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永遇乐】太行寻云(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永遇乐】太行寻云(征文·散文)


作者:杨志青 童生,743.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27发表时间:2017-12-22 22:32:37


   有时想想,自已喜爱摄影也好几年了。提起摄影的艰险和兴奋,得到一张理想片的快乐,就想起了《红楼梦》中说的,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虽然,心知自已是一个笨人,几年来,也不曾有什么出色的作品拍出来,但其中的酸甜苦辣,还是略知一二。
   我自已对机器的东西是不敏感的,喜激情,有时感觉自已是女儿身,多少次看电影被感动得热泪奔流;看电视也然,有时怕爱人说我,看激动处,就假装上厕所,洗一把脸。
   记得刚从师范毕业,分到太行山深处一个小学校,那是石板岩北河地学校。当时,我教初中,和我搭班的老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那时他有一个海鸥照相机,那时甚是喜欢人家拍的东西。不过,一看人家在暗房中冲洗相片,就放弃了摄影这种爱好。
   人到中年了,周围人玩起了骑行,登山,办公室的同事,一再鼓动,才下决心试着买了一辆山地车。骑行了一次高家台,就鼓动着去远征,骑行内黄。骑行期间,内黄也是枣子丰收时节,看到了枣乡风情,对我来说是一种震动,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过。
   回来第二周,就远征涉县,那也是深秋了,刚开始骑还有一点微寒。不过,一路上的风景让我大大惊叹,我第一次来到古城漳河边,看到人们在收获稻子,那金黄色的稻子,被风吹过,一浪一浪地涌动。让我大开眼帘,我没有想到林州还有这样美的江南水乡。过古城进入河北,就是合漳古村,沿清漳河而上,也是一派江南风光。在骑行的路上,看到李大哥拿着一部数码相机,边走边拍,一会停下来,一会走上岸田间,我甚是喜欢。和李大哥边走边谈,他介绍到,数码相机,不用洗片,操作简单。我对简单的东西感兴趣,也燃烧起了买相机的欲望。在李哥的参谋下,买了一部和李哥一样的相机,这样有问题就好向李哥请教。
  
   二
   喜欢上了摄影,也买了相机,要面对拍什么的问题?开始就从家开始拍,先拍妻子种的花、菜、小狗、小鸡。后来走出家门,拍邻居家的葡萄、小孩、小猫。还有庄稼地里的玉米、萝卜、茄子。后来拍骑行路上的人物和风景。拍着拍着就感觉有了困惑,这是摄影作品吗?
   那时网络刚兴起,办公室也配上了电脑,也是博客热火的时代。我也注册了一个,一上网就能看到别人发的博客片。桃花灿烂的春天,特别是大峡谷云海飞腾,朋友们拍的片,让我看得如痴如醉。心中甚是喜爱,不时问朋友,这是在那里拍的,那时自已也开始了登山,只是对地名不太熟悉。当时认为,拍片只要到那地方,有个人领队,片就在那放着,当时想法就这样简单。
   喜爱摄影的激情,一直在胸中激荡着,想想那时,就好像是热恋中的人。一天,李哥打来电话,说明天去登山拍云海。不过,早晨起来,天空还下着雨,心中有一丝愁云,这天能登山吗?好在其中有几位老登山人,在人家眼中,这点雨不是什么事,只不过,对于我刚登山的人是难事。
   我们是从刘家梯开始登山的。我们一行人打着伞,走在山间曲折的小路上,有的地方是泥沙,被雨水一湿,特别不好走。雨一会大一会小,有时风吹来,雨伞也不管用,雨点就下在身上。还有路两边的枝叶、荒草,叶的上面尽是雨珠,特别是走在前面的带路人,可以说是在水中行走,衣服上没有一点干的。但对拍云海的向往,心是热火的。
   记得,走过沙沟自然村,太行山顶上雨停了,我们大家可高兴了。一会,天空一片睛朗,突然有人叫喊:“云海。”我赶快跑过去,云海被风吹着,像小燕子一样,从一个山坳飞过,就跑到对面的山坳里去了。我们一路奔跑,一路追逐着云海,这时,前面的悬崖下,一团云雾在升腾,那是一个转弯,云雾在那聚着。这是我拍片以来第一次意义上看到云海,此时,云海就是心中的情人。一路向前走,前面总是一团一团的云海,当走到前面的小村时,看到林虑山中一个小山峰,叫蚁尖赛的。它的半山腰云海在围绕着,我叫上登山的朋友当道具,因为她穿的是红色的登山服,在这样的云海中,特别醒目。
   我记得那天,登山回来,整理相片,那种激情,难以言表。因为一天的疲劳,相对于看到的云海,感觉到自已也真真意义上看到了云海飞腾,如影如幻的太行云海,也是我能用相机可追记的。不过,高兴之后,看到自已整理后的相片,不是太理想,就打电话给一位老摄影朋友,他说光靠修是不行的,那得等你寻找到特殊的天气,还有独特的视角,才能拍出理想的作品。
   有了这一次雨中行,心中对拍片更有信心了。半年来,一到雨天,就出去,拍片的视线在扩大。好在有李哥当老师,人家出生书香门第,从小又习书法。我却一直在门外徘徊,只是看到花、草、鸟,还有雪、雨、霜,格外兴奋,但从什么角度拍,那就是外行了。我和李哥同样是登一条路,拍回来的片,就不是一样。这时才知摄影是一门艺术,不光靠手中的相机,还要靠相机背后的头脑。没有了刚开始摄影时的天真,才知未来的路,刚刚开始。
  
   三
   认识陈云晓是一种偶然,那是骑行涉县后的第二周,大家说骑行漏子头,去看太行红叶。对红叶的情怀,还只是停留在杨朔的《香山红叶》中,只是年轻时爱读散文,喜爱散文化的诗境,尽管年轻时也曾登过香山,以当时的艺术修养,咱也读不出那种诗境。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也只是知霜重色欲浓。
   我们一行骑车人,沿着层层山路,进入石板岩漏子头村的山路上。一进入盘山路,那渐显渐开的一丛丛红叶,就映入眼帘中,我们也惊奇眼前这如火如霞的红叶,用心来体会红叶之美,惊叹大自然的匠心。
   红叶是美的,路是蜿蜒的,努力在记忆中去寻找旧时的碎片。这条路变成水泥路之前,我曾走过一次。想想那还是在三十年前,我在山乡教学时走过,记得那时听说车佛沟唱戏,晚上一群少男少女,坐上拉沙的车,光记得车在曲折路上盘旋,一会身向前,一会身向后,好在是在夜月中,没有感觉到山路的曲折。就是现在也记不得是看什么戏了,现在想想,那也是在秋天,不过只是在晚上,那时还不曾想到,这里有这么美的红叶。
   当我们一路骑行,一路看红叶,层林尽染,好象谁持彩带太行舞。过漏子头村,看见几个摄影的人,二个人在沟中拍红叶,一个中年男人,伟岸的身躯,我们一行停下车来,中年男人,手持镰刀,在割路边野草,边上支着人家的胶片机,我们一行围着看,中年男人,还给我们开玩笑,让我们别动,这是几十万的机器。那时我们还不知这中年男人是谁,也不太理解,为什么割草,只是有一个骑行人,只说有一个山东姓陈的人,在太行山上摄影,想就是这人了。
   我们一行还和人家合影,后来,我曾在他的影集中,看到过这张片,尽林尽染。那种大气,那种画面的整洁,才知人家为什么割草。
   认识了陈老师,后来第二年,他就移居到马鞍垴大队部住了。那时我们每周六都去登山,风雨不停,这样见他的机会就多了。记得那年,他弟弟从山东过来,李哥约请人家弟弟,我也去作陪。陈老师是洒仙,一喝上酒,话就多起来,在酒桌上,他侃侃而谈。
   听他讲摄影的经历,他是一个山东人,后在新疆工作,对摄影的迷恋,他开始游走。后来,进入中原十年,曾在小浪底,辉县,伏牛山。常年一个人驻在深山荒野,一个人在一个地方一停就是几年。我常去他家中坐坐,有时是和同行一起去,有时就是登山中,看到他了,就过去坐坐。我记得有一年过中秋,登山的朋友们说,得在一起聚聚,于是我们登山人每一个人带一点菜,有的带上酒。就在陈老师居住的院子中,登山人和陈老师也算庆中秋了,记得那回我也喝醉了。和陈老师熟悉了,走进他的书房,看到一排排的书,他还练习书法。
   我记得那年,他参加一个摄影赛,一个在他家乡山东的大赛。当他知道这个摄影赛之后,他曾说过了参赛日期,后来他还给大赛组委会打过电话,人家一听他的名子,也知他在摄影界的名字,就特请他报稿。他那次得金奖,我还记得他参赛回来,我们在一起喝酒,他拿出他的参赛作品,那真是让我震撼。
   我特别喜爱他的那幅《天国》的片,我后来想,可能这张片是在辉县老爷顶拍的。那片是一个雪冬,是雪后的早晨,老爷顶周围是雪,此时云雾升起来,只有老爷顶在云海在飘飞,那背后蓝蓝的光,让我们感觉是仙境。就像天上的宫殿。他以他深厚的理念,震慑人心的张力,那种质感,别具一格的风格,让人震撼。
   后来他的摄影集出来了,那是他集几年的辛苦,当我看到后,才知摄影是海。他曾用相机,拍出王维的诗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在和陈老师的交流中,才知摄影艺术的天地之高,之深,才知世界之大。想起在石板岩王相岩,景区内那瀑布边,那两个仰止大字,在王相岩瀑布面前,我们得仰止,而在陈老师的摄影面前,我也想到了这两个字。
   后来,我也学习他作品的风格,就常常上家乡的龙山,在一个雪后。早晨起来,上龙山,街上少有行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平日里,龙山公园门口,那些晨练的人,可能是有雪的原因,现在门口静静的。我沿着青云梯而上,踏在积雪上,小心一步一步上。那七层佛塔也在雪中了,周围的松树,那枝头全是雪,雪压着枝头,远看青白相间,是银色的世界。山也安静了,远处的太行山,也沉浸在雪雾中,时隐时现,不远处,林子中还有人唱歌,真是莫言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没有想到,我认为这时的龙山是属于我的,在这样的天气,却还有更早的人,龙山是属于早行的人。
   沿着山间小路,加快脚步,因为心里想急着去拍片,风景在身边掠过。当我站在玉皇顶,看远处的鲁班庙,我惊讶了,周边一浪高过一浪的云团,涌动着,像海浪,被风吹着,一会时间,鲁班庙的楼阁处在烟雨中了,它成了孤岛。我忙跑几步,举起相机,还没有想到找角度,就按下了快门,按第二次时,云雾淹没了鲁班庙,我后悔自已,浪费了这样好的风景。
   此时,我只看到了对面山在云海中。转身,烈士陵园后边的亭阁,前过无数的松林上边,升腾起的云烟,也沿着山势,涌动着,雾中的楼台,那烟云在亲吻着,我站在远处看,有一种仙景的感觉,我感觉到特别美。
   当我重新看鲁班庙时,云海落下来了,只是没有涌动时新奇了,我还是按下了快门。
   带着点遗憾,高兴地回到家,坐在电脑前,想起今天的观感,边修理相片。虽然只拍到一张,还是高兴的。想想风景就在身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龙山雪中之美,也是人间仙境。
   修完片,总得给像片起个名吧,想起看到的电影,鲁班庙处在云海中,就起了《仙山琼阁》。这就是此片的拍摄过程,后来摄影的朋友称,这是拍龙山最好的片,自已听了,也喜滋滋的。
   陈老师常年驻在石板岩。为了艺术,一个人远离故乡;为了艺术,远离亲人。在他面前,我才感觉到自已的幼稚,以为片就在那放着,只要到那里取就是了。
  
   四
   当我渐渐明白摄影之时,我开始追忆我的太行情结。我一直不明白,在我青年时代,一直不曾有过这如云如霞的云海。
   想当年,我曾在石板岩北河地教学,太行山著名景区王相岩,就在学校的脚下,当时景区还没有开发。有时朋友来了,我就当向导,慢步在山谷中,领略太行山之美。我教的学生们也是向导,也是解说员。给我讲,武丁拜相的故事,还有有河北老道赵得秀赶鞭。也曾登山去寻找过老道坟,那个在悬崖里,只看到几块早棺材,也不知是真是假。夏天,有时心烦了,就独自一个人,沿山路而上,登临仰止天池,坐在写着“仰止”的石碑下,看溪水从天而降,如雨如雾,叹古人书法之胜。那时,王相岩景区只有三个大字王相岩,还有半块石碑,散乱在山间。当时,年少轻狂,现在想想,对自然的认识是浮浅,特别是自家出身农家,在自已的头脑中,不曾认为这山也是风景。对美术,音乐,摄影等艺术,是真真的门外汉。王相红叶甲天下,也是养在深闺人未知,摄影以来,常回忆那时的登山、闲玩,一直在想,也回忆不起来,看到过云海的奇观。
   可见寻云也是人生的深化,年轻时代的心中无云,只能说自已对艺术的盲目无知。
   太行寻云,是我第一次传统意义上的拍云海,尽管当时自已那样兴奋。不过,在名家眼里,不过是刚走进山间的新人。当我经常坐在陈老师的书房,听这位山东大汉讲摄影的故事,以及进入中原十年的艰辛,看到他常年住在山上,我一直想,这是不是等云。
   我也曾在心里上,慢慢品味这种境界。
   一夜雨,坐在床上听雨,感觉是一场交响乐,一会是小合唱,一会是低音悠扬,一会是高音叮咚。我却在心中,牵挂着山上的云海。
   此时,我来到林州市大峡谷马鞍垴村。我沿着山间小路,路边杂草丛生,草上的露水很大,我只好找一条木棍,边打边走,路是泥泞的,我和朋友小心地走向悬崖边。悬崖边有一座信号塔,我站在信号塔水泥平台上。向前瞭望着,周围是一片碧绿,那峡谷中的村庄,还在沉睡中;那弯弯盘旋的公路,像一条银蛇,伸向远方;峡谷中的仙台峰,也在沉睡中。四周是静静的,雨后的太行像一位哲人,像在思考。
   我知这是云海前的宁静,天是阴雨天,太阳也在云层中。一会,峡谷西边的山腰边,一点一点的云海升起;一会仙台峰脚下,一点一点的烟云,开始像火焰,好像不知谁点燃;一会峡谷东边的半山腰也来了,好像是玩耍的孩子。我静静地观察着,不敢和朋友说话,好像怕惊走了这一片片云海。我小心地走近悬崖边,尽量靠近,岩下就是悬崖,选择好角度,支好架子,摆好相机。
   云雾在一点一点升腾,脚下大峡谷像奔腾的海,排山倒海,一浪高过一浪。一会云海淹过了村庄,一会又闪现出来,高高地遥看,好像在是仙境中。我拍着,一会仙台峰也在云海中了,脚下是激荡的云雾,像浪在涌动,拍打着岸。我惊叹着自然的妙处。远处的云,也像赶会一样,一群一群涌来,一会像跳舞的鸟儿,轻灵地飞翔。
   拍累了,我对朋友说:“这云海多美啊!就是不来拍片,静静地坐在悬崖边,看这满谷的云海,也能让心静下来。”朋友点点头,说:“登山这几年来,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美的云海,自然是太神奇了!”
   一会云来到我们的脚下,峡谷中的底部都淹在云中了。一阵风吹来,东边山峰吹过了一排排的云雾,像奔跑的马,腾起一阵阵烟云,向峡谷内涌来。两股云碰撞着,胶炽着,像情人一样,互相溶合在一起,一起涌动。慢慢地,雾在升高,一会我们也淹在弥雾中了,远处的仙台峰,也看不见了,一会远处的山恋也淹没了。
   一场盛宴渐渐落幕了。我和朋友静静地站在雾中,不想说话,我想起了王维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们也学一回古人,只是云雾中,看不到远处的流水,只能听到悬崖边的流水声,像从仙境中飘来的仙音。
   这就是我的烟雨太行,我心灵上的圣地。一次又一次走近,仰望夜色下的太行,星汉灿烂。
   太行是我师。

共 578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摄影不是照相,它是一门艺术,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的艺术。作者是一位摄影爱好者,从最初的幼稚,到逐渐成熟,终于进入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境界,拍出了太行云海的蔚为壮观。这其中,除了自己的虚心好学,勤于实践,还有同行的激励,老师的指点。文章叙述了一位摄影人从影的经过和心路历程,娓娓道来,让人身临其境,仿佛看见作者和他的朋友们,扛着长枪短炮,踏着泥泞崎岖的山路,一路攀登,终于登上山顶,观赏到变幻莫测的奇特自然景观,用镜头记下了太行山最美的瞬间。文章语言朴实自然,充满真情实感,推荐阅读!问好作者!【编辑:燕剪春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71225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7-12-22 22:35:32
  羡慕摄影爱好者到处行走,能看到最美的风景,也深知这其中的辛苦。
   感谢作者支持流年!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