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丹枫】理性怎么抵达真理的彼岸(杂文)

编辑推荐 【丹枫】理性怎么抵达真理的彼岸(杂文)


作者:窃思之名 白丁,15.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55发表时间:2017-12-19 19:43:46

1781年,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了。这部划时代的经典著作对后世哲学家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中,有颂扬的声音,当然也遭到很多人的抨击。尤其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也许其中的观点很多都已经过时了。但康德为后人提供的这条对世界认知的思维却指导了我们要更全面的考虑一些问题。这个能影响我们思维,使我们思维奔波于事物表象世界,并令我们自许抓住了事物本质意义的东西就是“物自体”(也就是时隔近半个世纪之后,叔本华所指的“意志”)。
   康德认为,物自体是永远不可知的。原因在于,事物是作为感觉被我们人类所认知的。
   何为感觉?就是那些种种无序的感官刺激。那些刺激就像不请自来的无礼访客。它们通过时间与空间的形式经常有意闯进我们的身体从而被我们感官。比如春天一到,我们不必走到花丛的跟前(说不定还不知道有一簇花丛在附近),但我们已经闻到花香了。因此对于我们而言,我们并未有意识地去寻嗅花香的存在,而是花的味道自己跑到我们鼻子跟前,从而被我们闻到的。
   那我们又是如何认知“花的存在”的呢?——我们被花的刺激感官到,于是就被花香牵引到那簇花丛前了。
   那些,是花么?你说:“是的,那些是花,肯定是!”
   你的回答是对的!但对于康德来说,这种答案很不令他满意。因为他认为世间有如此多令我们闻起来觉得“香”,并形态上觉得“漂亮”的东西,难道它们也都是“花”么?显然,这是否定的!由此,我们不禁会为我们之前对花的冒然判断后悔不已。也许之后,我们又开始重新对“花”的本质下定义了:“它是一种闻起来觉得很香,视觉上给我们美丽冲击的植物”。
   可是,何又谓“美丽”呢?
   当你受到一些委屈的时候,即使拿一束别人看起来自觉“很美丽”的花放在你的面前,恐怕你也不认为它的“美丽”何在。此后,你又开始对“花”的概念重新下定义了:“它是一种闻起来觉得很香,视觉上给我们内心快乐感觉的从而认为很美丽的植物”。
   这个定义很准确么?不见得。
   细细追究,我们依然能够,找出很多漏洞,从而反驳它的意义。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康德把人类认知世界所存在的局限问题提了出来了。他指出了,“人,做为一种主客观并存的存在体,他本身就是不足的,有缺陷的”。
   由此可见,我们想通过理性抵达真理的彼岸,这种意识本身是多么脆弱,多么不自量力。这就好比我们之前对于“花”的认知一样!——无序的刺激对于我们而言虽然是客观存在并进入我们身体的,但我们又如何保证我们自身没有对那些无序的刺激进行有意的整理抑或加工呢?
   因此,事物的本来面目(本质)究竟是什么,我们是一无所知!
   那些自许持有真理的人又何尝不是在自我欺骗呢?(我们的心灵并不是一张白纸,任由事物的刺激在上面“随意挥洒”)它就像位有目的性进入果园的农夫(至始至终都只爱捡那些他最爱的果子放进他的臂筐)。既然对于世界,我们都避免不了认知的局限性,那么对于世间一切复杂的事物,又何尝不是呢?——此种局限我们理性认知的东西也就是叔本华所指的“意志”。
   “这是个表象的世界,但是实质上却是个意志的世界!”叔本华感慨道。我不敢肯定他说的这句话就一定是正确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以前我们认知事物时思维疏忽了这一问题的存在。
   叔本华曾放言:“从康德至我为止,哲学上没有任何成就!”——这也是叔本华一直以来都万分厌恶费希特等人哲学的缘由。
   叔本华不认为一个过于拥抱康德哲学的学者能够成就什么哲学名堂来(那些所谓的学者型哲学家抱着别人的观念看待世界就好比一个人戴着“物自体”(即意志)的有色眼镜看世界,这本质上是一样的)。这也正是理性容易被蒙蔽的原因所在。
   我们生于这个世界,出于这个社会。那些让我们听起来觉得很“正确”的谆谆教导,又何尝保证它们不是为了迎合我们心灵的意志(欲望)发明出来的呢?可见,我们可能只不过是别人意志目的的工具罢了。
   对于历史的认知,我们又何尝不需要考虑意志的存在?因为历史中很多事件,并非我们经历过的。越久远的历史,它被润色的程度可能越深。当然,我不否认能客观表述历史真实性的好心人。但对于生活于当下,没有生活于那个事件下的我们来说,何以断定我们表述的纯属真实、公正且没有任何润色的成分?当然,我并不是指责谁谁润色了它。
   我们对历史的评说还不是接受了其他的东西。你能否保证它们也没经过润色?也许,你会说“我们研究历史可以尽量使它更接近真实”!你的理论很正确!但如果是出于这一目的,我们还不如直观当下现实世界更为可靠!因为,它也是未来的历史。尽管它也可能被许多人有意润色,肆意删添,但至少我们就活在当下,也因此能更好的把握住它,更接近我们所谓的“真实”。
  

共 191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探索性的思辨文章,作者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叔本华等先哲的争论,试图从宏观上探索理性怎么抵达真理的彼岸。作者认为,我们想通过理性抵达真理的彼岸,这种意识本身是很脆弱的,是不自量力。无序的刺激对于我们而言虽然是客观存在并进入我们身体的,但我们又如何保证我们自身没有对那些无序的刺激进行有意的整理抑或加工呢?作者没有给出结论,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推荐欣赏!【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7-12-19 19:46:11
  理性怎么抵达真理的彼岸?作者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探索的话题!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你的佳作点赞!感谢你对丹枫的大力支持!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