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荷塘“有奖金”征文】 茶饭中的挨拶(随笔)

编辑推荐 【荷塘“有奖金”征文】 茶饭中的挨拶(随笔)


作者:柴湿燃 秀才,1800.2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90发表时间:2017-12-21 19:33:08
摘要:日本人将对话叫做“挨拶”,究竟是什么含义恐怕没几个日本人能给你解释清楚,除非他是有点学问的禅僧。虽然我对宗教不感兴趣,但对佛家的“挨拶”修养,却是大为赞赏的。

日本人将对话叫做“挨拶”,究竟是什么含义恐怕没几个日本人能给你解释清楚,除非他是有点学问的禅僧。虽然我对宗教不感兴趣,但对佛家的“挨拶”修养,却是大为赞赏的。
   有一段时间听到有人议论,说中国人相遇时打招呼说的:“饭吃过了吗?”让人觉得这句话太不高雅。然而,殊不知它却是一句很有来由的话,而且与禅宗有关。
   邓州丹霞天然禅师是唐代著名的大德,有一天有僧人来见,丹霞禅师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乍一听,这问话很平常,但禅师引导学人,句句都不离佛性的根本义,这一问的真实意思是要他回答:生从何来、死往何去,问的是这个来处。如果对方作出领会后的回答,这一往一来,就是所谓的互“拶”。面对丹霞之问,这位僧人的回答是既不说具体从什么地方来,也不说是从何人处来,而是说:“从山下来。”这就难办了,因为“山下”可以有很多不同解释。一时难以判断他是否也是个行家里手。于是丹霞继续“拶”他,又问了一句:“吃饭了也未?”来人的回答是:“吃饭了。”这一回他终于露出了马脚。不过丹霞觉得,对方仍然存在故意卖个破绽的可能性,于是继续很不客气地问他:“将饭来与汝吃的人,还具眼么?”那个拿饭给你吃的人长没长眼睛?僧人是受人施舍的,受人施舍了还得做个明白人,如果什么都不知道,那么供养你、给你吃饭的人不就是瞎了眼吗?遗憾的是这位僧人此时已经不知所措,眨着眼什么话都答不上来了。
   以后,雪峰义存禅师的几个弟子长庆、保福等人在一起讨论这件事,长庆问保福:僧人对那个拿饭给人吃的人,应该心存感恩,怎么可以说人家不长眼睛?保福的回答很干脆利落,他说:因为给他吃饭的,和吃了他饭的,都只不过是没有长眼睛的懵懂人。不过长庆认为:如果那个僧人打起精神,“尽其机来”,还有其它回答的话,那么他算不算不长眼睛呢?保福觉得不能接受这种话里有话的话,我不是已经代他“尽其机来”,说了“施者受者,二俱瞎汉”了嘛!因为他究竟是不是真的懵懂还没有弄清楚,只要他说声:“瞎!”这场“挨拶”不是还没完吗?怎么能说我也不长眼睛呢?
   自从丹霞问了“吃饭了也未”以后,“饭吃过了吗”这句话成了禅门的著名公案,成了僧人们常常挂在口上经常讨论的话题,这样也就很自然地流传到了社会上,成了一句部分人士相互间打招呼时,意味深长的常用问候语。然而,学习、实践不能像那个僧人那样掉以轻心,请教别人时,既不作事先的充分准备,又不认真深入思考,做一个懵懵懂懂的人是不行的。有的时候,请教也必须毫不顾忌地采取硬碰硬的方法,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才能真正消除心中的疑虑,比如面对丹霞“不长眼睛”那样咄咄逼人的话,这位僧人也强硬地回答一句:“只要你长眼睛就好。”看他怎么说,形势也许立即就改变了。不过像长庆那样要人“尽其机来”,强按着牛头让它吃草也是不行的,因为他人终究是代替不了他自己的。挨拶本来是推挤的意思,宋人葛长庚的《海琼集》中说:“昔者天子登封泰山,其时士庶挨拶。”“拶”是禅宗逼出对方悟性的方法,所以受佛教影响很深的日语中至今还是把打招呼称作“挨拶”。
   鲁迅考证过“他妈的!”是出于对门阀权贵的不满,而一味妄自菲薄说“饭吃过了吗?”这句话也是不对的,因为它包含了感恩、催人奋进等很多挨拶的积极内容。
   曾经慕名元僧石屋清珙的以茶传道而去过茶乡任教。乡里采了茶,给学校送了一些,据说,这是这里多年以来尊师重教的传统之一。上课之余,也去各处品茶,但并不在意茶的品级,有位同事常说:“一分茶叶二分泡,三分逍遥四分求道。”同样的茶叶,泡茶的功夫和心境不同,茶的滋味是决然不同的,但茶香的滋润中,偶然有些得意忘言的感悟,那就是喝茶的最高境界了。
   乡里采了茶,给学校送一些,据说已经是这里多年以来尊师重教的传统了。平时也喝绿茶,但对茶的品级并不十分在意,所以常说:一分茶叶二分泡,三分逍遥四分求道。同样的茶叶,泡茶的功夫和心境不同,茶的滋味是决然不同的,而古人所谓“茶禅一味”,茶香中偶然有得意忘言的感悟,多少有几分禅悦般的快乐。
   校长把茶也交给我们语文组平均分装成每人一份。作为酬劳,这天全组的人就可以用其中最好的茶叶泡一天顶级茶喝。听说赵莹华老师在茶乡“二个半鼻子”中占了五分之二,经他鼻子闻过的茶叶,立即就能报出等级和报价。
   “啊呀!今年他们怎么舍得送来了贡品级的茶!”
   接过来一看,却是一包不起眼大茶叶。赵老师解释道:
   “所谓茶生烂石,茶树在恶劣的条件下会加倍努力去吸取养分,那才是好茶。”
   特地从家里拿来的烧木炭的茶炉和山泉水的张老师接口道:
   “这就对了,不久前我校出了好成绩,他们说要把原来送给什么大人物的茶叶改送我们校长。”
   等张老师全神贯注地掌握火候,然后肃穆地为每人泡好茶,屋子里已经香气满室,欣赏一眼碧绿的茶汤,就已经大有将表层的有形之美转化为了深层次无形之美的氛围。混合茶叶的事大家都能做,但把茶叶装进茶叶罐则由明翰老师一个人负责,他能三下两下把和龙井茶一样的绿茶叶装进茶叶罐,把茶叶罐倒过来,茶叶一片也不会掉下来,扁扁的茶叶居然齐刷刷地竖立着,好像被罐口捆扎了似的。这个绝活,除了后来在杭州梅家坞看到过一回,我没见过第三回。
   茶乡的高人居然都集中在一起,让我这个初来乍到者大开眼界,怪不得校长要将分茶的任务交给我们几个,也让我见识了一番真正茶人的神奇。和这里的茶人同事,总是静静地欣赏着彼此的努力,没见他们有过相互间的争执,无论是学术上不同意见的分歧,还是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泡上一杯茶,和往常一样轻声细语交换一下意见就什么事情都解决了。他们是这么说的:高声争执,不是因为听不见,而是心与心之间距离太大。
   茶乡的老师们都懂得挨拶的修养。自我挨拶则是思维的自主和自觉。石屋清拱说:“担柴出市青苔滑,负米登山白汗流”,日常的过程中禅无处不在。黑格尔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壮观的神庙没有神像,徒有其表,空空荡荡,因为没有可尊敬可信仰的东西。”哲学是思维的产物,无论是“瓦灶通红茶已熟,纸窗生白月初来”、“煮茶瓦灶烧黄叶,补衲岩台剪白云”,还是“挑荠煮茶延野客,买盆移菊送邻僧”如果其中没有一点有哲学性的思维,没有了挨拶,也就谈不上修道之心了。

共 252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茶饭中的挨拶》这一篇随笔,作者文写将自己 对“挨拶”一词进行剖析与解读,以唐代著名的大德邓州丹霞天然禅师的问语和元僧石屋清珙的以茶传道的事例为佐证,阐述自己对佛家的“挨拶”修养的认识,文记感触深许:“哲学是思维的产物,无论是‘瓦灶通红茶已熟,纸窗生白月初来’、‘ 煮茶瓦灶烧黄叶,补衲岩台剪白云’,还是‘挑荠煮茶延野客,买盆移菊送邻僧’......如果其中没有一点有哲学性的思维,没有了挨拶,也就谈不上修道之心了。”欣赏了,推荐共赏,感谢赐稿[荷塘],期待精彩不断!【编辑:程南】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程南        2017-12-21 19:35:42
  领悟佛语,‘挨拶’解读。
2 楼        文友:程南        2017-12-21 19:36:49
  文记流畅,主题明朗。
回复2 楼        文友:柴湿燃        2017-12-21 19:40:27
  谢谢!问候并祝福!
3 楼        文友:柴湿燃        2017-12-21 19:46:37
  第一句有点疏忽了,虽然勉强可以,但改成“日本人将打招呼叫做‘挨拶’”更准确一些。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