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破茧 (日记体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破茧 (日记体散文)


作者:类猿人911 进士,6940.9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91发表时间:2017-12-21 07:24:22

【菊韵】破茧 (日记体散文) 第二章破茧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我之所以引用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的这句话,是我由衷的喜欢孩子,喜欢他们的一身的奶味和一脸的稚气,喜欢他们顽皮的笑。我的外孙聪明顽皮好动,我记录我的外孙麦稻的十年成长过程,我想起“破茧成蝶”这个词。有意义的事是写了,有欢乐也有痛苦,有希望,也有遗憾……记录,本身就是意义。我的日记在继续着……
   ——— 题记
  
   2010.8.29 “姥爷,我长大了,我要去幼儿园了……”
  
   麦稻,下周入托,虽然,他离三周岁还差三个月。
   麦稻是长大了,知道了报复,今天中午,妈妈惹了他,他哭,妈妈并没有去安慰他,像往常那样。无奈之下,麦稻停止了哭泣,提着妈妈的鞋走向厨房,嘴里嘟囔了一句:“哼!扔垃圾!”……我们听到厨房“嗵!”“叭!”这是盖垃圾桶的声音。“麦稻!”妈妈抓狂了。
   那天,爸爸下班进了家门,热,打开了冰箱拿出一罐啤酒坐在了沙发上。麦稻看见了……麦稻也拉开冰箱取出一罐啤酒,跑到爷爷身边递给爷爷:“爷爷,喝。”那天,妈妈看着电视剥着葡萄,麦稻拿起一串,跑向奶奶,呼叫着:“奶奶,奶奶,吃葡萄吧。”于是,爷爷趴着当大马,麦稻骑,在客厅转……麦稻“呵呵,呵呵”地乐。麦稻的爸爸见了,说:“爸,我小时咋没有这样的待遇呢?看您把孙子惯得。”奶奶接话:“你喝啤酒咋没想到你爸?你吃葡萄咋没招呼你妈?那才叫惯得!”
   麦稻学唐诗。妈妈:“床前——”,麦稻:“明月光。”妈妈:“疑是——”,麦稻:“地上霜。”妈妈:“举头——”,麦稻:“望明月。”妈妈:“低头——”麦稻:“思故乡!”妈妈又念道:“锄禾日当午(五)——”,麦稻紧接着:“六七八九十!”
   妈妈郁闷地说:“不着道!”“嘿嘿……”麦稻对着妈妈一脸的坏笑。
   麦稻昨天对我说:“姥爷,我长大了,我要去幼儿园了……”我说:“好,姥爷去送你。”
   从幼儿园领回了小被子、小褥子、小枕头,我在上面画上一只肥肥的卡通猪,姥姥用彩线绣上了麦稻的名字。
  
   2010.09.01 我的日记
  
   9月1日,天气晴得很好。今天,麦稻入托,麦稻挂上了胸牌,写着他的名字,我也挂着胸牌,写着我的名字,他去,我送。本来说好了,我不去,麦稻的爸爸妈妈去送,他们上班顺路,“去那么多人干嘛?”他妈说。我,夜里就梦到给麦稻打背包,到处找背包带……一早醒来,我说:“我去!”
   虽然,离入托的年龄还差三个月,但麦稻很听话,他早就说:我长大了,要上幼儿园了。是有了心理准备,今天,他和我还是茫然。八点报到,早早就把麦稻从被窝里拉出来,他懵懵懂懂得问:“去哪?”
   幼儿园前人多,车多,都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提着行李,领着孩子。还有警察。
   很快,我们出来了,麦稻留下了。
   出了园门,我给麦稻的姥姥打了电话:“送了,见了老师……没哭……头一天傻着呢,懵懵懂懂的……检查口腔,他张大嘴‘啊——’,喷了药……不知道,可能是防疫吧……乖着呢,阿姨给每个孩子的衣服上贴了个‘笑脸’,领他洗手,给他喂饭……嗯,嗯……小饭桌,吃啥?我没有看清,不让家长进教室……他懵懵懂懂地跟着阿姨,他妈不舍地在教室外观望,老师说,‘走吧。不要这样,他哭,我们会哄的’。我见了第一天的活动安排:认识老师、认识小朋友、游戏、我是小飞机、吹泡泡、赶小鸭……还有呢,韵律,可能是做操……还有,说话,主题是我爱幼儿园。有意思吧?呵呵,麦稻要表决心了……对对……下午,五点开饭,让大人早点去接……嗯,没有,带的尿不湿,阿姨不让留。不用,老师会训练他的.……《入园须知》上有一条,对孩子不让家长说,明天我们去幼儿园好不好?要说,我们该去幼儿园了……对,不给他留想头,要坚决……会习惯的。那是……嗯,那是……换了鞋,外套脱了……喝水的事,给麦稻交待过了,给老师也说了……哦……老师的电话我留了……”
   麦稻的姥姥说:“昨夜我梦到麦稻哭了……”
  
   2010.9.3 老师告状了
  
   一、麦稻哭了。
   孩子头天入托,家长们的心情用我的同事黄大姐的话说,“我退休时都没有这么失落过……”。她的外孙也在这个幼儿园。中午,麦稻的妈妈就给老师打电话,却被告知:他哭,嚎。麦稻的妈妈急忙打电话给麦稻的姥姥,姥姥急忙打电话给我:“你早点去接,看看娃。”下午四点没到,夫人就拉我上路了……麦稻的妈妈也赶来了。幼儿园并不开门,人们硬硬地,焦虑地等……五点开饭,五点二十放行。
   门终于开了,家长们蜂拥而进……教室里,麦稻在弹琴,头都不抬。“麦稻——”,妈妈呼唤,麦稻淡淡地应了一声:“我弹琴呢。”平淡得一言不发。出了门,只是让抱着:“回家,坐大公共汽车……”
   车上,他终于憋不住,哭了,抽泣得很伤心。
   二、不得不去。
   第二天,很早,我给麦稻的爸爸妈妈打电话,他们开车送麦稻,在路上。我问:“麦稻可乖?”“乖。”“闹了吗?”“他拧呲了一阵,无奈,只好起床,穿衣,洗脸……”
   在车上,麦稻问妈妈:“妈妈可以不上班吗?”妈妈说:“妈妈不可以不上班。”麦稻自言自语说:“妈妈不可以不上班,稻稻不可以不去幼儿园。”
   三、老师告状了。
   两条行状。中午和一个小朋友争床,那个小男孩把自己的褥子拉到麦稻的被子上,麦稻推倒了“侵略者”。老师急忙劝开,又给他们调了床铺;一个老师说:“麦稻爱摸我的……他还掐。”头天,这位漂亮的阿姨只是给我暗示:麦稻好粘人……
   人家还是个姑娘呢,麦稻!
  
   2010.10.10 取巧
  
   从一场少儿游戏说起。
   跟着外孙麦稻也就得看少儿节目。中央台有一档少儿节目叫“智慧树”,想必做了幼儿家长的都知道,麦稻准时守候着,说:“我的节目!”
   今天,周日的这期《智慧树》中有一场亲子游戏,是这样的,两个家庭,两家比赛。一家叫“菠萝”,一家叫“苹果”,两个五六岁的孩子,一个是小男孩,一个是小女孩,和他们的爸爸妈妈一起做游戏,按照说好了的游戏规则进行。
   游戏,也是竞赛,头一场游戏是两个孩子在沙滩上往返运送饮料瓶,空的易拉罐,中途设了几个障碍,轮胎阵,独木桥……在规定的时间内运送的易拉罐多的一方为胜。小孩子如何捡拾并在奔跑的途中不掉落拿在手里的那些罐是游戏的关键……男孩子俯身捡拾着,每一次尽可能的多;那个小女孩却注意到了那些已被喝过了的易拉罐上洞开着小口,她聪明地张开两只手掌,用一个个指头插了进去……游戏的规则并没有禁止用指头,问题就在这里,恐怕连游戏设计者都没有料到。
   接下来,还是在沙滩,画出了一方地,有彩绳圈着,沙地上浅浅地埋着些“宝”,埋“宝”的沙面上有标志指示着方位……同样,双方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挖出的宝物多少决定输赢,游戏叫做“寻宝”,节目的主持叔叔阿姨给了参赛的两家一家一把小木锹。哨声一落,孩子们扑上了沙场,小男孩用锹奋力地向下挖着,一锹一锹的沙飞扬了起来……还是那个小女孩,却弃了那锹,用双手去刨,比起那锹,用功的面积便大得很多,所以效果很好,前提是,只是她要知道那些“宝”埋得并不深,她似乎知道。同样,游戏规则并没有明确规定只能“用锹”。
   这两场游戏的结果不用说了……输赢就那么重要吗?
   到此,大家可能会说小女孩很聪明,很巧。
   却是……不知怎地,我看了有些不舒服。我们“巧”得已很久了,以至于我们读不懂西方人的文明,西方人读不懂我们的文化,我自己也常常因故而忿恨我自己的投机取巧。我查了一下“投机取巧”这个词,词典解释说:贬义;凡做事不依正当途径;靠不正当方法来达到目的;它的反义词是脚踏实地。可我没有查出来,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投机取巧”的和为什么会“投机取巧”?
   我们从来“巧”,巧得妙。有三十六计,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有挂羊头卖着狗肉,有察言观色,有阳奉阴违,有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还有,钻政策的空子打擦边球,更有三聚氰胺、苏丹红、地沟油、一滴香……一滴香,只需一滴清水变香浓的高汤。
   西方人有时呆板得让我们难以理解的傻冒:红灯,街上并没有车,他们还是呆呆地站在人行横道的尽头傻傻地等着绿灯……
   近读《南明痛史》,记得书中的一个故事:清军南下,一日破城,广州明军一时间作鸟兽散,南明绍武帝手下的大学士苏观生惶恐地找到他一手提拔的学生,也是生死挚友吏部的给事中梁鍙(hu)处问计,梁鍙一脸的正气,平静地说:“死耳,复何言!”于是,两人约定分赴厅堂两侧东西耳房上吊殉国……梁鍙入房后,自己掐着脖子“嗷嗷”叫了几声,顺脚踢翻凳子给自己“配音”,另一间房里的苏观生认定自己的好友已经自杀殉国,便提笔在墙上大书:“大明忠臣义士固当死!”,然后上吊自尽殉节。这边屋里躲着的梁鍙听得真切,马上冲进对面屋内指挥仆人收拾后事,扛着苏观生的尸体向清军投降,并邀功,言:“献伪大学士!”
   只是一个游戏,我说开去,说得太多……过虑了,言重了,讨嫌了,呵呵!
   其实,《智慧树》还是蛮可爱的,那俩小孩子也蛮可爱的。更可爱的是我的小麦稻会准时守候着,说:“我的节目!”
  
   2010.10.13 幼儿园的麦稻和麦稻的幼儿园
  
   幼儿园的故事
  
   国庆节前,按照幼儿园的安排,我参加了一场亲子活动。不是我要去,是麦稻的妈妈那天下午离不开工作,姥姥又有事,我非去不可了。亲子活动前是一场家长课,礼堂里,医院的一个儿科主任,姓李的教授,给一群年轻的妈妈们上“幼儿保健”课。教授讲什么婴幼儿的“感染性疾病、营养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心理性疾病”……一个半小时。紧紧张张地草草收尾,妈妈们嗷嗷叫,说听得不过瘾,主持方宣布:“以后,以后吧……亲子活动就要开始了!”一堂课,我只记住了教授“教授”的育儿八个字:吃粗,穿薄,晒黑,懂匀(关中话,玩脏)。教授是刚从美国实习后来的,他说在我国,无论家长还是医生在孩子感冒的诊治中往往忽略了中耳炎。
   当我赶到教室时,孩子们都已坐成了一个圈,每个孩子的身后都是他们的妈妈,而我窝下身来想盘腿坐在外孙麦稻的身后,像那些年轻的妈妈们一样时,我歪倒了……阿姨笑了,孩子们笑了,妈妈们也笑了。高大的我笨拙的像一只肥硕的熊。我也笑了……我又得爬起来,因为第一个节目是军体男老师——阿叔,带我们踢腿打拳。“谁是解放军?”“我是解放军!”一遍又一遍地,孩子们跟着他蹦,跟着他吼……我也跟着他蹦,跟着他吼……第二个节目是“划小船”,儿歌,阿姨甜甜的清脆的嗓音慢慢地领着唱,孩子们坐着,面对面地坐在大人的怀里,手拉着手,摇啊摇:“划小船,划小船,一划划到水中间,船翻了哦——”我倒,麦稻也倒……随着阿姨的拍手声,妈妈们和他们的宝宝们,还有我和麦稻,一会向左,一会向右,倒着。第三个节目是“摘苹果”。
   我出了一身的热汗,我,一个小男孩的姥爷,孤独地傻傻地和外孙游戏着……不住地用手绢擦着脸。
  
   麦稻的故事
  
   老师告状了:麦稻淘气。
   老师说:他是班上最聪明的,也是动手能力最强的,也是最淘的。我们领孩子们下楼去玩,大家手拉着手,他却一人离开队伍往楼下跑。我们两个阿姨领着队,顾不上追他,急得蛮喊,他不理不睬,楼下其他班的阿姨听到了截住了他……中午睡觉,看着他躺下,你一扭脸,他却跳到了别人的床上,和别的小朋友去唠嗑,阿姨一叫,他又飞快地钻进到自己的被窝里。他和别的孩子推搡,他手快,总得手,他腿脚又麻利,别的孩子又够不着他,便哭……你讲话,他心不在焉地自顾自地玩着,可你问他,他却能记住你讲过的所有的话。老师只要是一挪脚,还没有出门,他就撵上来拉着你问:老师,你干啥去?
   回家的路上,麦稻的妈妈苦口婆心地数叨着麦稻:“稻稻长大了,应该懂事了。要守纪律……不要任性……”我说:“三娘教子呢。”麦稻低着头,一声不吭地听着,跟着……或许他懂……人是要受约束的。马路边有卖烤红薯,铁炉上紫红的红薯,流着糖液,散着热烈的香味,诱惑着麦稻的眼睛,麦稻说:“妈妈,我长大了,我听话,我不要烤红薯,它烫……麦稻不要……”。他眼睛却没有离开那烤红薯……
   ……
   麦稻俨然成了公众人物,接送他时,总有接送孩子的妈妈或奶奶们打听:“谁是麦稻?”“噢,这就是麦稻啊!”孩子们见面也是远远地:“麦稻。麦稻。”呼他。

共 63958 字 13 页 首页1234...13
转到
【编者按】〔编者按〕麦稻姥爷的日记还在继续着……又是一个四年的幼儿园的生活笔记。作者一天一天记录着一个男孩子的成长:出生,婴儿第一声啼哭,自我意识的形成,蹒跚学步,牙牙学语,第一次呼叫“妈妈”,幼儿园……如同一个个慢镜头,记录着外孙麦稻的“破茧成蝶”的全过程,童心童趣,把一个活波可爱聪明好学的麦稻呈现在读者眼前。一个男孩子调皮好动爱玩,是他们的天性,孩子在游戏中成长,作者在此文的“题记”引用辛弃疾的一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体现了作者的用心,体现了爷孙隔代的亲热。在文字中,也能读出作者对人生的追问和对教育的反思。现在社会竞争激烈,人生诱惑太多,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家长和孩子都压力重重,作者外孙麦稻和作者本人也是如此的焦虑,为了儿童的天性,为了孩子的快乐,文章语重心长:我们不能没有童年。“破茧”,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也是作者的用心,是希望不要“作茧自缚”,破了这些世俗,才能快乐地伸展快乐的成长。“记录本身就是意义”,说得好。看了猴哥的这两篇日记体文作,我也想为我的孙子写写,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啊!祝愿麦稻快乐健康的成长,也祝类猿人大哥佳作不断。【编辑叶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类猿人911        2017-12-21 07:27:02
  谢谢叶社编辑,辛苦,问好!
2 楼        文友:玉之残泪        2017-12-21 09:25:33
  哎呀,这么多泪点,叫人怎么看下去……却是,怎么也忍不住地看……
回复2 楼        文友:类猿人911        2017-12-21 09:47:32
  玉之好!谢谢玉之捧场,喜欢就行,慢慢去读,阅读快乐。冬至到,致以节日的问候!
3 楼        文友:小白狐        2017-12-22 13:00:22
  拜读老师佳文,跟着老师佳文又一次回到了充满乐趣的童年时代,幸福,开心,但也有泪水和不开心。
回复3 楼        文友:类猿人911        2017-12-22 13:01:40
  问好广元文学!冬至快乐!
4 楼        文友:束子        2018-04-06 01:32:32
  儿子三岁时候本该在成都报名入园,无奈去年环保法度严肃,我那烤鱼餐厅经营倒闭,于是我又遣送孩子回到山东。一来一去数月光景转瞬即逝,老师建议过完年再去,我黯然同意。孩子不到四岁,和麦稻一样进了园子里。闲事我从园外朝里看,这一颗颗小苗苗长得很欢,很健康。麦稻是幸福的,因为他的家庭是完整的。这一点我儿子生来便已经注定缺失,只能“焉知非祸”了。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