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析】榴花开处照宫闱 ——《红楼梦》人物赏析之元春
喜欢红楼,常读红楼,也写一点自己对红楼的理解,写过黛玉、写过袭人,却迟迟不敢下笔来写元春。
元春是十二金钗之冠。贾政王夫人之女,她是贾府的长女。可以说,贾府的兴盛与衰落都跟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入宫时比较早的,以女史的身份进宫,在宫中生存数十年,得以加封贤德妃,也足见她的才华、她的聪慧与机智。
她的进宫肯定是有其他原因的,除了元春自身的才华之外,凡世家女子入宫,必与政治制度有关。
元春在整部红楼梦里的正面亮相,就这一次。犹如昙花一现。那就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元妃省亲”。
元春省亲,是大观园建成的最主要的原因。元春游园,看到省亲的庞大阵容后说,“万不可太奢靡了,这已经过分了”。这是曹公,从元春眼中让我们读者感受到的奢靡浪费。这个生在宫里的娘娘都觉得太奢靡了的话,更何况是别人眼里的贾家。
我个人觉得元春是特别矛盾的。她一方面是希望贾家兴旺的,另一方面她又对这种权利地位有所忌惮。她一方面希望宝玉好学上进,另一方面她又希望宝玉过得快乐、幸福。所以,后来才会赐宝玉和姊妹们住进大观园,去享受人生的美好。
个人认为,元春在宫里的生活并不如意。她的苦楚,其实是没人能够理解的。元妃省亲,所有的人都看到皇权的极致的彰显,却看不到元春内心对骨肉团聚的极度渴望。
我们来看文本。
茶已三献,贾妃降座,乐止。退入侧殿更衣,方备省亲车驾出园.至贾母正室,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不迭。贾妃满眼垂泪,方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邢夫人、李纨、王熙凤、迎、探、惜三姊妹等,俱在旁围绕,垂泪无言。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邢夫人等忙上来解劝。贾母等让贾妃归座,又逐次一一见过,又不免哭泣一番。
“当日送我去那不得见人的去处”这样直呼胸臆的表达,在那个隆重的场合,显得那么无力。是因为,贫贱之家是想不到富贵之家也是有难处的。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黛玉和湘云聊天,湘云说,“说贫穷之家自为富贵之家事事趁心,告诉他说竟不能遂心,他们不肯信的;必得亲历其境,他方知觉了。就如咱们两个,虽父母不在,然却也忝在富贵之乡,只你我竟有许多不遂心的事”。这样的描写,足见红楼儿女皆有不遂心的,当然也有元春。她的不遂心在于不能骨肉相聚,这也是元春重情之处。
元春省亲,将那种排场豪华演到了极致。就是这样热闹的场面,我从中感受到的只有悲凉。每每泪流满面。曹公写这样热闹的场面,总是将宝玉与这样热闹写得格格不入,他是落寞的,他的落寞与元春的伤感的情绪是一致的。当然,这里有曹公的深意。
红楼全文,写女子回娘家的次数比较多。我记得比较清楚的就是袭人回娘家的情景。袭人的母亲病了,凤姐命平儿,“叫她收拾好来见我”。这个时候,袭人是什么身份呢?她是王夫人内定的姨娘,她要回娘家,那么代表的就是贾家的颜面。所以,凤姐把自己的好衣服给了袭人,让袭人穿去。但,并没有因为袭人是姨娘的原因给她做衣服,这一方面,说明贾家确实已“空虚”,但一个事实,就是袭人在贾家并没有太高的待遇。这里还有一个人物不得不说,就是史湘云,她每次来贾府,也是穿好的来,记得有一回,她来了,众人说,“你穿的也忒多了”,她怎么说的呢?“谁愿意穿,都是他们要我穿的”。这样的穿着只是穿给别人看的。那么,史湘云表象下的处境其实是特别艰难的,这些可以从袭人和宝钗的对话,可以得知。
“元妃省亲”和“袭人省亲”,宝玉都是参与者与见证者。
那么,元春呢?她处在一个权力中心。她的处境到底如何呢?第七回,贾琏和凤姐吃饭时的对话,贾琏道:“如今当今贴体万人之心,世上至大莫如‘孝’字,想来父母儿女之性,皆是一理,不是贵贱上分别的.当今自为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后,尚不能略尽孝意,因见宫里嫔妃才人等皆是入宫多年,抛离父母音容,岂有不思想之理?在儿女思想父母,是分所应当.想父母在家,若只管思念女儿,竟不能见,倘因此成疾致病,甚至死亡,皆由朕躬禁锢,不能使其遂天伦之愿,亦大伤天和之事.故启奏太上皇,皇太后,每月逢二六日期,准其椒房眷属入宫请候看视.于是太上皇,皇太后大喜,深赞当今至孝纯仁,体天格物.因此,二位老圣人又下旨意,说椒房眷属入宫,未免有国体仪制,母女尚不能惬怀.竟大开方便之恩,特降谕诸椒房贵戚,除二六日入宫之恩外,凡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跸关防之外,不妨启请内廷鸾舆入其私第,庶可略尽骨肉私情,天伦中之至性.此旨一下,谁不踊跃感戴?现今周贵人的父亲已在家里动了工了,修盖省亲别院呢.又有吴贵妃的父亲吴天山家,也往城外踏看地方去了.这岂不有八九分了?”这样详尽的文字,明明白白告诉读者。元妃省亲,并不是一份独有的恩赐。
第十八回,元妃省亲结束。第十九回,开篇写到“话说贾妃回宫,次日见驾谢恩,并回奏归省之事。龙颜甚悦,又发内帑彩缎金银等物以赐贾政及各椒房等员,不必细说。”脂砚斋也在此处做了批语,元妃省亲,非贾家独有。这样详尽的文字,说明元妃省亲,并不是只此一家,皇帝龙颜大悦,容许所有妃子,或者说是和元妃同等等级,甚至比她等级还低的妃子,都省了亲。也足见元妃省亲,并不是她得宠的证据。那么,皇妃省亲背后就是皇权的一种怀柔政策。那么我们从她的死亡来看,她的处境是相当艰难的。
我前面写过,贾府四姐妹,是琴、棋、书、画。我们再说说元春的琴,可以推测她是会抚琴的。那么琴在古代有九德之说,君子之器,象征正德。因此,琴亦正乐。琴者,禁也。禁人邪恶,归于正道,故谓之琴。第二十二回,写灯谜,元春的灯谜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而这个谜底就是“炮竹”,有人说“炮竹”是一响而散的东西,其中暗含了元春之死,但我觉得还有一个意思,炮竹是古人除夕除邪的东西,其中也暗含了元春是正义的一个角色。元妃加封的是“贤德妃”,仔细想来,这样的头衔,也与元妃自身的努力与才华息息相关。台湾红学教授欧丽娟说,“元春是一个正人君子”。我双手赞同她的这个观点。
都说元春和宝钗是同一类人。我并不赞成。元春游园,最喜欢的两个地方就是“潇湘馆”和“蘅芜苑”,大家都知道,这是日后黛玉和宝钗的居所。她考诗词,也是夸赞黛玉和宝钗的。个人认为,他们两者之间,在元春眼里并没有高低之分。黛玉和宝钗在曹公眼里亦没有高低之分,他们只是大千世界里两种不同而又美好的生命独特的个体。如果非要说元春喜欢一个人的话,我觉得元春是喜欢黛玉的,她的情致更趋向于黛玉。文本写元春省亲,元春和黛玉并没有正面接触,但是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元春和龄官没有正面交锋的。元春十非常喜欢龄官这个女孩子的。文本是这样的,“龄官极好,再作两出戏,不拘哪两出就是了。”贾蔷忙答应了,因命龄官作《游园》《惊梦》二出.龄官自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定要作《相约》《相骂》二出.贾蔷扭他不过,只得依他作了.贾妃甚喜,命“不可难为了这女孩子,好生教习”。龄官无论从容貌还是性格都是特别与黛玉相似的。从这点就能看出元春是喜欢黛玉的。这种她在宫里所不能够彰显的个性,她容许别人彰显,从这点又能说明元春真的是君子。宝玉去找龄官,想听她唱曲。她怎么说的呢?“前日娘娘传都没唱呢?”这样的对白,看得出元春对龄官极度的宽容。
很久以前读红楼,总觉得宝钗选秀的失败归根于元春。也把宝黛爱情的悲剧归咎于元春。细想来,曹公在家族衰败之后的晚年来写《红楼》,来写这样一个曾为家族兴盛作出努力与牺牲的一个柔弱女子,内心除了“无才可取补苍天”的悔,剩下的怕只有赞美和敬佩。我前面有写到探春,认为她最后“和番茜香国”是为保全贾家所做的牺牲。那么元春,在宫中通过自己的努力站稳脚跟,直接延续了贾家的兴盛。恕我读书不精,暂时没法读懂,宝钗为何会选秀失败,也不知为何元春最后会支持“金玉良缘”,但是,一个对家族有那样强烈责任意识的元春,她都有自己的考量。无疑,用现在的话说,元春就是一个励志的典型。都说迎春误嫁中山狼,受欺凌而死,悲惨至极。殊不知,元妃之死,同样悲惨。迎春死后,贾家对孙家,对孙绍祖什么话都不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更不要说元春的死亡,至于是不是好多红学者认为的“政治斗争死亡”,贾府根本就无权过问。所以,在元春死亡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他们是不知道。他们只能去迎接“树到湖松散”的大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