生活做养子,管理许多军政事物,由于做事细致谨慎,深得郭威喜欢。
柴荣接位后不久就遇到后汉的复仇之战。柴荣决定御驾亲征,不少人认为皇帝刚刚上位,亲征是不详之兆,刚刚上位的皇帝,由于政局尚需稳定,军心也需安抚,因此皇帝御驾亲征是有风险的,但是柴荣还是决心已定,决定兵发三路大军,周军从都城河南开封出发,周世宗柴荣令李重进(郭威的外甥)、白重赞为左翼,樊爱能、何徽为右翼,向训、史超领精骑居中,与后汉和契丹联军对峙,张永德领禁兵紧随周世宗皇帝。而后汉与契丹联军的部局也非常严谨:北汉大将刘崇居中军;大将张元徽领左军,契丹杨衮领右军,阵容严整,摆出决战的架势。左右两路和皇帝亲摔的禁军直击山西高平,这就是著名的高平之战。
首先右路军出现问题,右路军樊爱能何徽没能抵挡住后汉军的厮杀而溃下阵来,数千官兵逃散。皇帝见此险情亲自督战,赵匡胤看到皇帝亲战,此情此景,他振臂高呼,皇帝都能与我们一起战斗,我们应该以一当十奋勇杀敌,于是自己一马当先,勇猛无比,右臂受伤也不下战场,并与禁军将领张永德帅弓箭手两处夹击之下以死相抗,挫其先锋,使战局得到扭转,士气大震,最后取得了整个高平之战的重大胜利。这是整个五代时期的最主要战争之一,赵匡胤从此战之中威名远扬,再次得到了柴荣的赏识,获得了皇帝的提拔,升到了全军排名靠前的领导权,并且与禁军首领张永德(郭威的女婿)在战斗中密切配合,建立亲密的战斗友情。两个人共同管理殿前军,提拔赵匡胤为都虞侯,这个位置在全军是第五把交椅,这可是非常难得的地位,但这样的位置,就在这一战当中打出来了。张永德为指挥使。在整顿过程,殿前军得到了大量精兵补充。
战后整顿中,皇帝把高平之战逃跑的樊爱能等两位将领和七十多个士兵杀掉。
高平之战的重要意义就是加强了周世宗柴荣在中原地区北部地区的政局统治,抗击了后汉与契丹联合对北部地区的侵略,为统一整个国家打下了基础,巩固了北方的基地,巩固了政权。而最大的受益者非赵匡胤莫属,他在高平之战中的出色表现,成为了周世宗的核心人物,掌握了重要的军事力量和权位,为日后进一步发挥作用打下了基础。
皇帝安排赵匡胤整顿军队,这对赵匡胤进一步掌握军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他趁此进行裁员,排除异己力量,充实加强了自己所帅部队上殿前司的实力,其它部队也安排了自己人为将领,为赵匡胤在军队中的操控能力埋下了重要伏笔。
后周世宗柴荣皇帝是一个胸怀大志,非常有抱负的人,踌躇满志一统天下。他召集士大夫考试,用现在的话说这是一场公务员考试。参加人员是朝廷的高级文职官员共计二十多人。亲自给他们立题目,她给文官们出的考试题目是“平边策”,不少人不了解柴荣的大志,因此回答的都是仁义感化,以德服人,心定归顺等等,柴荣不以为然。只有大臣王普回答的内容与之不同:当今,皇帝欲征服天下,必先向南征服长江流域大片土地的南唐,只要攻下力量最为强大的南唐,其它都会变得容易轻松,随后继续向西到湖南湖北的南楚和南汉,再讨西南巴蜀的后蜀,最后伐北方的契丹这样的四步骤。这个先南后北的统一方略深得柴荣的欣赏。于是,便发动了讨伐南唐这个最为强大对手的战争。
显德三,四,五年间柴荣先后三次御驾亲征南唐。
显德三年,柴荣举十万大军第一次发兵南唐,派李谷,李重进,赵匡胤跟随出征。战场上,发现李谷懦弱胆怯被调开,李重进,赵匡胤勇猛顽强。
第一次出征,目标指向安慰寿州,就是如今的淮南。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柴荣把寿州团团围住,怎奈南唐寿州守敌统帅是刘云善,他的对策是死死的固守城池不出兵。寿州建有非常牢固的防御工事,无论柴荣怎么进攻,不但攻城不下,而且南唐的援军越来越多的赶到,把后周柴荣的军队又来了一个包围,这样一来形势变得紧张起来。
柴荣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根据形势的变化,他决定采用打援的战略。打援,但又不能撤掉包围寿城的军队,如果减少了包围寿城的军队,城内的守城部队出击,将会与援军形成一个两面夹击的局面,那就非常被动而且十分危险了。此时,柴荣想到的是赵匡胤,他命令赵匡胤带领少量部队拉出去打援。
赵匡胤带了两千殿前特种部队开始打援。赵匡胤带的一支特种部队叫殿前诸班。这支部队是赵匡胤担任禁军校长时组建的,成员个个都是身怀绝技的奇才。让这样一支部队,去打疲惫的南唐援军,基本算是以虎博兔。
赵匡胤率领特战队,迅速拔除南唐围在寿州的军事据点。
赵匡胤第一战首先打涡口,今安徽怀远县,杀死何莛锡,俘获五十多条战船。此仗先是用小股力量痒败,引追军于埋伏,最后全部歼灭。效果非常好,拔出了围在涡口的援军,取得了第一场战斗的重大胜利。
接着赵匡胤带领部队约四千多人来到了寿城东南的清流关,这里有南唐十万援军,赵匡胤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军,采取了前后夹击的战术。他先派兵与敌军展开正面对决,然后自己带余部迅速转移到清流关后面的山上,发起猛烈攻击,南唐大军前后受敌,处于十分惊恐慌乱之中,很快便溃不成军,被赵匡胤打的十分惨痛,损失十分严重。
两次重大胜利,让南唐失去了与柴荣对战的势气,于是提出了用六个州换和平的方法,柴荣没有答应。
接着柴荣派赵匡胤去打扬州,扬州的南唐军队有两万多人,而赵匡胤的军队仍然是只有两千左右。更为重要的是,扬州守城大将韩令坤不做配合,他决定逃跑,让赵匡胤自己与南唐援军对决。柴荣据此发布了一道命令,说是一旦发现韩令坤的逃兵就砍掉双脚,这样以来吓坏了韩令坤的守军,没人再敢逃跑。与此同时,赵匡胤给自己的士兵懦弱胆怯怕战的人,帽子上用刀划了记号,第二天整顿军队时把划了记号的官兵几十个人拉出来杀掉,从此再也没人敢怕战而萎缩不前了。这天的战斗将士们奋勇杀敌,杀死了南唐军队五千多人,扬州之战又获大胜。
攻滁州,滁州就是当今的安徽省滁县,这次战役也取得了重大胜利,俘虏皇普晖,姚凤。
赵匡胤战无不胜,这次出征获得大胜,取了南唐十州,赵匡胤升任匡国军节度使兼殿前军总指挥使,成为大将军。这次战斗中,李重进赵匡胤表现十分出色。
柴荣从此次战争中得到的体会是,为了克服南唐及南方诸侯,必须大力发展水军。于是召集南唐水军降将做水军统帅,大力发展造船业,制造了大量军船。
显德四年柴荣带领赵匡胤第二次出征南唐,攻打潜山,和州,濠州,楚州淮南,
在濠州的东北角有许多沼泽地,里面插进去了许多的木栅栏,围住了东北方向的周军,赵匡胤全部把这些木栅栏拆除。
南唐人为了安全,竟然把援军住在了沼泽之中。柴荣这次出征带了一大批骆驼,身高马大的骆驼不怕陷入沼泽地中,于是,很快拿下了濠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