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两代人的不了情(随笔) ——祝贺山东济宁广电成立30周年
我曾记得多年前,在一次济宁文学界的聚会中,亦或者是文学采风活动的间隙,有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学界前辈对我说:小宋,我曾读过你许多文学作品,但是,在我读过你的诸多文章中,你知道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哪篇吗?我摇头。
文学前辈说,是一篇叫做《那些小纸条儿》的散文。
噢,我明白了。这篇文章写的是我婚后的生活情形。它们是生活的折射与荡起的涟漪。它们点点滴滴,都折射出生活中的美丽虹霓。话说当时,我们住在不大的两居室里。那些小纸条儿,有的写在本子上,有的写在一张纸片上,有的甚至写在了老公吸过的烟盒上。
不错,你一定猜到了,《那些小纸条儿》就发表在20多年前的《济宁广播电视报》上。所以,《济宁广播电视报》对我有知遇之恩。
光阴荏苒,弹指挥间。屈指算来,自参加工作以来,当然还有更早的学生时代起,我在《济宁广播电视报》上发表文章已经近30年。我的诗歌,散文,小说,经《济宁广播电视报》发表后,收到了许多宝贵的读者来信,更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在今年的“4•23”世界读书日之际,因为我在培养教育学生及文学创作方面对社会做出的一点贡献,因而荣幸地被社会有识之士赞誉为“济宁美女作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仅我自己身体力行,在《济宁广播电视报》上发表文章,而且,因为我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我的孩子,我的学生都在贵报上发表文章。如今,我的朋友们都知道,我的孩子高雅,在大学里是学霸级别的人物,可有谁知道,她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已经13年了,而孩子发表文章的主要阵地之一就是咱家乡的《济宁广播电视报》。
二十多年来,我们与《济宁广播电视报》的关系,宛如唇与齿。我们热爱它。是的,我们爱它,就像溪流爱着大海;我们爱它,就像向日葵爱着太阳;我们爱它,就像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每当我、我的孩子们,还有学生们在《济宁广播电视报》上发表了文章,每一个人都受宠若惊般的,激动高兴得合不拢嘴。在广电报上发表的文章,既陶冶了情操,又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我订阅并向《济宁广播电视报》投稿已经二十多年了。难忘每一次,每当我、孩子、学生发表文章后,我们高兴激动的心情自是不言而喻,就宛如小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我至今记得我的小宝高明净第一次发表《包饺子》的文章后,我一口气买了5本《济宁广播电视报》,去她所在的餐桌通知她。当王老师通知她因为发表了文章下楼梯拿样报时,我永远也忘不了孩子那略带羞涩的、像苹果一样红扑扑的小脸庞。当时她还扎着小辫子,一下楼梯一甩一甩的,在我眼里,可爱至极。8年过去了,那个画面在我记忆里,记忆犹新至今难忘。
略微一统计,20多年来,我,我的学生,我的孩子在《济宁广播电视报》上发表的文章,至少也有近千篇。《济宁广播电视报》就像一个严师,又像一把尺子,不断地给我们无声的鼓励与别样的帮助。它促使我们一步一步地朝着新的台阶迈进。
值此济宁广电成立30年之际,我们表示诚挚的祝贺,祝福济宁广电越来越好,芝麻开花节节高!
在此,写下三首诗以贺:
(一)
祝贺广电三十年,日新月异不简单。
两个文明双丰收,捷报频传展笑颜。
(二)
峥嵘岁月打江山,重重关隘重重山。
出奇制胜笑江湖,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
姹紫嫣红春常在,柳暗花明我当先。
千言万语贺广电,永永远远四月天。
【附记】
诗歌的另一个版本是如下样子(如有兴趣,读者朋友可以相互比较一下):
(一)
济宁广电三十年,与时俱进莫等闲。
物质精神多管下,喜鹊频将捷报传。
(二)
山重水复岂惧怕?艰难险阻踩脚下。
运筹帷幄胜千里,峰回路转不一般。
(三)
姹紫嫣红春意闹,花亦明兮柳亦暗。
借此良机祝广电,万古人间四月天。
——2016年6月10日
我:谢谢老师肯定鼓励!我会再接再厉!
回复李老师?:老师您的行为,是对学生最好的鼓励与支持!谢谢李老师!没齿难忘!
我会再接再厉,继续加油努力!看我的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