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看点】有妈在,不要怕(散文)

精品 【看点】有妈在,不要怕(散文)


作者:悍雨啸风 举人,4164.8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12发表时间:2017-12-30 11:21:12
摘要:一直到长大成人的我,遇到任何困难,我都会想起母亲,想起母亲的那句“有妈在,不要怕!”


   六十年代的儿时那片天地里,彼时的文化还比较贫瘠,特别在离城市比较远的公社即现在的乡镇里,相应的文化性娱乐就更少之又少。至于电视,那可是闻所未闻,都不知道电视机长得是什么样子呢。我的家境不好,报刊杂志的又订阅不起,好不容易在学校里捡到一张《新少年报》,就一直看到几乎能背下来全部,除过一些不认识的字外,毕竟,那时候的文字都是繁体的。
   在那个发奋图强,彻底改变一穷二白的红色年代里,可供选择的文化物质不多,每家拉一根广播线,装个小喇叭,听听新闻和歌曲什么的,算是奢侈一点了。于晚饭后,全家人一起坐在铺在地上的竹席上,凝神静气的听着音量有点小的广播,算是一种文化享受了。有时遇见一段相声,老老少少的都会张开了大嘴嘻嘻哈哈的狂笑一番。大概,这就是当时的文化真实写意了。至于收音机,属于高档的文化范畴内,百户里还谈不上一家能够拥有。除此而外,再少见什么文化素材了。那个年代,令人兴奋不已的要算是最现实的视觉文化活动了,那就是去看很少有的露天电影。
   周末,早早地让母亲烧好饭,狼吞虎咽的填进肚子,在母亲千叮万嘱一定要和大人们一起回来的唠叨下,蹦蹦跳跳的拉上两个同龄,随大人们一同前去五公里处的部队里看电影。那个地方叫方塘铺,我也算经常来的熟客了。那个时候的部队,要求军民一家人,军民一家亲,是允许老百姓进来看电影的。
   部队大院球场悬挂的影幕下,坐满一色的老百姓,战士们则都立立正正的站在老百姓的外沿观看,真真实实就是在保卫着人民群众。
   我利用了我的瘦小,占据了一个前端的最佳点,一屁股坐了下去,直到演完。
   电影是“红日”,是当时的我辈最喜爱的战斗片。演的是解放军与蒋介石的王牌部队在苏北涟水城发生的交战,双方你枪我炮的打得很是激烈,画面很是震撼。最终,解放军士气鼓舞、骁勇顽强,在莱芜战役中歼灭了敌军七十四师,取得了彻底胜利。记得最清楚的就是连长石东根了,很勇敢,很机智,形象很威武。电影是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说了再见。
   听说还要加演一部短片,我坚守着抢占好的位置,身子都没有挪动一下。短片是新闻纪录片,虽然不适合口味,也没看的太懂,但还是坚持的看到所有灯光亮起。这时,球场上的观众已经寥寥无几了,我忙环顾了一下,我们一起来的大人小孩们都走了,可能加演的短片他们都没有看。
   瞧瞧只剩下自己了,心里开始发毛,东瞅西看的没了主意,意识到了孤独。这时,电影放映员走过来对我说:“小朋友,怎么还不走啊?很晚了,快回家吧。”
   没办法,总不能睡在部队的球场里啊?再说了,人家也不会让在这里谁啊。无奈的我硬着头皮,迈上了回家的路。
   来时和回去走的路线一样,仍然要沿着铁路行走一个多小时。铁路的两边都是陡峭的山壁,抬头仰望,细细的一溜星云,就是个一线天。行走的路上,要穿过四个长长的黑漆漆的隧道。第一次独自一个走在隧道里,而且是晚间,没有手电筒的照引,里面伸手不见五指,阴森森的,非常的害怕。隧道里,穿堂风在耳朵里呼啸着,真像鬼苦狼嚎一般,引诱着我的脑袋里立刻想起童话故事里的魔鬼影子。虽然从未见过魔鬼,但却能臆幻出来。眼前的的一切都在随着感觉变化,想到什么就会演变来什么,总觉得有什么鬼怪在身后跟着,老想回头看,可又不敢往后看,心惊胆颤的,觉得周围好恐怖。第一个隧道走下来,衣服都湿透了,是吓出来的汗浸湿的。总共走了也不足一公里,我的腿肚子就有些拧筋,当然也是被自己的丰富想象吓抽筋的。
   看着黑乎乎的前方,我知道,不远处即将要面临着第二个隧道的跨越,那是四个隧道中最长的一个,多过一公里的长度。
   在隧道口,我再也没了勇气穿越,即便把张嘎子的英雄气概都装在心里,也不管一点用,仍然是害怕,十分的害怕。
   越走脚步就越重,终于忍不住内心的惊悚,都已经快十三岁的我,不顾一切的嚎叫起来:“妈,妈……”
   “别叫啦,听见啦。”
   母亲的声音,从手电的光亮里传了过来。我听清了,是母亲的声音。我立刻振奋了起来,连声的叫起了妈。
   “一个人害怕了吧?”母亲摸摸我的头笑着对我说,没有指责我一句。
   “妈,我好害怕。”说话的时候,我还在抽泣。
   “有妈在,不要怕。”母亲抓紧了我的手……
  
   二
   也许是家中经济的拮据,造就了穷人家的孩子懂得珍惜每一粒粮食。
   拾麦穗,是我童少时的坚持。一到夏收,老师们要去支夏,我们这些已经能够挺胸做大人的孩子们就像出了栏的羊,哗啦一下,满个镇的街道里都是嬉戏打闹的半大孩子们。我也想加入进去,让自己也快乐一番,但我知道,乘这个机会去捡拾些麦穗回来,做成的白面馒头,更适合我的肚皮。
   麦穗并不是那么好捡的,因为去捡麦穗的人太多了,而且都是手脚极为灵巧的妈妈奶奶们,她们为了生机甘愿在烈日下久久的持续,绝不言苦。而我,身单力薄的,走路都费事,竞争力可想而知。
   我告诉母亲要去后山那个洼里去捡麦穗,那里麦田连片,坡地多,遗留的麦穗也会多,而且去捡的人会很少。刚开始母亲不同意,说有点远,上山爬坡的,太过辛苦,捡麦穗又不是小孩子干的事,母亲说她会去的。但耐不住我使劲的缠磨,母亲才勉强同意,并严正的要求我太阳没落山就必须回来。
   我一边应承着,一边拿起篮子和一个面布袋子,哼着我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跑出了家门,直奔白面馒头的梦想而去。
   呼呼嗤嗤的爬上山,再走下去一咕噜,就到了后山洼。这时的后山洼里一派繁忙的劳动景象,有公社机关的干部,有生产队的社员,还有部队来支援的。处处红旗飘飘,人人汗如雨下。
   我知道,在人们正忙于收割的时候,我是不能参与进去的,只能找一块有树荫的地方坐下来静候,也算是养精蓄锐了。歇也不能白歇,眼睛还要仔细的看准,哪一块地是革命干部们割的,他们那里遗留的麦穗就必定会多。因为,他们只是为了支援夏收,而不是为了保证颗粒均收。社员们割得那几块,去都不要去,他们精细的连个麦粒都不会给你留下,去捡也只能是落个空手而归。
   当我等候的快要睡着的时候,笑声,喊声,嘈嘈杂杂的一箩筐的响了起来,宣告这一片地的收获圆满完成。
   我的神经开始兴奋,就像狮子等到了猎物一样,激动的手都打哆嗦。
   果如我所料,干部割的那几块,虽然面积不大,麦茬却都是高矮不一,参差不齐,遗落了许多麦穗头。待大人们把捆好的麦子一运走,我立马就扑了上去,手脚突然得十分麻利起来,不一会就捡满了一小篮子,急急的用两只手在篮子里将麦穗揉搓,也顾不得手心的疼痛了。然后,快速的拣出麦秆麦壳,把干净的麦粒倒进布袋里,接着继续捡拾。
   也就两个小时的时间吧,没表,说不太准,我就捡了半袋子的麦粒,惦着沉甸甸的,怎么也有好几斤了。
   突然一声响雷,一阵狂风飞起,乌云顷刻间覆盖了天空。
   这是要下雨的迹象了,我急忙收拾一下,准备回家。这时,几滴大雨点子落了下来,我慌忙的脱下上衣,盖在了篮子和面袋上,我怕麦粒遇水后会发芽,芽麦面那就难吃了,怎么也要保护好这些战利品。
   也就瞬间的事,大雨哗哗啦啦的下了起来,这个就像瓢泼,在地面上炸起一个一个的水泡。我跑到一个树下,紧贴着树干蹲下来,将装麦粒的篮子面袋放在身子下,双层保护起来。
   望着山顶上滚滚而下泥水流,我有些惊怕起来,照这般情形,就算天晴了不再下雨,可这雨后的山路特别滑,走不好,会跌落到山底。这家,该怎么回去呢?
   等了好一会,雨由大变小,但未停止,依然悉悉索索的。天,开始有些暗淡,快要傍晚了,再不走,就要黑天了。在这荒山野岭里的后果,那是想都不敢想的。
   我强迫自己爬上了山坡,没走几步,就直接滑了下来。三番五次都如此。
   看着浑身的泥水,再看看就要黑了的天,我恐惧起来,一屁股坐在树下,抱着头发疯地哭叫起来,越哭越想哭,越哭越收不住哭。
   “咋这没出息啊?在家里都能听见你在哭。”母亲笑着说。
   “妈!”我腾地一下站了起来,哭着说:“妈,我害怕,害怕回不了家。”
   “看看你都是小大人了,还眼泪鼻涕拉撒的。有妈在,不要怕。”母亲说着,递给我一根削尖了头的木棍。当母亲拿过还遮盖我上衣的面袋时,嘴唇在抖动着,突然扭过了脸去……
  
   三
   如果说我的童少时期还有很快乐很开心的时候,那就是在劳动的那一片刻,最有趣的劳动就是跟着母亲去推石碾子了。
   为了补充家境,母亲经常出去到收获过的田地里捡拾一些社员们遗忘的绿豆黄豆、玉米棒子、麦穗等粮食,捡拾回来放在一个大缸里存储起来,看粮站供应的面粉不够吃了,就拿出一部分到做豆腐的张大娘家,用她的石碾子将混合的粮食研磨成细粉,回家来蒸馒头,蒸花糕,烙豆饼等等。只要母亲去豆腐坊磨粮食,我都跟着,反正放学也没事,再就是我不想看着母亲推碾子累得满身是汗。
   我每次推动石碾子时,两个磨盘在一起交叉滚动和发出的呲呲的摩擦声,我都很动情。其实推石碾子很累的,转不了几个圈,腿就开始发软,再推几个圈,整个人都想缩在地上不再动弹。母亲一看我这架势,就会把我撵到一边。我借这个休息的空档,学着母亲的样,给磨眼里喂料,然后再把磨下来的堆在一起。一看母亲转身往袋子里装面,我就急忙操起磨杆,用力的推了起来。
   我很喜欢石碾发出的欢快声音,喜欢闻磨下来的粮食那飘着香的味道,喜欢推磨时脸上流落下来的汗水味。这一切,混合成一曲典雅质朴的绝美音韵。
   我们兄妹们一半的生存来源,都是这个是碾子给予的。
   一个我的第十四个秋仲,已经初二的我,突然头疼流鼻涕,而且那持续的头疼让我无法上学,在家停了一天课,于头疼的同时出现了呕吐现象。焦急的母亲急忙带我到镇医院就诊,说我患的是结核性脑膜炎,需要住院进行治疗。虽然我听不懂医生说的结核性脑膜炎是什么,但我能从母亲不安的脸上看出好像有一点严重性。
   住院,那可是需要一部分真金白银的。
   除过给在青海修铁路的父亲发电报要父亲在单位借一些外,尚欠的部分,母亲就给张大娘家磨豆浆,给铁路工务段编织柳条筐来作补充。
   看着越来越瘦弱的母亲,我很难受,有时一看到母亲摇晃的背影就想哭。
   在母亲又去张大娘家磨豆浆的时候,我给护士姐姐说:“护士姐姐,我想回家,想现在就回家。”
   “现在回家?你不想活啦?你得的可是能要你命的脑膜炎啊,很严重的。”护士姐姐一脸的严肃,特别是“很严重的”四个字,让我好掉进了无底深渊一样,惧怕起死亡来。因为我见过死亡的人,知道死亡是什么概念。
   护士姐姐走后,我一个人躺在病床上,蒙上被子拼命地伤心起来,伤心着很快就会死去,伤心着不想离开这个世界。
   “你这是怎么了?怎么哭成这个样子?”掀开被子看到到哭成泪人的我,母亲十分的担心,很紧张地问我。
   “妈,我知道我得的这病很严重,就要……就要……”我哭着说不下去了。
   “傻孩子,都已经控制住了,别担心了。有妈在,不要怕。”母亲用十分疲惫的笑容安慰着我。
   一直到长大成人的我,遇到任何困难,我都会想起母亲,想起母亲的那句“有妈在,不要怕!”

共 442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三段回忆,满满母爱。30多岁以上的读者读了能产生共鸣的散文,情深意切。露天看电影,拾麦穗谷穗,捡茶油仔,挣工分给粮食,是那个时代的特色,令人回味不断,感慨万千。一句话“有妈在,不要怕”反映了天下母亲的伟大和无私奉献的爱。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日子虽穷苦了一些,但很温暖,欢乐幸福。通过这三段回忆,一个善良母亲的形象跃然眼前,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勤劳的中华传统女子的身影,也感受到了一个女性身上独有的高贵品格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母亲身上那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传承到了作者的身上,面对困难的时候毅然仰头,耳边便回荡“有妈在,不要怕。”感人至深的好文章,意义深刻,推荐传阅和学习!【编辑:古懂】【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80105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古懂        2017-12-30 11:26:31
  感人至深的好文章,令读者产生共鸣!提前祝元旦快乐,2018年更多精彩!
古懂
回复1 楼        文友:悍雨啸风        2017-12-30 11:42:14
  谢社长的精彩,谢社长的鼓励。祝社长元旦快乐。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