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军警文学 >> 短篇 >> 情感小说 >> 【军警】《大学》与教育之道(十)

编辑推荐 【军警】《大学》与教育之道(十) ——正心与心灵健康


作者:karen杨 秀才,1750.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83发表时间:2018-01-02 15:08:33
摘要: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本周末学聆听了王宝寨老师开解的“《大学》与教育之道(十)”,经文如是: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一、经文大意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其实一个人心理不健康,就是这个念头胡思乱想,心呢,住在一种情绪里面,如喜、怒、哀、乐,怨、恨、恼、怒,它出不来,所以说,心静不下来,他就想不着,得不到休息。当一个人的情绪总是在一种不良的状态当中,就要产生问题了。一个人的心有所愤懥,总在愤怒当中,总在恐惧当中,总在忧患当中,这不是心结吗?心结打不开,心结多了,而且越积越多,到一定的程度,心理问题就产生了,心理疾病就产生了。
   所以心理问题是由情绪所致。那情绪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从心理和生理综合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我们情绪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外界的这些信息,通过眼、耳、鼻、舌、身跟前“五识”,把外界的信息收到以后传到意识当中,“意识”也叫第六识,然后它进行分类、进行区别、进行筛选,然后就形成了个人的思想。每个人都有思想,一个人的思想就形成了一个人的思维坐标,也就是个人的标准。换句话说,就形成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后外界的这些情况,人、事、物与自己思想的坐标进行一个比较,如果符合自己的这条标准,那就产生一种好的、喜乐的情绪,如果说外界的人事物跟自己的标准不一致了、相反了,那就产生一些不好的情绪,怨、恨、恼、怒、烦都来了。这个世间的外界的人、事、物的状况,发展趋势与自己体系里的标准相反的时候,达到的结果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远的时候,就有所恐惧了就有所忧患了。所以说,情绪也是个人产生的,完全是由于自己的体系坐标。我们学过数学,数学里面,假如空间有一个点,只要有一个坐标系,它就有一套数据,如果没有坐标系,这个点就没有坐标了。这个点的数据的大小完全取决于这个坐标系在哪里。坐标系要建在这个点上,它的坐标是(0,0),如果这个坐标系的原点离这个点越远,它的数据就越大,有时候它可以是负数,有时候它可以是正数。随着坐标系的变化形成不同的一组一组的数据。所以说这就是人的情绪的产生,完全是由自己的一套体系、标准来对照外面世间的人、事、物的状况、发展趋势而言的,所以情绪也是由个人产生的。如果情绪是自然而然地产生,也是自然而然地消失,其实也是正常的。任何一个人,包括圣贤也会有喜怒哀乐,但是标准是不一样的,而且喜怒哀乐自然的产生,自然的消失,这都是正常的。《中庸》里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还没有表现出来时的那种平和的状态,叫做‘中’;表现出来了,但是不会太过,还算平和,不管是喜还是怒或是哀还是乐都不会很夸张很过分,那就是‘和’了。总体来说,就是人有感情是很正常的事,人之本性嘛,但是都不可以太过,陷于其中,是会伤害自己的身体的,对外也不一定对事情有所帮助,有些时候很可能还因此得罪人,适当、合理就好了。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这就是自然规律,月亮不可能老圆,过了十五、十六,它就变了。也不老缺,到了十五、十六就圆了。也是老阴,也不是老晴。所以一个人的情绪能够自然地恰到好处地得到控制,或得到一种抒发,这就是自然。但是,如果这种情绪控制不了,那就不正常了。像我们大家看的《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得了相思病,茶里饭里都是他,那就是这种相思的情绪重了,吃饭也没味道,睡觉也睡不着,别人说话她也听不进去,这叫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就情绪有所住,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这种心住在情绪里,解脱不了,那心理就不健康了。我们就说害了相思病了。这就是心理问题的产生。
   那么心理问题的产生,根源在哪里呢?在自己的这个坐标体系。如果你有一个套牢固的坐标体系,什么人、事、物都对照自己的这个坐标体系,而自己的这个坐标体系坚固着不动,那就糟了。因为这个世界不是围着你一人转动的,这个世界也不是为你一个人建造的,这个世界不一定就符合你的思想,符合你的标准。如果符合你的标准,你就快乐,不符合你的标准,你就忧伤,那么这就容易产生问题。
   那么要怎么消除这种不健康的情绪呢?消除的原理是什么呢?《大学》里面告诉我们了:“物格而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变换自己的一套标准体系,变换自己这个坐标系。而你如果牢固自己的这套坐标系,就是自私自利,因为什么都是“我”嘛,我想的、我爱的、我喜欢的、我讨厌的、这就是坐标系,原点在我这里,由我来看别人,当然有符合我的标准的,也有不符合我的标准的,那各种情绪就产生了。又想这种情绪不住在那里,能够把它消除,那怎么办?移动自己的坐标系,这个数据本来是负的,移动坐标系,可能变成正的了,也可能变成零了。移动自己的坐标系叫什么呢?就是格物。往往一个人被外界的物所迷惑。那么意诚呢?就是不自欺,你不自欺,你就会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你就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把自己心中的物欲给消除掉,不被外物所迷惑,能够超然于物外,心不被念头所迷惑。那自然心就不执着于某一种情绪当中,就像是“风来拂面,过去不留”,竹子在风吹过来时弯弯腰,风过去了又直起身来一样,这些情绪自然产生,然后“发而皆中节”,心中不留这些印象,不执着这种情绪,所以心平气和。心为什么平不了,气和不了啊?情绪! 什么情绪下不去啊?因为有所住,住在这个情绪里,心总想着这个事,所以说修身在正心。中国传统文化里是说心能转化身,所以孟子讲,“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学问之道没有别的,是把这颗向外境驰求的心收回来,尤其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功利心很强,好多人都追名逐利,这个心安定不下来,把这个心收回来,这就是学问之道。收回来,从名利里面解脱出来,那就是格物。不当名利的奴隶,而是当名利的主人,超然于物外。
  
   三、如何对峙这种不良的情绪
   我们心理学里面也有多种消除这种情绪的方法。你比如说有发泄法,弄一个橡皮的假人,你如果狠谁了,你在上面写上他的名字,然后对着他一阵发泄。但是彻底不彻底呢?不彻底。而传统文化里也讲了一些关于情绪与健康的道理。情绪是我们的心,健康是身体,尤其是我们中医里把五脏和五种情绪有个对应关系。五种情绪就能够伤害到五种脏器,比如肝主木,什么情绪伤肝呢?怒伤肝。也就是我们讲的心有所愤懥,心里老有这种愤怒的情绪,得不到控制和消除,肝经受损,我们说肝火旺盛。肾经呢,用水表示,什么情绪伤肾呢?恐伤肾。也就是我们讲的心有所恐惧,恐惧的情绪伤害到肾经,时间长了,肾器受损。心主火,那么什么伤心呢?喜和恨都伤心,这是我们所讲的有所好乐,大喜大恨,大喜大悲,都会使心经受到伤害。肺在五行里用金来表示,什么伤肺呢?就是我们讲的有所忧患,忧患就伤肺。这是愤懥、恐惧、好乐、忧患四种情绪。这里还有没提到的是五脏里的脾胃,脾胃主土,那么什么情绪伤脾胃呢?怨。怨气伤脾胃。这是我们中医里讲的心肝脾肺肾对应的金木水火土,以及对应的一些情绪。
   那么如何平息这些不良的情绪?帮助心肝脾肺肾恢复健康?用什么呢?用德。什么德呢?五常德,仁、义、礼、智、信。用这五种德行来对峙这五种不良的情绪。所以传统文化里讲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从立德入手。德行高了,境界高了,那自然就心平气和。宁静致远,哪里有不健康的情绪?哪里有不健康的思想?没了,所以是从立德修身入手的。怎么说呢?
   比如说有所愤懥,就是怒,怒要伤肝,用什么对峙呢?仁。仁为什么能够对峙怒呢?因为这个仁是指的博爱、无私,《论语》里讲,“力行近乎仁”,是替他人着想,替他人着想是世间第一等学问。你站在他的角度看问题,世间没有错事,都是对的。所谓的错,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用自己的坐标体系,标准体系去衡量,可能他就有对有错了。如果站在他的角度,把坐标系移到他那儿,就归零了。所以说儒家里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在他的角度上,用他的思想来看他做的这件事,都是对的。因为他就是那种人,他就是那种思想,他就是那种脾气、性格,他做这件事,就很符合他自己的思想道理,所以什么人做什么事。什么性格说什么话,这不是就很合理了吗?存在都是合理的。那这样的话,怒气就没了。那取而代之的是什么呢?是一种怜悯之心,产生的可能是一种感恩之心,产生可能是一种悲悯之心。比如看到一个孩子杀老师,我们大家其实是愤怒的,但是你在愤怒里面出不来,这就不行了。那么如果能够站在这个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他为什么杀老师,他的世界观,人生观是什么呢?他受的什么教育?他除了学习,没有别的,学习为了什么?他学习可能是为了自己享受,他学习可能是为控制别人,他可能极度自私,他本身的利益、名誉受到损伤的时候,他就伤害别人。那么站在他那种世界观,他那种人生观角度来看,就解释得通了,他做这件事很正常,很合他的思想的理。想到这里,我们那种愤怒的情绪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怜悯之心、悲悯之心,这孩子犯下这么重的罪行,是我们没教好,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所以我们有了这种悲悯之心,转发为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反而激发我们的这种责任、这种担当、这种精进。你看,这种忿懥不就没了吗?所以说仁爱之心就是替他人着想,也就是《弟子规》里讲的“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他的这种恶要让我们反省我们自己,他用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出这种不好的事情,他为什么会有这种人生观价值观呢?教的,现在从小教孩子们干嘛,努力学习,但是在教孩子们为什么学习的时候,出问题了。为什么学习啊?考大学。为什么考大学啊?找工作。为什么找工作?挣钱。为什么挣钱?个人享受。这就是享乐的人生。要出人投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就这种思想给孩子灌输进去,孩子将来做一些不好的事,不就很正常了吗?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教育的观念。这就是如何用仁来对峙这种愤怒。
   那么智呢?对峙的是恐惧。智者无惑,智者能够看到事物本身的内在的规律,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也是明理,也是觉悟。当我们觉悟了以后,真正看清人生的道理和规律,我们自然就没有什么恐惧了。有什么可害怕的呢?所以说《论语》里面讲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道就是明了了,觉悟了,就视死如归,连死都没有什么可恐惧的了,那还有什么有恐惧的事呢?但是这个智做到不容易,这个境界是多重的,我们明白一点,可能就提升一点、觉悟一点、看得开一点,再觉悟一点,就看得更开一点。所以人是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明理、不断的觉悟、不断地唤醒,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来成长的。唤醒自己内在的真正的良知,这样就没有什么可恐惧的,没有什么可担心害怕的。如果一个人可以把自己的一生交给天地宇宙,交给人民,交给祖国,交给自己的事业,他就不怕得失,他就不怕担心这些得与失。
   那么礼是对峙什么呢?对峙的是好乐。好乐代表大喜大悲,也代表一种嗜好。礼表示内在一种诚敬,“礼者,敬而已矣”,外在是一种“止”。礼就是让一个人恰到好处,走中道,不偏不倚,符合自然之道,自然而然,不过分,进退有度,这就礼。就是最佳的黄金分割。有了礼,你就不会有什么嗜好,吃饭就不会贪吃。《弟子规》“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就是要做到进退有度。不能知进不知退,知存不知忘。这是贪心啊,欲壑难填。如果有了礼,就知道进和退是相互依存的,物极必反,所以有了好事,也不会大喜,有了不好的事,也不会大悲。知道人生是阴阳平衡的。白天晚上是交替进行的,人有所成就的时候,就有所止,然后转过身来帮助别人,所以“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对峙的好乐,现在我们很多孩子迷恋网络游戏,就是没有礼。玩手机,再好玩的要有度。再好吃的东西,八成饱。所以说,控制自己的欲望,自己的贪欲,这就是礼。但是是自己控制,不是别人。如果强迫孩子不让做什么事,又产生怨恨了,那不叫礼,是自我控制。所以我们要从小的时候教会孩子学会控制自己,学会自我管理,要训练,这不是说说而已,这是一种功夫。孩子从小的时候,养成这样一个习惯,他控制自己就不会很费劲。

共 864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杨老师作品,结合经文及工作实践,详细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教育的重要。每个学生心理素质不一样,所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现在的高中生及大学生,学习压力,升学压力,就业压力等都很大,不良情绪往往影响着学生们。所以,作为家长和教师如何引导他(她)们面对困惑,面对压力,为他(她)们减压,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健康的思想,才有健康的情绪,健康的情绪,才有健康的心理。赏读推荐!感谢赐稿!问好!祝福!【编辑:林雨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林雨荷        2018-01-02 15:09:08
  健康的思想,才有健康的情绪,健康的情绪,才有健康的心理。赏读推荐!感谢赐稿!问好!祝福!
林雨荷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