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致:《与魔鬼下棋》一书(随笔·家园)
眼睛总是恍恍惚惚,无所适从,尽管目光不停地在文字里溜达,但不疼不痒居多,就在百无聊赖之中,有幸看到一本名为《与魔鬼下棋》一书,心灵为之一震,目光也为之一亮!“魔鬼”一书,不是故事引人入胜的小说,也非是意境如痴如醉的诗文,更非是深奥的哲学。而是一本批评文论。此书是我近几年来读小说都不曾有过的热情,我一字不拉地认真读完了。在阅读过程中我曾为李建军先生拒绝“红包”而感动;为苍狼先生振兴西部文学的雄心而肃然起敬!得知文坛上还有这样一帮人在为文学仗义执言,我心存感念。更重要的是“李、苍”二人的诸多观点引起我的强烈共鸣。当然书中其他人的观点也有共识之处,对我的创作均起到了点石成金之效!
我们这些在文化边缘苦苦追求文学的写作者,天高皇帝远,难以走进文化中心去领受真正的熏陶,何况现如今无论是那个领域,只要你一走近就会发现:“大圈”“小圈”以及“怪圈”,会把人“圈”的晕头转向。你不属于“圈内”人士,人家连眼皮都不抬一下,如此森严望而生畏。只得仓皇而逃,据说蹭“圈”争份子,是成名的途径,此乃万分惊讶。有心“蹭”个“圈子”成个小名,可身为“土佬鼠辈”,不懂方寸,万一得罪了哪位爷,逃也来不及。因此,退避三舍,潜心写作自得其乐。名为清高,实则本着成事在天谋事在人的法则磨练心志。如果能成为托尔斯泰谁会谢绝呢?
现如今,中国多数文人口头上讲究“胸襟”实质上讲究“面子”,嘴上一套,笔下又一套。“人格分裂”已成为生存的技术和手段,“文不如其人”风行一世。玩文学显得很洒脱。用生命写作者不是疯子就是傻瓜!
没有伟大的人格,就难以成就伟大的作品!
一个写作者只看到个人的利益,只为自己的心情负责。又怎能体会到人类的疾苦?当今社会道德沦丧,精神萎缩,人与人之间不再真诚不再有信任感,防范和冷漠如同蛛丝一样层层加网。到处都是唯利是图的小男人,随处可见嗲声嗲气的娇女人,用眼波,气息,声音和肉体去获得一切欲望!爱情和友情终成笑谈。现代人讲究“操作”却淡忘了“节操”是何等可悲?更可悲的是文化人的节操和精神也行将死亡,大书特写一种庸俗的生存态度,让人好也好,劣也好,活着就好的生存态度统领着一些行尸走肉耐心地活下去。居然达到了“热读”、“热播”。我曾经困惑,曾经迷惘,也曾对所谓的“时尚”走红产生“敬畏”,但终究难以准确地解决我的“文学情结”。在这样的心境下我得到了此书,就如同在迷宫里找到了出口一样。
此书不仅为文坛敲响了警钟,也给我们正在行走的写作者开了一剂良药。而对我的全部意义是认识我自己!我的创作热情完全来自于对苦难的思考,看到人性在社会上所受到的摧残,因此产生对现世的悲悯。写作冲动是肚子里装了满满当当的话想对世人说,想对社会说。呼唤人世间真正的和平与爱!因此我赞同苍狼先生在《媚俗是媚俗者的通行证》一文中的说法:
“作家为什么要写作,就是要勇敢地面对黑暗和苦难,勇敢地承担黑暗和苦难,反抗这种悲剧命运。作为一个人,荒谬地被生下来,又荒谬地死去,连一点意义也没有。作家和哲学家就是要反抗这种荒谬,寻找人生真正的意义,我们一旦打开这样的作品,就能感受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在关照你,尽管微弱,却使人得到一点慰藉,增加一点生活的亮色……”
是的,这是作家应有的良知和责任!苍狼先生的文论往往具有指引性,他还说:
“爱情是要付出代价的,怜悯是要付出代价的,宽容是要付海出代价的,忏悔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所有这些词,貌似简单,其实每一个词背后都有沧桑的故事。没有灵魂和思想的人永远悟不出这些,没有体验过苦难和孤独的人永远到不了这种境界……”
这是写作者应有的生命体验和人格质量。这种观念又与李静先生引证的索尔、贝娄的话有相通之处,艺术家所感动的:
“是我们生命的天赋部分,是我们欢乐和惊愕的本能……我们的怜悯心和痛苦感,是我们与万物的潜在情谊――还有那难以捉摸而又不可征服的与他人休戚与共的信念,正是这一信念使无数孤寂的心灵交织在一起……使全人类结合在一起――死去的与活着的,活着的与将出世。”
什么是“难以捉摸而又不可征服的与他人休戚与共的信念”呢?我个人认为是:怜悯,宽容,忏悔,爱!只有这种东西全人类才能结合在一起。文学就是要渗透这样的信念!李静先生对我而言也有一语道破天机的功效:
“……文学是作家对世界的心灵介入,她(他)首先了解的是自己的丰富的心灵,而非是越过自己的内心,转向对外部世界的博物学搜集,她只有以自身丰富的内心体验来描述自我与他人的世界,作品才有“心的探讨”、“生的色彩”与“力的表现,他才会写出真的文学……
是的,我个人认为文学实质是具有宗教感的一种职业。没有大悲悯便没有大境界,也将不会产生大作品。我赞成李建军先生所倡导“文以载道”的观点。对道德的关注,是对一个民族质量的负责。正如李建军先生在谈《文学写作的诸多问题》一文中所言:
“……文学是属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是属于“人民”的,谁关心他们的无奈和叹息、痛苦和忧伤、愿望和要求,谁才能写出具有人道内涵的、受到普遍欢迎的作品……”
“真正的小说关心的是人,叙写的是人在某种特殊的生存环境里,人生遭遇和内心体验,小说家的写作目的,就是要通过有意味的情节事象和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帮助读者认识社会,认识生活,向读者提供人的经验和智慧,从而对读者的人格成长和道德生活发生积极的影响……”
“……一个真正的小说家,必须向包含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内容的情节事象,注入丰富的社会,历史和道德内涵。”
“一个作家如果没有激情,光追求技巧,那他绝不可能获得成功,即使能成为修辞大师,技巧能手,但作品却不能打动读者的思想和心灵……”
上述观点与我产生共鸣!我个人感觉到诸位先生为我的写作思路作了个旁证,暗合了我的写作情结。因此在阅读过程,时有心动之处,圈点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有关对“五作家”的透视,我没有更多的发言权。只是读完《长恨歌》的时候,确实读得很平静。叙事语调的独特产生钦佩!读完之后,感觉到作品经典的如同一个安静贤淑的小媳妇,无可挑剔!可是缺少些什么呢?一直未能想明白。及至读过此书,有一点感觉认同:“缺少生命的感动和心灵的震撼!”包括《尘埃落定》也有同感。
池莉打破了“英雄情结”的写作,开辟了“日常生活”的天地也是一个贡献,但是缺少精神维度。人物只有生存的小技巧,但缺少形而上的精神追求,由于走红,这样的写作很多人积极仿效,池莉的存在是值得研究的。这是现世人的审美趋向?还是生活状态的苟合?但物质不能取代精神,人不可能只满足于平庸的生活态度。物质是生存的基础,精神是生存的质量。而文学恰恰是为人类提供生存质量的产品。
《废都》的书名似乎具有了批判性,知识分子的精神颓废,被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是一声警钟?还是一次展销?对庄之蝶的同情削弱了其批判意识。对女性心理描写不够真实。好像所有的女性面对名流都会毫不犹豫地低头,这是对女性极大的轻视,这不过是满足自以为名流的虚荣性。《废都》给我的感觉不是通俗而是庸俗!
但我对《与魔鬼下棋》一书的价值判断,不仅仅是对“五作家”的作品号脉,它的价值在于对正在行走的写作者做了有力的提醒;对有了一定写作历程的人起到引领作用;对已经成熟的作家提供了思考的命题。这就是此书的最大贡献!看到一本好书就如同遇到一位良友,为此,我写下这段话,以作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