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心】雾与霾(杂文)
刚刚出去大门口,吸了根烟,当烟气吸入体内再从口中吐出来之际,我习惯性地仰头望天,见天空之上苍茫凝重,灰白一片。
我不禁感慨万千,一手夹着香烟,一手指着苍天,喟问道,“这是雾呢,还是霾呢?”
苍天是不会回答我这个问题的,因为它不会说话,更不想说话。
但晓东会说话,也爱说话,便跟我说,“不用看也知道,一定是霾。”
我侧头看了他一眼,见他缓慢地将烟头掐灭,回到门岗室里。
我长舒一口气,敢情是霾。说起霾,在北京这地界,早已司空见惯了,特别是在无风、无雨、无雪的日子里,不仅炙热的太阳被遮蔽了,就连浩瀚的苍穹也同样被遮蔽了。
这是北京的特色,这是首都的常景,在分不清雾与霾的这里,当你身临其境,且尚未吸入空气时,你会被眼前宛若仙境般的重重雾气深深吸引。
不过,我说了,你只管看,你会觉得美不胜收。你如果深吸一口这里的空气,你就不会再觉得美,你只会感觉呼吸稍微有点儿困难,脑袋稍微有点儿不适,胃部稍微有点儿恶心。
对,我第一次来北京的时候就会有这类身体上的不良反应。但现在好了,可能是北京的空气质量好些了,也可能是我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空气,并且已经把这里的一些肮脏沉重的空气吸入肺部,并为它做了一次净化。
居住在北京的人,多多少少会起到一定的空气净化器的作用,而且效果还算不错。
我不晓得何故使得这里的空气质量如此之差,这不是我该过问的。我来北京的目的似乎只有一个,挣钱,养活自己。
诚然,现在来北京打工挣钱也不那么容易了,新政策的雷厉风行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外来人口进京的趋势,而且任何居住在北京的人貌似都能够切身感觉到外来人口的削减,其效果还是不错的。特别是昌平这个区,据调查是北京外来人口最多的区。
相比较强制的驱逐,北京对待削减外来人口的政策还算随和,还算温文尔雅,恰如我跟当地的朋友闲聊时听他们说的,削减外来人口的政策不是硬政策,而是软政策,譬如彻底拆除私自搭建的简易房,既为了防止火灾、煤气爆炸等隐患,从而也间接地打消了一部分人外来人口妄图以低廉之价格租房子留守北京的想法。简易房租金多少?小区楼盘租金又得多少?谁都心知肚明。
还有很多很多,例如道边地摊的取缔,闲散小店的清除。还有我见过的一个最最讽刺的真实情况。离这儿不远的一个小区里有一家小超市,我经常到那里买烟买水,而且价格不贵,老板两口子人也挺好。可是没过几天,超市就要关门歇业了。我很奇怪,就问他们,为什么要关门呢?难道小买卖真的很难做吗?
他们的回答令我唏嘘不已,却又无可奈何。并非小买卖难做,实在是外地人的小买卖难做。敢情这两天的小区物业不允许他们继续在小区里做买卖了,究其原因,他们没有北京户口,就连居住证都没有,虽然做买卖的手续很齐全,可那也不行。除非怎样才行呢?给物业好处费,物业才能让他们继续干下去,属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然的话,依照新政策的规定,完全可以彻底取缔他们的买卖。
观此情此景,我总算是明白了所谓政策之力度,削减之本意。
也就是说,变相增加了外来人口的消费水平,北京当地居民的一切福利待遇,外地人口根本就享受不到,就像我之前说过的内科挂号费,持有北京医保卡挂号才两块钱,没有北京医保卡的外来人口,像我这样的,三十。
住房、医疗、水电、花销,等等等等,怎一个贵字了得。继续呆下去?可以,但没钱不行。谁也不是傻子,都懂得算计,工资减去固定开销、日常花销,还要祈祷自己没病没灾,又剩下多少呢?剩下的还没有在家乡那边挣得多呢,那么思来想去,倒还不如踏踏实实回老家工作来得安心。
北漂、逐梦?成功者有吗?有!全都是吗?放屁!
没钱,饿着肚皮空谈理想?可能有人谈过,但我却没谈过。连肚皮都填不饱,还哪里来得闲情逸致妄谈理想呢,那不有病嘛。即使没病,我也觉得可耻,万分之可耻。
仔细想想,时下北京最受欢迎的工作,莫过于供吃供住的单位。嗯嗯,对,就像我这样的,虽然吃得不是特别好,睡得不是特别舒服,但是好歹一些日常必备之花销是无需自己掏钱的。如此一来,便能多攒些钱,手头也相对于宽裕些,而非整天焦头烂额、提心吊胆于各种各样的价格表,费用单。
关于新政策的作为,我不想多说,但有一样我是赞成的,首府之都,不是谁都能长住的,还是要多些身份尊贵之人,少些卑微低劣之人好。套用一句颠簸不破的亘古之名言——有钱,到哪儿都能混得好,到哪儿都能吃得开。
现在我总算是知道了,难怪我分不清北京的雾与霾,难怪苍天不愿意回答我的问题,难得我能有幸与苍天来一次别具一格的心灵交汇。此刻,不仅苍天懒得说话,连我这般的话痨也懒得说话了。
苍天眼微开
万物地上栽
浓浓雾与霾
处处尘和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