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青春】从新疆大盘鸡开始(散文) ——新疆之旅第一天
新疆之旅的第一天,即2017年7月12日,从大盘鸡开始。
说到新疆的大盘鸡,时光回到了十八年前。1999年秋季的一个星期天,阳光明媚,秋高气爽,大学同学马新民王晓琴夫妻到我们家来玩。那年他们刚来东莞,买了一个摩托车,奇怪的是,他们还带了一只宰杀好的鸡,王晓琴说:“中午我们就做大盘鸡,蒸点米饭就可以了。”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大盘鸡,同时也感动他们夫妻对朋友的体贴入微、细心周到。
之后,晓琴开始忙活了:烧开水烫鸡,准备生姜、花椒、茴香、酱油等调味品,准备西红柿、土豆、青椒黑木耳等配菜,我给她当下手,看着她怎么做菜:先把鸡块红烧,加点水小火慢炖大约四五十分钟,然后把土豆西红柿等配菜放到锅里,等到土豆烧熟了,大盘鸡就出锅了。
那天中午,我们一边做饭,一边聊天,厨房里弥漫着浓浓的香味。聊天的内容早已忘记,但老同学在一起那种亲切温馨、轻松愉快的感觉却留在记忆中。
晓琴做的大盘鸡,鸡肉咸淡适中,香嫩可口,土豆粉糯,青椒爽脆,和米饭一起吃,感觉米饭也比平时香甜了许多。而我觉得大盘鸡里的配菜比鸡肉更好吃。那天中午的大盘鸡加米饭,我们吃的很香,吃了很多,直到肚子饱饱的,再也吃不下一点点了。
从此,我学会了做大盘鸡。
还有,因为马新民是回族,这样安排吃饭,当然是最好不过了,王晓琴是新疆的。
2017年7月12日,当我们坐了五个多小时的飞机,从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出来时,来接我们的司机董师傅早已在外面等候了。董师傅身材高大,微胖,黝黑的脸上笑容可掬。简单寒暄之后,他帮我们把行李搬上车,送我们到独山子酒店。
安顿好之后,马总就让董师傅接我们到新疆第一盘饭店吃饭,马总要尽地主之谊,给我们接风。
由于时差,天气尚早,我们要找超市买东西,董师傅就带我们找超市。在路上,董师傅向我们介绍了他自己的经历,当初在乌市做警察,“7•15”事件之后,要求警察接到报案后在三分钟之内一定要赶到现场,而他自己已经四五十岁了,根本跑不动了,思前想后只好辞职,现在专职开车。
我们也发现,在乌市的大街上,到处都是警察岗亭——三百米一个,保障城市安全。
后来董师傅又说他在西安买了房,打算退休以后回西安住,亲戚住在一起,相互有个照应……
马夫人站在饭店门口等我们,问好之后,带我们进去上二楼的包间,饭桌上已经摆满瓜果:西瓜、提子、油桃、蟠桃。马师傅在外带团,他的夫人、董师傅陪我们吃饭。
但在此时,我们发现房间多出了一位男子,同样是黝黑的皮肤,个头也差不多,大约三十多岁,神情却与那位胖胖的和蔼的董师傅不同,只是脸庞瘦削,棱角分明,看样子很严肃。马夫人向我们介绍:“这位是索师傅,明天他开车带你们出去。”索师傅点头,笑了笑,“长得很酷嘛,那我们以后叫你索帅帅。”伶牙俐齿的队友说。
马夫人热情地介绍:“新疆是‘瓜果之乡’,夏季的瓜果品种很多,你们现在来新疆,吃水果是最好的季节。只是提子还没有到成熟的时候,不过可以吃了,我买了一点。”
刚才在乌市坐车,有些街道在修路,绕了不少的路,又去超市买东西,加上新疆气候干燥,这会儿看见水果,感觉很渴了。于是我们一点都不客气,拿起西瓜就吃,味道真是醇正香甜啊!新疆香甜的瓜果确实是名不虚传啊!
说到西瓜,我现在基本上不买。在东莞,卖西瓜的地方特别多,超市、水果专卖店、菜市场到处都有,品种丰富,而且是一年四季都有。西瓜看着非常漂亮,只是吃着口感却没有那么好,有些西瓜没有甜味,有些虽然很甜,但那种甜像是我们小时候喝过的糖精冲的水一样。有人说现在的西瓜都上化肥,是尿素的味道,瓜果要施农家肥,才能长的香甜,也有人说现在外面卖的西瓜,长到六七成熟的时候就摘下来,为了方便长途运输。总之,吃了西瓜之后,嘴里的那种怪味是久久不能消失。买过几次,我就对西瓜没有兴趣了。
吃过西瓜,马夫人说:“明天你们出去,给车上放几个西瓜。”并且特意叮嘱我们,吃过葡萄后不要马上喝热水,闹肚子;吃水果的顺序是先西瓜,之后甜瓜,这样的瓜果口感最好。又告诉我们新疆夏天紫外线强,要注意防晒;还有新疆各景点之间距离很远,外出旅游很辛苦,有些地方现在还比较冷,注意带衣服,注意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
至于没有吃完的桃子和提子,我们带回酒店,晚上和第二天继续吃。
饭菜上来之后,摆得满桌子都是,很有新疆地域特色:烤羊肉串、凉皮、凉拌香葱野木耳、黄面烤肉、羊肉焖饼、浇汁夹沙、炒青菜和西湖牛肉羹,最重要的当然是大盘鸡——好大的盘子,比家里的炒菜锅还要大一圈,叫人吃惊,又让人惊喜——差不多满足了人们对大盘鸡的所有幻想,据说新疆大盘鸡号称创下了吉尼斯纪录。大盘鸡端上桌子,分量多的吓人。我想:只是这盘鸡,我们已经吃不完,何况还有那么多的菜,真是太浪费了!
还有那烤羊肉串,色泽酱黄油亮,散发着孜然独有的醇香,和我们平时看到吃到的羊肉串相比,那真是巨无霸了!
马夫人介绍说,这家的羊肉串,是用红柳树枝削成木签烤羊肉串,羊肉的香不用说,用红柳枝穿着烤,羊肉中添了几分红柳的树香,更具特色,比用铁枝竹签穿着烤的羊肉串更有风味。新疆到处都长着红柳,就地取材,非常环保。我们吃了,肉质确实鲜嫩软脆,有一种独特的味道。
马夫人满面笑容,说:“没关系,都尝尝,新疆的美食还是很好吃。”于是大家一个一个的细细地品味。
当我把所有的菜都尝过一遍,我发现浇汁夹沙最好吃,有点筋道,醇香而不腻,真是对了我的胃口。还有凉皮和凉拌香葱野木耳也很清爽,七月的乌市,天气燥热,凉拌的菜肴更是可口。至于西湖牛肉羹,味道还不错,我想是马夫人特意为我们点的,她知道广东来的人喜欢喝汤,也算是体贴入微了。虽然这家用餐的环境和服务都挺一般,但我们觉得饭菜很好。
马夫人陪我们吃饭,而她自己却没有吃,在我们忙着享受美味的时候,她给我们介绍新疆的风土人情,外出旅游应该注意的事情。等我们吃的差不多了,她又和我们聊起旅游怎样拍照,怎样能把自己拍的美一点,这个话题正中下怀,拍照是大家共同喜欢的话题,我们的团队差不多是娘子军——除了我先生和司机。一群女人在一起,叽叽喳喳,兴致颇浓。
一顿饭,加上聊天,两三个小时过去了,吃过饭,索师傅送我们回到酒店时,将近十点钟,天已经黑了(新疆天明天黑的时间比我们晚两个小时)。
[附]大盘鸡的来历,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民国初年,一位姓张的师傅为了躲避战乱,从四川到沙湾安家落户,并开了一家饭店,专卖辣子鸡。由于这道辣子鸡制作方法独特,色香味俱全,吃起来十分可口,在新疆各地广为流传。后来,这种辣子鸡再配以宽带面,用大盘盛上,所以称为“大盘鸡”。
二、沙湾大盘鸡不是一个人创立的,而是齐聚了五个省区人们的饮食习惯,即新疆人,四川人,山西人,河南人和甘肃人。新疆人的豪爽表现在大盘盛鸡块上,四川人的麻辣鲜香则体现在多放红线辣椒与花椒上,再加上陕西人像腰带一样的扯面、河南人喜欢把饭做成“大杂烩”以及甘肃人喜欢吃土豆等。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博采众长,就构成了现在的“大盘鸡”。
三、沙湾大盘鸡是出自一位名叫李士林的老人之手。李士林被称作“沙湾大盘鸡”第一人,年轻时在沙湾县开了一家小饭馆,生意时好时坏。后来经过这位老人的不断改进,产生了正宗的沙湾大盘鸡。
四、大盘鸡的创始人是一位宫廷御厨。大盘鸡是专门做给清朝后宫的一道美食,深得宫廷上下的喜爱。有一年,这位老厨师不再在宫里当差,出宫后便悄悄将大盘鸡简单易学的做法带到了民间。但这种说法遭到很多人的质疑。
五、长途司机吃出来的开胃美食。此种说法在北疆司机中流传及早。从乌鲁木齐到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必须要经过沙湾。以前路况不好,从乌鲁木齐到沙湾开车需要半天时间,司机们大多已是饥肠辘辘。于是,沙湾县城内路两边就有了不少专为过往司机开的小饭馆,其中一位四川师傅用能刺激开胃的干辣椒和青辣椒与鸡肉同炒,再配上土豆、宽面等,深受大家欢迎,后来这道菜慢慢演变成了今天的大盘鸡。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七日星期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