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警】石码中山公园纪事(散文)
说到石码中山公园,附近居民都知道,这是一个平常的不大的公园,它不是情人幽会的场所,也不是小孩游戏的地盘;来这里休闲玩玩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尤其是老年人。
从不远处、西边公园路看,一片深绿如盖,苍老的松树、枫树、木棉环抱着。要是好天气,不必说春夏,就是秋冬,时有各种鸟儿来吱吱喳喳地叫着,并不怕生,和来园的老人们一块热闹、玩儿。
老人来公园做什么,玩什么呢?打牌者为多数,还有搓麻将,走棋,打牌的三四人一桌,来点小刺激。有专人为他们提供小桌椅,收点小费,三十多套呢(没用时堆放起来链条串绑着)。二十多套石桌椅饶公园摆设,那边几人“小圈子”坐着海聊,天文时政,街坊趣事;这边有人坐着无语,想事;中间站着观牌人也不在少数,比打牌还来神!
早晚一二十个中老年妇女来公园东角跳场舞,来踩石子也有。
公园上,不怕你口渴肚子饿,有几个摆小摊子的,豆浆、牛奶、馒头、面包什么都有。当然,也有卖手表、皮带、眼睛的;保健品,壮阳药也有。
有一位我熟悉的退休老人,住在公园附近,儿女不在身边。他说他自己几乎天天要到公园,走走坐坐,聊聊看看,玩玩牌。“不然,在家待不住,太无聊。公园人多,有人气!”,他说,他太太爱看电视,静得下来,不想出门。他爱热闹。
偶尔公园也会有人敢去摆赌。有一次,经过公园,一群人围成一圈,我在旁边听到一声音大喊“来啦,跑!--后来才知道是那些摆赌的暗哨,看到巡警来了。记得当时公园上一片惊慌,哗然。只听几个人跑步声。我看到“头头”被追抓到了。
我还遇到过一位八九十岁老太太在公园卖丁丁糖。三两个小孩和妈妈围着老人家担子。她手艺极高,那种柔软面料在她老人的手上,捏,按,拉、吹,压,变成糖球,糖圆,变蛇,变龟,孩子的眼睛瞪转着,很专注,吃了很喜欢,是香甜甜的吧。莫非她是石码那位有名的卖丁丁糖的阿婆?
阿婆站起来时,她的头会碰到那五六棵老枫树、松树上长的低挂细长的“胡子”,它也似乎像征着这个公园,是老人的公园。小孩子是偶尔来点缀的。
到了夜晚,人去“园”空,公园好像是一个百岁老人,进入寂静、安祥而孤独的梦乡,在诉说着他自己的故事。
公园建于1918年,园内有中山亭,其前身称益思亭,与漳州园圈的延寿亭合称姐妹亭,此亭是1924年军伐张毅驻防时所建。这些都是有地名文物普查记载:亭平面为四方形,由十二支钢筋水泥柱支撑,通高20米,面阔进深各5.22米。1926年北伐军入闽,张毅失败被掳,何应钦入漳码时改亭名为中山亭,以纪念民主革命光驱者孙中山先生。1979年由于市区规划需要中山亭缩小,只留中山亭一片旧址。
中山亭,这座带有历史风尖及像征的古建筑;她的存在就在于它的陈旧;在于它的风霜岁月,在于让一些海外归魂,台湾同胞或东南亚侨胞回来,看到中山亭还竖在那里而老泪纵横,惊讶于尖封的记忆会有这样的现实的遗存······
抗战期间,石码区政府在亭中建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碑废于“文革”;那对石狮哪里去了?
公园里的中山亭,老人们的娱乐,与几颗老树这三样东西似乎构成中心公园最主要的风景。
公园位于石码镇中部,总体呈圆形,高于路面近2米,远看好像的是一个二三个球场那么大戏台子,但是来此唱古戏中老人不是太多。
石码镇区公园太少。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南边新的较大的都边公园已建起来了,这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老人去玩会怕远一点吗?
2017.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