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金昌节庆习俗与民间戏曲文化(随笔)
金昌,地处河西走廊蜂腰地带,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商周时期,为西戎牧地。春秋战国至秦,月氏族驻牧于此。汉初,属匈奴休屠王辖地。境内的永昌县自西汉武帝置县,元置永昌路,明置永昌卫,清改为永昌县,沿用至今。
经过历史的变迁,在驼铃悠扬、商通丝路、华夷文化交流的昌盛的金昌境内也延续下了许多传统节日习俗,它传承着华夏文明的脉络,承载着大漠戈壁的厚重,彰显着金昌民俗文化的亮点。
金昌拥有丰厚的民俗文化遗产,传统节日习俗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本地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均是始自远古时期并经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凝聚而成。金昌的节日习俗作为本地各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出了各民族的传统习俗、道德风尚与宗教观念,体现了民族群体的聪明、智慧与经验,是丝路文化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是指产生并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袭特点的文化事项,其内涵十分丰富,具有集体性、规范性、地域性、传承性等基本特征。金昌地区的节庆文化是一种自然生发、流行于金昌民间的集体庆祝活动,在金昌地区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活态性、集体性等特征,它从长期的历史延续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并被本地区广大百姓共同接受,从而形成了金昌节庆习俗在本地区民俗活动中的集体传承;这种节庆民俗习俗被我们自然选择后,便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发展模式,而且很难改变,它约束着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存行为方式,成为本地区一种规范性习俗;在金昌的东西河、清河等地区这种节庆习俗还非常具有地域特征,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也是因为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差别,节庆习俗便呈现出了纷纭复杂的色彩,并能在不同的地域中世代相袭,通过历史的纵向流传和地理空间的横向流传,将这种习俗传承下来,成为一种具有超稳定的文化结构。
在多年的整理和挖掘金昌民俗文化工作中,我发现,许多金昌传统节日的起源大多节庆习俗与当地原始宗教仪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也与华夏大地上不同时期的宗教活动仪式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在原始宗教中,一些重要仪式一旦在时间上固定下来并形成相当规模,便很容易演化为岁时节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中和节、上巳节、清明节、寒食节、端午节、乞巧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腊八节、送灶节、除夕等,几乎无一不开胎于原始宗教仪式。还有许多节庆活动在在金昌境内的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节日与宗教仪式的关系,表现得更加直接。藏族的燃灯节、裕固族的鄠博节,回族的开斋节、东乡族的古尔邦节、土族的二月二等,迄今仍保留着原始宗教仪式的某些形式。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要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喇嘛们要焚香点灯,念经颂佛,祈求神灵保佑,消灾消难,这一天草原上飘荡着悠扬激昂的马头琴声,篝火旁男女青年轻歌曼舞,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还有如裕固族在初一到十五为宗教节日的正月大会,寺院多举办酥油灯花展,僧人头戴牛头马面等假面具跳“昌木”(护法)舞,边跳边念念有词,场面十分隆重。
宗教祭祀仪式是通过向神灵祈祷,以寻求精神的寄托,追求世俗的功利。它是人神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其目的是试图通过人们的苦苦诉求,以获得神灵的怜悯与恩赐。祭祀仪式一般都有固定的祭祀对象,这便是我们在不同地区看到的人们供奉的各种神灵,如土地爷、龙王爷、药王爷、送子娘娘、玉皇大帝等。
金昌地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北、东与民勤县相连,东南与武威市相靠,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相接,西南与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搭界,西与张掖市山丹、民乐县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毗邻,为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和河西走廊主要城市之一。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融、汇聚、传播、发展的重要地带,曾经是商旅贸易的集散地和中转站,仅境内的永昌县在乾隆时期人口量达到28万之多,各民族相互融合,商贸互通、人员交流非常频繁、兴盛,这里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多样的民间习俗,在遍及四野的农村城镇,戏曲演出便多在岁时节令中进行。作为河西丝绸古道上的永昌重镇,经历过不同朝代、不同民族更叠变迁和各种文化的重重洗礼。因其又处于古凉州与古甘州之间,还依历史原因,一度轮属甘、凉二郡治辖,充当着中原通往西域乃至欧亚各国的驿站和关隘,由此导致该地中外商贾纭集,各国使臣往复,多种民族杂处,商贸经济繁荣的昌盛局面。特别是中外商贸的繁荣与互动,引发了各种民族文化的重叠与交融,使其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得到了相对完整的积淀和保存,深度融合和不断发展。
由于金昌地区地域辽阔,而戏曲演出活动必须集结大批观众,但在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乡村地区,若要在同一时间把大多数人集中起来,只有凭借世代传承的民间节日才具有巨大的号召力和广泛的参与度;因此在金昌民俗文化发展史上,通常就是戏曲演出依托于比较集中的民间节日、民间活动进行展示,可以说民间节日伴随着戏曲活动,戏曲活动衬托了民间节庆气氛。
据中国戏曲史了解,中国戏曲来源于各民族的民歌、说唱和滑稽戏等,它通常“以歌舞演故事”综合诗、乐、舞演故事的舞台艺术样式而呈现其艺术内涵。它的艺术形式追溯其来源便是模仿,如交感巫仪、图腾拟态、傩仪以及雩祭、腊祭、葛天氏之乐等祭祀仪式。自秦汉至五代发展出现“总会仙唱”以及印度传入戏曲重点塑造了释迦牟尼,弥勒等生动的人物形象,后来出现的宋金杂剧标志着中国戏曲步入了比较成熟的形态,“勾栏瓦舍”便成为中国古代最古老的世俗演出场所之一。所以说中国的戏曲艺术均是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生成,在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又伴随着民间习俗而逐渐成熟,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在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时间里,金昌民间有自农历正月至腊月一系列的民间节日,如正月的元宵节、三月的清明节、五月的端午节、八月的中秋节、九月的重阳节等,在这些重要的节日里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演戏即是其中主要内容之一。清明节前后,是举行传统的春祈赛社的时期。春祈一般以村社为单位,集资聚会举行隆重的祭祖、祈神仪式,同时举行数天的戏曲演出活动。端午节期间,金昌百姓有饮黄酒、吃年糕、听小曲、看演戏的习俗。中秋节是阖家团圆,庆贺丰收的日子,金昌民间有做月饼、办灯会、赏月和演戏等习俗。春节为普天同庆、瑞雪兆丰年的时期,从正月初五开始,金昌百姓有耍龙灯、走高跷,跑旱船、舞龙狮,祈福平安的社火戏曲表演等。如中国戏曲发生时的宋金杂剧《目连救母》,就是一个脱胎于民俗活动的节目。当时北宋都城开封的表演艺术家们以佛经中目连救母的劝善故事为契机,将民间的说唱、装扮、武术、杂技等表演艺术结合在一起在中元节表演,很受广大观众的欢迎。此后,“七夕”至中元节举办盂兰盆会,演目连戏成了各地的一种传统习俗。在金昌地区也将这些非常突出的戏曲艺术通过民间节日这一媒介得以广泛传播,喜庆热闹的节日气氛和广场聚戏的演出声色交汇一处,文化广场上人声鼎沸、旌旗招展,舞台上锣鼓喧天、花团锦簇,渲染和制造出一派绚烂、热烈的节庆景象。
金昌戏曲生成、发展于民间,与地域民俗、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金昌地域性的差异化也造就了不同区域人们不同的生活习俗,语音声调,以及审美倾向等,形成了金昌地区十多种不同风格的地方剧种,即地方戏。如在历史上曾经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东西文化交流较早的永昌地区,由于长期的多民族文化交融,产生了不同民族各自不同的“家曲”和“野曲”两大类,“家曲”包括各种酒曲、宴席曲、小词、秧歌等;“野曲”包括“花儿”在内的各种山歌、牧歌等。也使金昌戏曲的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令各种审美阶层的人们喜闻乐见。
在金昌一年四季的节令戏中,穿插其间的庙会戏、堂会戏,以及与之相关的宗教祭祀仪式剧,构成了金昌戏曲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戏曲演出依附于世代相袭的民俗活动,既体现于金昌人应时随俗的民间戏剧演出,又混迹于不同民族神人祭拜的宗教祭仪,它融汇酬神祈愿、文化娱乐、人际交往乃至经济贸易于一体,成为一种既娱神又娱人且与金昌本地民间风俗融为一体的群体文化活动。由于金昌地区的戏曲演出多伴随节日时令、酬神祭祖、生辰寿诞、婚丧嫁娶、乔迁新居、职位高升等民俗活动,也随之形成了时令戏、庙会戏、还愿戏、祭祖戏、寿诞戏、喜丧戏等不同种类。所以金昌地区的时令节庆戏,特色也非常鲜明。
时令节庆戏,是金昌民间逢时令年例、佳节神诞才举行的演戏活动,借以娱神、悦人。这时候的演戏活动,统称演“时令戏”或“节庆戏”,如元旦戏、迎春戏、灯戏等。时令节庆戏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如我们今天仍在秉承的重要节令——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洗炼到汉代基本定型,这些节庆习俗以世代相袭的方式传承下来,时令戏也就在长期的历史流传中,经金昌地区历代艺人的不断精琢细磨,艺术上日臻完善丰富,深受金昌百姓喜爱。如每年农历正月元旦,系古俗大庆大祭之节日,民间以为“新正”,金昌的民间戏班必演元旦戏。如每年农历正月元旦至十五元宵节期间,地处城中的观音庙、文庙、马神庙、城隍庙的戏楼都会演出“春台戏”,百天在闹市上舞狮子、舞龙灯后开锣演剧。表演多以秦腔为主,高亢嘹亮,将黄土高原宏大、雄浑、质朴的自然风貌与悠扬拖腔、融入浓厚方言民间小曲、贤孝、念卷展示出来,传递出金昌人民在风寒气候条件下,生活贫苦的无奈的和贤德文化的冲撞。这些流行在乡间村坊的各种小曲小调,如一具无形的音乐摇篮,承载着金昌人们对生活的憧憬,还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深深注入了每一个金昌人的体内,生根、发芽、乃至继续传承下来。特别是每当春节来临,再偏僻的村落也都要举办专以演唱小曲小调的社火活动。社火因带有娱乐、酬神、驱邪、祭袓等多重意味而又衍为土风,成为农村节庆庄事中最隆重的盛举。金昌地区长期流行的节庆戏曲有小曲小调、社火曲子、弦乐曲牌、花儿、贤孝、曲子戏,还有民间祭祀、婚丧嫁娶所吹奏的唢呐牌子曲等等。金昌地区的民间小曲也称“俗曲”,就是曲子或小调,在隋、唐称“曲子词”或“词曲”,明、清称“时调”或“俗曲”,今称“曲子”、“小曲”或“小调”。这种歌腔,虽然源出于“胡华合一”的燕乐新声,亦即唐、宋大曲,佛、道法曲以及外来和新创作歌曲,代表曲目有如《十杯酒》、《十二月忙》、,《十道河》、《十里墩》、《闹书生》、《新九月》、《十二古人》、《十二离情》、《拉骆驼》、《初六七》、《八扇帷屏》、《张郎拜新年》、《十样景》等。尤其是金昌的贤孝、念卷,均是佛教宣讲义理的艺术化和歌唱化的表现形式,这些戏曲的演出均配合金昌地区民俗节日祭祀,大都在农村广场演出,往往通宵达旦,极为热闹。如在农历五月十三日相传为关羽诞辰这天,永昌城西的关帝庙内都有隆盛演出,其剧目主要有《单刀赴会》、《过五关斩六将》等颂扬关羽的戏出。
由于我国春节假期时间最长,因此,在金昌地区春节其间的演戏规模也最大。东西河和清河地区的农村一般都由乡镇自乐班演出,也有出资雇请职业班社演出的。戏班每逢农历正月开箱唱戏,在演戏的同时还配合玩龙灯、划彩船、跑竹马、踩高跷、闹社火、扭秧歌等娱乐活动,祝愿来年五谷丰登、万事如意。
金昌节庆习俗与民间戏曲文化相辅相成、互动影响。总的来说,金昌地区节庆习俗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为金昌戏曲文化的发展以及繁荣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并由此带动了金昌地区戏曲文化的传播以及融合,实现了金昌地区戏曲文化的不断壮大。继而使金昌民风民俗的形成和沿袭更加蓬勃繁荣,也推动了戏曲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戏曲文化的发展。更使该地区的人们更加喜欢和尊崇传统节庆习俗,这也极好地带动了节庆习俗的保护和传承以及戏曲文化的多元化规模化和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