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析】天然童心,灿烂童星 ——浅赏萌芽征文获奖作品集
前不久,江山文学网总编林儿布置给我一项任务——为即将付梓出版的《江山萌芽征文获奖作品集》作最后的校审,从而得以系统而又全面地品赏萌芽小作者们的艺术风采。由此生发出一股由衷的感慨,写出来给赏析征文凑个数,何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获奖文集共收录获奖作品79篇,其中小学生作品31篇、初中生作品26篇、大学生作品22篇,在这些作品中,诗歌达27首(组)、散文41篇、小说11篇。文集达12.1万余字,还是很有些厚度的。
诚然,文集之厚度并不仅仅在于文本的厚薄,而在于获奖作品的厚度。因为校审的缘故,我必须是一字一句地品尝这些孩子们的作品的精美。可以说,就其获奖文章的艺术性和文章的深度厚度而言,那是不亚于成人的作品的,有的甚至超过了成人的作品的厚度。例如小学组获奖散文《父亲的味道》《使我流泪的他们》《流动的眼泪》等等,再例如中学组的获奖小说《风屿小镇与少年苏澄澈》《瞎娘》和大学组的获奖小说《雁南归》《黑手印》《锁心锁》等等,还有那像珍珠玛瑙一样的获奖诗歌,都是从童心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这些灵动的文字无不彰显着孩子们的天然童心。
一、天然童心
应该说,孩子们的作品浸润着天然的童心,不像成人那样费尽心机,怀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构思写文。孩子们将才思的闸门一打开,流淌出来的都是童心天然的文字。例如获得一等奖的小学组诗歌《腾飞吧!我的中国梦》:“一次次期待成为现实∕神六上天,青藏通路∕这些散落的羽毛∕渐渐复合成一张庞大的翅膀∕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一个个蠕动的中国梦∕等待着∕它们化茧成蝶……”这是多么富有想象力的文字啊!梦的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文字,却被小作者赋予“一个个蠕动的中国梦”,这样一写,就使中国梦成了一种具象的概念,而且形象而又生动。
又例如《马良的神笔》一诗中,小作者是这样展开自己遐想的翅膀:“如果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为山村的孩子们画一座学校∕让没有钱上学的孩子们∕也能感受知识的魅力……”小作者通过自己的心中所想,表达了自己对贫困山区的小伙伴的同情和担忧,于是,他期望自己能有一支传说中的马良的神笔,为山区孩子画一所学校,画一口水井,为灾区的孩子画几座大楼,为残疾的小伙伴画一双能走能跳的腿……这种极富想象力的诗文,浸透着小作者天然的童心。
还有获得三等奖的诗歌《秋天的风》,小诗人开头写道:
“秋天来啦∕秋风扮了个鬼脸∕调皮地揭走了夏天酷热的幕布∕大地一下子凉爽了起来……”拟人化的描写,将秋天的风的特点,活泼地展现在诗歌中,然后描写秋天的风的模样,“秋风是什么样子的∕没有人知道∕我想∕秋风一定有一桶五彩缤纷的魔法颜料”,写出秋风来到田野里,向稻田洒下一把金黄的颜料;秋风来到果园里,向果树甩去一瓢红色的颜料;秋风来到树林里,为枫树抹上了一片火红;秋风飞到天空,她挥舞着画笔,把天空描成了蔚蓝,把云朵绘成了洁白……通过小诗人这样的描写,使我们联想到秋风可能是一群可爱的小男孩或小女孩,他们在秋天里尽情挥洒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秋天装扮得活泼而又美丽。
二、灿烂童星
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文学的未来,这些获奖小作者就像一颗颗初升天空的耀眼灿烂的童星,以他们特有智慧,闪耀着夺目的光辉。例如大学组的获奖小说《雁南飞》,作者向我们讲述了汉代李陵将军和苏武不一样的人生历程,小说达到了成年作者未必能够达到的高度和深度。如果不是文章后面缀有“青岛大学大四”的字样,我们可能会怀疑小说或许出自哪位名家之手。
再例如大学组获奖小说《黑手印》,揭示了关于“孝”的传统主题,作者以灵动的文字,赋予“孝”以新内涵。如果说,大学组的文章基本上能算作成人作品的话,那么,初中组学生的获奖作品,则是稚气未脱,童心天然的文章。例如初中组获得一等奖的小说《风屿小镇与少年苏澄澈》基本上趋于成熟的档次,小说把一个留守少年描述得栩栩如生,如在目前。
总体看来,小作者们在现实与非现实之间构筑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笔触是灵动的,驾驭文字的功力也是纯天然的。没有成人作品中的种种机心。读着他们的作品,我们仿佛能够感触到,这些小作者正如冉冉升起的一颗颗亮晶晶的新星,将光辉洒满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
当然,小作者毕竟是小作者,文章难免存在着一些显而易见的小问题,例如“的、地、得”混用,例如“那、哪”不分,再例如标点符号使用不准确的问题,这在成人作品中常见的小问题,在小作者的作品中难免层出不穷。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孩子们会在今后的创作中,会不断克服先前的这些小毛病,使自己的作品一步步趋于成熟,呈现出一种成熟之美。也可以这么说,瑕不掩瑜,这些获奖作品的入选,都是评委精心评选的结果,都是当之无愧的佳作,是值得我们认真拜读和学习的好文章。
武戈老师信手拈来的赏析大作,更是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