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青春】高原夏都秦声悠扬,夕阳余晖情系故乡(散文) ——由西宁交通巷社区秦腔自乐班演出畅想到的
本文开篇词,先用小编自己一首蹩脚诗,来抒发一下感情。
【秦声飞扬】
西北神州五岳昌,秦声秦韵传千疆。
炎黄儿女多奇志,夕照余晖意望乡。
从这首蹩脚诗大家不难看出,这是在抒发个人观看西北人唱秦腔的豪情壮志。不错,我确实是在抒发自己观看秦腔的个人情怀,那么这是在哪儿观看秦腔呢?又是谁在唱秦腔,让小编却如此上心而激动不已呢?今天我带大家去青藏高原的青海省省会,也就是中国夏都的西宁市交通巷社区自乐班,和大家一起去欣赏一帮特殊群体演唱的秦腔。
为什么说这帮唱秦腔的是一个特殊群体呢?大家不用太着急,人常说好饭晚熟嘛。位于青海省西宁市五四大街和胜利路大街南北交汇处中间,东西南北方向还有一个十字小巷,南端通向新宁广场,北段斜对面就是人民公园,西通新宁路汽车站,东出口正对文化街,这就是西宁市交通巷社区的管辖范围。在这四条小巷的交汇处就是交通医院,交通医院往南五十米东侧就是交通巷社区。这个社区其实规模并不是很大,在西宁其实也很不起眼。然而就是这个小小的社区,有一帮交通系统退休的老干部老职工,虽然他们已经退休在家,本应该享受天伦之乐,一劳永逸,再也不用去为生计忙碌,为吃喝拉撒去发愁熬煎。然而,他们这帮老头老太太虽然退居二线,却一天也没有闲着,他们虽然腿脚已经不是很灵便,身体已经不是很硬朗,可是他门的每一天都在忙碌个不停。那他们忙究竟忙碌着干什么呢?对,他们就是一直忙碌着唱秦腔,在为发展秦腔传承秦腔贡献着自己的余力,为西北五省的秦腔事业贡献者自己的余热。
或许你可能会觉得,一帮子老头老太太有啥好说的,还值得你这么大动干戈?不,那你确实就错了,这帮退休的老头老太太他们不是别人,他们几乎都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他们同新中国一起诞生,同祖国一起经历了风霜雪雨,一同陪伴祖国走过了坎坷险途,一同和我们的祖国同甘苦共患难,而且一同变成了世纪老人。新中国刚刚解放后,国家为了支援大西北,建设我们的大西北,组织分配大量人才西调来支援大西北。在他们中间,有的人因为工作调动,那时候的人们只有一个理念,那就是一切服从组织分配,自己就是一颗支弹,党的枪指向哪里,自己就打到那里。跟党走听党话,党的命令高于一切;还有人,他们其实大部分人当年都很优秀,组织给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都很优越,然而他们自己却由于家境贫困,责任的使命感,让他们逼迫自己来到了大西北的青海,因为在青海同样的条件,当时每月的工资比内地要高十多块人民币,他们来青海就为了多挣这十来块钱人民币,因为有了这多挣的十几块人民币,他们就可以养家,就可以救活家里的每一条生命。因此,他们就义无反顾的报名来了青海,谁知道这一来就扎下了根,就成了一辈子的事情。就和自己的故乡成了永远的别离,如今虽然白发暮年,而他们却依然,留在了青藏高原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这就是这群人的背景,这就是这群人的特殊之处,而他们,不仅仅是交通巷自乐班里唱秦腔的陕西人,还有许多许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新中国的同龄人,如今他们都是年过古稀的老人……
好了,我们不说过去那些沉重的话题了,就说说这些自乐班唱秦腔的陕西老人的故事吧。
这个交通巷社区的秦腔自乐班到底成立于那一年,我还确实不知道。不过我知道,我是2014年年底来的青海,自打我来青海,交通巷社区秦腔自乐班一直就在社区里活动,我知道自乐班最少已经有十三年以上的经历了,可以说历史也够长的了。社区老年自乐班主要成员,是退休的陕西籍老干部老职工,还有少一部分是西宁当地的秦腔爱好者,因为他们都是知识分子,都有喜爱秦腔的共同爱好,所以他们走到了一起,一起学习秦腔,一起传承发展秦腔,并演唱悲壮、激情、激昂的西北古老秦腔。自乐班最早时候,是由我的舅舅和几个退休的陕西乡党自发组织的。社区给他们只提供使用的场地,乐器开始都是自己自备。不过,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由于在多次演出活动中表现突出,取得了很多奖项,社区活动中心也开始进行投资,给自乐班买来了好多乐器、买来了桌椅板凳等等活动用品。致使社区秦腔自乐班日益壮大,而且他们每年都积极参加社区的各种文艺演出活动,并获得多个奖项和锦旗荣誉等等,具体的,由于我只要工地收工放假,我就回西宁跟着舅舅他们一起活动,我还真详细的数过他们获得的金牌,一共有好十几个呢。
西宁交通巷社区自乐班,大致有二十多位秦腔老艺人,他们活动期间,我曾去社区观看过几次,他们这一帮老人每个礼拜大致活动两到三次,唱戏期间也从来不拘形式。现代戏、古典传统剧、秦腔、眉户等等齐上阵。拉弦索乐器的人,一个比一个舍得卖力,唱的一帮老爷爷和老奶奶确实是争先恐后、你争我抢,都怕自己唱不上,都怕自己落了后。由于年龄关系,如果哪一位累的实在不行,也可以在隔壁休息室休息一会;想抽烟的的人都很自觉,不用大家说,自己就会去门前的草坪或者花园边上去抽烟,给大家提供一个好的唱戏环境。由于去参加他们活动多了,我也就慢慢了解到了,这个社区的秦腔老年自乐班,可以说陕西各地方的乡党都有,岐山的、扶风、武功、三原、商洛、柞水、彬县、长武等等,他们一个比一个唱的好,一个更比一个优秀,他们相处的特别和睦,唱戏的、拉琴的忙着上场,休息的人们,就为大家烧水、打扫卫生,甚至有的人就开始维护需要维护的乐器,擦洗洁精上松香,甚至于调音准,他们个个都是多面手,班子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操起四五种乐器。水杯子从自家带来,乐器谁用谁管里。我观察好长时间,他们根本就不像是来自各地的乡党,是凑成的班组,而更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在他们之间闻不到名利味,更闻不到市井味儿,也没有名利之争的勾心斗角,虽然是一个民间自发组织,然而在他们班子里确实其乐融融,让人觉着欣慰。
这些年,他们不但自己社区演出,还去其他社区交流演出,他们演出的节目,除过现代戏,古典传统戏,偶尔还紧跟随着时代步伐走新路子。今年,由我的舅舅和他的群员们提出来,让我帮忙给他们写了一个秦腔段子《一带一路赞》,他们一群年过古稀的老年人,英姿勃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竟然为国家的一带一路吹响了自己的号角,为国家和政府构建和谐社会当起了宣传员。十九大开罢不久,他们又托我舅给我捎来几句话,让我赶紧写一个关于十九大的内容,这还真让我有点凑手不及……
我曾经问过他门中的有些人,你们这麽大年龄,些许人都是古稀之年,为何生命力如此之旺盛?精力如此之充沛?他们中间有人给我曾经这样的回答:“我们年轻的时候,想唱戏没有经济条件,这时候有了经济条件,而我们却已经老了。但是,虽然我们人身体老了,我们的心却不能老。因为我们都是陕西人,习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还提出了“不忘初心。”我们陕西人不支持习总书记,那么请问谁来支持?我们虽然身体老了,没有了力气。但是,我们还有声音,还有一副好嗓子,我们可以用我们的秦腔,支持我们的习主席。我们虽然不能回家乡了,唱秦腔就是我们没有忘了乡音,没有忘了根本,没有忘了初心。”
老人的这一段话,可真够我这个年轻人喝一壶的。
我闲暇静坐曾经畅想:为什么好多小小的秦腔自乐班一直能够发展存活下来?而且已经存活下来就是十几年甚至于几十年?那么,我们的好多秦腔剧院,各个州县的秦腔剧团,为何却存活不下来呢?这到底是人的原因呢?还是政府的原因呢?人世间,好多人都愿意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或者别的团体身上,难道真相真的就是这样的吗?我看不见得……
成稿于2017年12月22日凌晨青海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