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有奖金”征文】生命的绝唱(散文) ——文山解读
一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故事穿越700年的时光隧道,朝我幽幽走来……
初识它,应是在少年时期的一个懵懂之夏。犹记得当时天气有些燥热,少年的心泛起一丝莫名的悸痛。
要说,我并不熟稔《正气歌》的真正内涵。中学时,有一回语文老师谈到这首诗,他的神情严肃,念到文天祥押赴刑场时那首离歌:“天荒地老英雄丧,国破家亡事业休。惟有一灵忠烈气,碧空长共暮云愁”时,他慷慨激昂,课堂上氤氲着一种难以排谴的怅惘。
七百多年了,关于文天祥的一切,早已成为前尘旧事了。
也许是一种牵引,这一次,忍不住远道去纪念馆拜谒文天祥。踏进这方圣土,我将世俗丢在门外。童稚演唱铿锵有力的《正气歌》,使这里少了几分沉重的情绪,多了几点灵动的韵律。
像大多数纪念馆一样,文天祥的白玉塑像高高地立在进门的中央,他满含深情,遥望前方,让我不由地想到“掷笔卷海涛,长啸迎天风”的诗句。整个塑像洁白、儒雅,满眼的书卷气息,似乎他不是一名戎马倥偬的英雄,更似一位伏案疾书的书生。恍然间,我分明看到了他凤檐展书读、慢步作吟哦的清癯身影……
二
拾级而上,神思牵着我径直走入大厅,文天祥正在厅里小憩。我踮着脚尖,不敢声语,惟恐惊扰了这位曾经辗转不眠的老人。如此近地仰视他,心头竟有些许的激动,于是双手合十在胸,决定让思绪披麻戴孝,为这位民族英雄作三分钟的心丧……
也许是累了,所以文天祥选择了长久地栖息。47个流年,对于许多人而言,或许还是生命与事业的开头。君不见俾斯麦四十七岁为相,推行铁血政策,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君不见姜尚古稀之年还重用于文王,成就了周朝百年基业。其实,文天祥稍微识时务,他完全可以活得再长,或许还终身富贵荣华。历史上不是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吗?文天祥却放下了星星,放下了太阳,然后义无返顾地放下了自己的一生。
“清操厉冰雪”,这是他的自我表白和自我宣言。
文天祥生于南宋末年,二十一岁便名扬朝庭。入仕后直言敢谏,痛陈时弊,这是耿性使然。却因此累忤权奸,数罢归里,在宦海里几经沉浮,这也是禀性所致。元军大举攻宋之际,又毅然毁家纾难。五坡岭被执后,大义凛然,任元军百般的劝诱,甚至忽必烈以丞相重职相诱,都不为所动。对名利,他早已仰视浮白云。在《正气歌》中,他坚定地写道: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一股正气直指苍穹,使人肃然起敬。“丞相英灵贯日月,殉国丹心万古馨。”这是后人对文天祥的悼词,更是一种崇高的赞誉。想来,文天祥也属凡人,应该有生的憧憬,也有死的恐惧;有爱的欢愉,也有恨的心痛,肯定也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遐想。最后,他却舍生取义,拒绝了生的希望和对红尘的贪念。朱德有言:“仪表堪称后世师。对这类评价,谁又还有异议?”
文天祥身陷囹圄后,受尽折磨,但信念不改。“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这句誓言,表明了他对南宋王朝坚如磐石的忠心。南风不竞的南宋王朝,文天祥为此深深地失望。但失望之余,更是“城郭人民半已非”这份无尽绵长的心痛。白首为功名,而今却烽火江南路,阻归程。望着渐行渐远的江南家路,文天祥心似望帝,羽化为杜鹃,用滴血的喉嗓,啼一路沧桑泪流的诗行。押解途中,谱写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让千千万万炎黄儿女为之神往,为之心暖的诗句。当船行至吉州他至爱的桑梓地,看着澹缓的赣江清水,一种英雄末路的悲情,由心而生,禁不住泪流吟唱:“忠节风流落尘土,英雄遗恨满沧浪。”这该是多么的痛苦与无奈!他年轻时便怀揣高远的理想,可终其一生的奋斗,赢换来的却是无尽的伤痛与绝望。“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这是一位爱国者声泪俱下的哭诉,更是种忧愤交加后的无助,仿佛听到了700年前一位落魄仕子心的碎裂之声……
前尘如梦,所有的故事都圆寂成为一堆萋萋芳草。今天,我们难以俯拾起历史沉重的叹息。千百年来,零丁洋的水依旧静静地流淌,惶恐滩头当年的码头,早已不堪历史的重负,被时间冲垮得支离破碎。但是,江流千古歌依旧,文天祥是一个生命的歌者,他的歌声当年就从昏暗狭窄的土牢里不胫传开,这一穿就是七百多年,它哺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你看,馆内人头攒动,那些熙来攘往的善男信女为他而来,更为一个信念而来。几百年以来,人们不断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对他的怀念,相信善良的人们还会以文天祥生命长度的百倍乃至千倍,长久地纪念他!
三
走出了展厅,感觉如同泉水冲刷过的透明。我知道我的生活可能不会因为文天祥而改变轨迹,但是他的确已占据了我的心之一隅。再次信步到他的塑像前,它的底座清晰地写道:“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回首仰望,用女贞树造型的“文山”二字,特别的醒目。文天祥号文山,后人也将这山岗称谓文山,可谓山人合一。这座山因文天祥有了灵性,文天祥也因栖于山巅而让人仰视。只要细心就会发现,历史上为了一个信念而生存的人有很多人。荆轲为了一个“义”字,演绎了一段千年的慷慨悲歌;索南达杰为了一种责任,用鲜血在雪域高原上树起了一座永远的丰碑,而文天祥则以“君降臣不降”的信条和“不肯屈服的生命”擎起了一座山峰,那是一座南宋王朝许多人无法企及的精神珠峰!
山是厚实、永恒、不朽的,我敢说“文山”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