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有奖金”征文】说说“上海”(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有奖金”征文】说说“上海”(散文)


作者:柴湿燃 秀才,1800.2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288发表时间:2017-12-22 17:30:23
摘要:自西向东到面海的地方,有沪渎浦,那是东晋海防的沪渎垒所在地,然后随着陆地的延伸,开出了新的出海河流上海浦,继而又出现了几条纵浦,于是就又有了下海浦和接下来的南及浦、江苎浦和烂泥浦。这期间吴淞江逐渐有所改道,黄埔江也代替了它上海第一大河的地位,终于十八大浦也逐渐湮灭了,于是不经意间,“上海”的由来也渐渐变得模糊了。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时,有过一首楚歌风格的《告慰春申君》:“小潢河兮今犹在,黄浦江兮续根缘。豪情涌兮楚豫风,诗意抒兮吴越篇......”春申君黄歇是战国四君子中唯一一位不是王室成员的人。不过,说春申君开浚了上海的黄浦江,却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只要查一查历史地理专家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就可以知道,那时今天的上海黄埔江一带,还是一片汪洋。
   春申君是嬴姓黄国的后人,公元前648年,黄国併入楚国后,黄国的贤能者就仕于楚。楚顷襄王时,秦将白起联合韩、魏两国讨伐楚国,危急之中,春申君出使秦国,以他的能言善辩说服秦昭王退兵。公元前262年,他又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设计使留在秦国作为人质的楚太子熊完逃回楚国即位,成为楚考烈王。考烈王元年任他为相,封其为春申君,赐封地淮北十二县。在秦军围攻邯郸的考烈王五年,春申君带兵救援,三年后又北伐灭了鲁国,文治武功蔚为壮观,以致元代的理学家许衡说:“战国之四君,其可称者,唯一春申耳。至如孟尝、平原、信陵三子,乃尸位素餐者也。”
   《史记》记载黄歇当了十五年楚相后,对考烈王说:“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此时楚国已经灭了鲁国,“齐南以泗水为境”,与楚交恶的齐国离淮北近,自然不安全,但考烈王还是同意改封他到了江东。于是“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开始经营起自己的安乐窝,变得奢侈起来,司马迁说:“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赵平原君派人出使到春申君处,也想炫富一番,他们“为玳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可是春申君的门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当年为了让秦昭王退兵,他饮鸩止渴地献了秦统一天下的计策,正在被秦国一步步实施,恐秦的绝望之外,他要抓住一切机会享受一把。
   春申君的江东封地,就是在公元前333年随着楚灭越,而归入楚国版图的原吴国国都苏州、湖州一带。夏朝有炎帝的后人吕氏一族曾被封于吕地(今河南南阳一带),后来周成王姬诵敕封伯夷的后裔在那一带,建立了申国,该吕氏一族被迫迁居于东南,称为“申吕”,所以三国时吴国的史学家韦昭给《国语.吴语》作注,说伍子胥逃到吴国:“吴子与之申地,故曰‘申胥。”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说:“《国语.吴语》作’申胥‘,盖以’申‘为氏。”但伍子胥名气够大,他用不着再用“申胥”的名头。
   吴兴有黄浦,江阴有申江,传说黄歇还开浚了黄浦江,但上海地方史的研究者发现:宋以前只有吴淞江,没有任何文献提到过“黄浦”二字,就是北宋郏亶的水利专著《水利书》里也没有。清乾隆年间张端木所辑的《西林杂记》中,有高子风记载的南宋绍兴28年(1158年)的《南积善寺记》碑文,其中有“黄浦”二字,为世存文献中最早的一处。所以《辞海》在“春申江”条目中,指出“误传为战国时楚春申君黄歇疏凿此江而得名”,在“黄歇浦”条目中又说,“此上海黄浦不见于宋以前记载,以此浦为黄歇所凿,显系后起的说法。”明确指出了黄歇开凿黄浦江的传说,是个美丽的误会,人们顺便也把隐约有过的伍子胥的“申”,误会成了“春申君”的“申”。
   春申君的祠堂、陵墓遍佈楚地,安徽淮南市谢家集区李郢孜镇有“春申君陵园”,古黔中郡开元寺(今湖南常德一带)、江陵城东泥港湖东岸也有其墓地。无锡、苏州则有春申君庙、春申城、春申涧,上海除了黄浦江,还有黄歇村、春申村、春申桥、春申塘......这一切都因为春申君为相二十五年的影响所及,特别是大力治理自己的封地,疏浚河道,开发经济,也有惠及了百姓之功,以至于人们不惜以讹传讹也要来纪念他。
   上海并非很多人以为的那样:只是个近代出现的城市。她和其他许多城市一样,同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就建城而言,除了已拆的明城外,现在比较有迹可寻的还有晋时的“筑耶城”和“芦子城”。筑耶城的由来,很可能与当时驻扎的朱耶族士兵有关。
   上海简称沪,沪是一种捕鱼工具,《汉唐方志辑佚·吴都记》说:“江滨渔者,插竹绳编之以取鱼,谓之扈业。”从唐朝皮日休、陆龟蒙《渔具诗》对沪的描写“万植御洪波”,以及江豚误入后,在“数倾”水面上纷纷跃出的壮观场面,可以知道:“沪”这种渔具可以做得很大。康熙时的彭定求主编的《全唐诗》中,对“沪”有个小注说:“吴人今谓之簖”,但簖和古人的簄,最起码在规模大小上是不同的,所以宋人高以孙《纬略》说;“亦是类也。”没有给它们画上等号。
   簄、蔰、槴、扈,是沪的通假字,地方志上把“沪渎垒”写成“扈渎垒”的也不少。和《全唐诗》同时代的《康熙字典》对“簄”的解释中可以知道:它就是海中捕鱼的“沪”。这个“簄”在日本至今还在使用。日本权威性的辞书《广辞苑》等辞书说:簄也写作“魞”,是用细长的竹片,像竹帘一样螺旋状植于水中做成的迷宫,使鱼易进难出。这种迷宫直径可以做得很大,与皮日休、陆龟蒙渔具诗中的描写是一致的。
   方志上说,上海的“沪渎垒”,有东西二城,东城广万余步,有四门,到宋绍熙年间已经“徒于江中,余西南一角”;西城极小,在东城之西北。它就是“沪”的由来,一般叫做“沪渎垒”。
   《佛祖统记》卷二三载,智顗“买断蔰梁,悉罢江上采捕。”灌顶的《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也说:“天台基压巨海,黎民渔捕为业。为梁者断溪,为簄者藩海。秋水一涨,巨细填梁。昼夜二潮,嗷岌满簄。”这里分别用了簄、蔰两个字指同样一物,从中可以知道:它是利用江海潮水的涨落来捕鱼的。《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九十五,也有相同的描写:“丹徒民陈悝,于江边作鱼簄。潮去,于簄中得一女,长六尺,有容色。”所谓:“为簄者藩海”是围在海的,而簖则是拦于河道中的捕鱼工具,簖在今天还可以经常见到,着重在水中阻断鱼的通道,再达到捕捉的目的,有些地方把围起来养鱼的竹箔也叫簖,但与“藩海”的捕鱼是两回事。簄也读作pan,青铜器有“伯公父簄”;康熙时的“净土十一祖”省庵大师的诗中就把涅磐写作“涅簄”。
   东晋虞谭,在吴淞江南岸支流东西芦浦之间修沪渎垒东西二城,于是有了“沪”这个上海的简称。“沪”和军事要塞有着某种联系,上海的“沪渎垒”是如此;台湾淡水以前叫“沪尾”,至今还可以看到当年沪尾水师营”的一门大炮,上铸“嘉庆十八年奉宪铸造台湾北部淡水营大一位重八百蔰觔”字样。
   《吴郡志》载:“松江东泻海,而灵怪者曰沪渎,渎有御沪垒。”御有管理的意思,它是做大了的“沪”的守望、管理的所在,又因为它大到具有了一定的规模,这个所在又成了常设的设施,一旦有事,也易于把它变成军事堡垒,这也是“沪渎垒”在近距离内会有东、西两座的原因。陆龟蒙在“寄吴融”诗中说的:“到头江畔从渔事,织作中流万尺篊。”篊而万尺,沪也一样,与簖在规模上是不能相混淆的。
   “御沪垒”应是“沪渎垒”的前身,“静安八景事迹”引用史料说:东晋“虞谭尝修之......袁崧为郡,复新之。”进一步证明了“沪渎垒”只是在“御沪垒”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固、重修。
   见《172个被误解的史实真相》一书说:“1955年,毛主席到上海视察,游览在黄浦江上,毛泽东突然向陪同人员提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上海还有个下海吗?’在场的上海人,无言以对,谁也回答不出来。毛泽东说:‘应该有。’”结果上海人找到了下海庙,于是“上海人通过这座小庙破解了上海、下海的由来。”但他似乎还是没有得到十分满意的答案,这个对话的场景也未必可信。
   复旦大学的李天刚教授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上说:1964年,毛泽东到上海时,找了复旦大学的历史系历史地理教授谭其骧,又问起上海地名的由来。“然后就说有‘上海’的话,那么应该有‘下海’吧?”谭其骧的回答是:“差不多在现在苏州河的附近,有一条入江的小河,那个河叫做上海浦,这个地方后来设了一个上海镇,当时没有设县,就设了一个上海镇,上海的名字就来了。”但即便如此,还是没有把为什么叫上海浦讲清楚。
   英语中的“上海”,还有诱骗、剽窃、掠人之美的意思。获六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四项大奖的电影《雨人》中,就说了:弟弟查理shaihai了哥哥雷蒙德去赌。美国人裴士锋(StephenRPlatt)的《天国之秋》(AutumninTheHeavenlyKingdom)说:英国领事富礼赐说服太平天国交出的英国人中,“大部分人表示是为了躲避追捕,是因为遭人诱骗而去当兵,也就是后来俚语说的‘被上海’(Shanghaied):他们到上海某酒馆喝酒,有人偷偷在酒里放了迷药,醒来时他们人已在小船上,在前往南京的半途,有枪指着他们。”
   谭其骧后来写了《上海得名和建镇年代问题》一文,说了上海之名出现的时间,他认为:“按目前所掌有的资料,只能笼统说上海建镇于宋末,而得名则在北宋初年或五代时期。”范成大的《吴郡志》说:吴松江的南岸,“有大浦一十八条:小来浦、盘龙浦、朱市浦、松子浦、野奴浦、张整浦、许浦、鱼浦、上澳浦、丁湾浦、芦子浦、沪渎浦、钉湾浦、上海浦、下海浦、南及浦、江苎浦、烂泥浦。”他又说:“是为五里为一纵浦之迹也。其横浦之在江南者,臣不记其名。在江北者,七八里而为鸡鸣塘、练祈塘,是为七里而为一横塘之迹也。”古人的农田灌溉体系是七里一横塘,五里一纵浦的,上下海浦之间大致相距五里左右。不过,《弘治上海志》说:“上海县旧名华亭海”,称“上洋海上”,因为“地居海之上洋故也”,同治年由北庄素史辑成的《吴下谚联》中说:“松江人心思尖锐,不似上海人直遂,上洋人每嘲松江人从肚肠中刮出脂油”,上海人又称上洋人。因为平坦有水的地形为“平洋”,海边新开垦之广大冲积平地就是“上洋海上”简称上海,似乎与十八大浦没有直接的关系。
   杨倞注《荀子·王制》说:“海谓荒晦绝远之地,不必至海水也。”崇明岛以前无石堤时南塌北涨,中部沿江已经消失的海桥镇面对的是南侧长江,他们把这边的长江称作“南海”。这并不是他们的井底之蛙,而是早在战国,就有邹衍的理论说:“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州。”所以崇明岛亦可有地域性的“南海天头”,南部沿江熟地人也就称北部生地为“北洋”。
   自西向东到面海的地方,有沪渎浦,那是东晋海防的沪渎垒所在地,然后随着陆地的延伸,开出了新的出海河流上海浦,继而又出现了几条纵浦,于是就又有了下海浦和接下来的南及浦、江苎浦和烂泥浦。这期间吴淞江逐渐有所改道,黄埔江也代替了它上海第一大河的地位,终于十八大浦也逐渐湮灭了,于是不经意间,“上海”的由来也渐渐变得模糊了。

共 422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看了作者这篇散文,相信许多读者都是第一次通过一段历史才了解到上海的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就上海简称沪这一来由也做了很详细的描述,沪应是一种捕鱼的工具称谓,东晋虞谭,在吴淞江南岸支流东西芦浦之间修沪渎垒东西二城,于是有了“沪”这个上海的简称。在逐渐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演变中,曾经的十八大浦也逐渐湮灭了,如今的上海成为了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的名词,与历史的上海已经大相径庭。文章缓引历史的记载,把上海的本来面目摆在了读者面前,很有借鉴性,值得细细品味。推荐共赏,感谢赐稿。【编辑:悍雨啸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悍雨啸风        2017-12-22 17:31:15
  拜读佳作,奉茶祝福。
是云,总要飘走的,因为风。
2 楼        文友:悍雨啸风        2017-12-22 17:31:47
  期待作者美文不断。
是云,总要飘走的,因为风。
回复2 楼        文友:柴湿燃        2017-12-22 18:14:30
  多谢!我会继续努力,请多多关照!
3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12-23 07:41:14
  跟着老师的文章,真正认识了上海!感谢老师!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