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大宋帝国(历史小说)
【前言】
翻开宋史,不由的就会被一些历史人物所吸引和感染。其实岂止是宋史,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文明史,都是由这些民族脊梁所撑起。学习历史,就是学习这些民族英雄,看到他们的事迹,每次都会动容。赵普的智慧,未让大宋重复五代十国战乱不断的旧辙而使百姓免于战火硝烟,生灵涂炭。范仲淹能让西夏对宋朝侵蚀止步,扭转屡战屡败的困局,他说的“不怕失败,就怕找不到失败原因”的话语既朴实而又不失哲理。在辽军打到卞梁的危及关头,上下都要迁都的声浪中,挺身而出的寇准能够力挽狂澜,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他那单薄而并非多么伟岸的一副顶天立地肩膀。包拯的刚正不阿,清正廉明,忠贞不渝,杨业老英雄以身殉国一门忠烈照千秋,都让人感动万分。李刚在危难关头组织起京城保卫战,岳飞在母亲“精忠报国”的感召之下,一生无论遇到怎样的坎坷,一颗报国的赤城之心始终无二侠肝历胆,披荆斩棘。在国家与民族危难的紧要关头,就连一向被人所认为低贱卑微妓女身份的李师师,在把自己被张邦昌出卖给金国首领的时候,也都能够变卖自己的财宝,捐献给抗金部队而自杀身亡,这对真宗,钦宗,高宗等皇帝和那些大臣与国戚们,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他们挺身而出的关键时刻却退缩不前,苟延残喘,在像狗一样的洞里爬写的形象,是多么的讽刺与对照啊!中华民族在什么时候也不缺少民族的脊梁,是他们支撑着这个民族,翻过一个个历史篇章,一步步前行。今天,无论是昔日的西夏,还是蒙古契丹,以及女真人的满族,还有大汉民族,都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我们学习这段历史,就是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民族大团结,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百折不饶精神,永远屹立在世界之林而不倒。
一、太祖收权
赵匡胤是河北保定人,但他自幼出生在洛阳兵营,跟随父亲习武,他的父亲赵弘殷就有很好的武功。赵弘殷跟随过五代时期的后唐后汉后晋北周等几个朝代,一直在军中做官。
赵匡胤虽说也上过几年学,读过几年书,但他更是喜欢习武打仗,骑马射箭的本领,那算是被他练绝了,没有他不会的。
二十岁那年,他出去找事做,来到了地方上的一个叫王艳超的防御史那里,王艳超是父亲的朋友,本想来了之后能在他的门下当个小军官什么的干干,没成想,这个王艳超没有给他留面子,嫌他是一个初出茅庐,没有什么阅历的新人,就没有收留,给了些银两便把他打发走了。
这个王艳超也算是有眼无珠的主,未来的皇帝在他眼皮底下溜走,或者说被他开走,您说他日后还会有什么好的年景过?
凡事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赵匡胤投奔王艳超,为了提拔个小军官,作为朋友的儿子,按照世俗常理来讲,王艳超的确应该收留并且给些照顾才是。提拔个小军官,也未尝不可,这算是给赵匡胤的人生开了一个头儿,推他一把上路,他日后如果干好了,那对自己绝没有半点坏处,干不好,那也是他自己的灶火,那时在做什么安排也不迟。他不留赵匡胤的安排,等于绝了人家的路,实不可取。不过话又说回来,就像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来就应聘部门经理,甚至总经理,也真不是一个事儿,这大概就是当今大学毕业就业成功率低的原因之一。
王艳超是湖北天门的防御史,这个官,充其量不过相当于今天的保定市军分区首长或者武装部部长,衙门里本来就不见得有几个岗位,还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里面等着提拔升官,甚至有可能王艳超早已经收了人家求官送的礼,等着提拔的人在排长队的情景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哪有机会给他刚来的赵匡胤安排个官儿位啊?作为朋友的儿子,去了就给个军官这肯怕难服众望,也不好给弟兄们做交代。这事儿不答应不好弄,答应也不好弄,所以一气之下,你忙走吧。
果然,这样处理这事儿,还真是得罪了赵匡胤,当赵匡胤做了皇帝,问王艳超:“当初我投奔你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肯收留我啊?”
这句问话说明事情虽然过去很久了,但赵匡胤一直还记在心上,可见对于一个初涉职场的人来说,谋取一份工作是多么的重要。由此,我劝那些老板们,当遇到求职的人找到你,企图谋取一份职业的时候,不要过多的讲究你那些死板板的用人制度和或者它什么企业规矩和章程,只是一味的追求眼前的效益而抹杀了一个人的成长机会,这是没有大前景的企业。就是因为你的管理制度,丢掉了一个像赵匡胤这样的优秀员工,你可能做一辈子事业,也不如在自己的企业里培养出一个赵匡胤这样的一个员工来价值大。试想,一个有赵匡胤这样的员工的企业会是一个怎样的企业?一个舍去赵匡胤这样员工的企业,日后会是怎样结果,可想而知。
谁也看不清未来会发生什么,赵匡胤自己当初也不一定想到会做皇上。不拘一格降人才可能就是从这件事儿说起来的吧。
王艳超是这样回答赵匡胤的:“我当初不过是小小的刺史,我那里就不过是一勺浅水,浅水怎么能养的起蛟龙”“如果当初我要是留下了你,你还会有今天吗?”这话说的的确不假,合情合理没毛病,而且非常巧妙。能回答出如此有水准的话来,王艳超应该是不一般的人物,当然,他可能在见赵匡胤之前是做过准备的,这也是极有可能的,试想,谁见皇帝,不需要准备准备,何况是王艳超,更是不同于他人了。
赵匡胤听后哈哈大笑离开。
这一笑,也许是,闵记于心,耿耿于怀多少年的一桩心事,一笑珉恩仇,大丈夫之所为也。
这一笑,也许是,老儿,你等着,瞧我日后怎么收拾你?
后汉郭威跟从赵之远打天下,正在招兵买马,赵匡胤知道后投奔到了郭威那里。郭威见他武艺不俗,就提拔他当了一个小军官儿。他和郭威的养子柴荣混的很熟,柴荣就把他安排在了自己的手下,以后的郭威和柴荣都先后做了皇帝,你想,这赵匡胤不也就有了很多机会,很好的前程了吗?很快,赵匡胤就被提拔到了禁军里面做官。在跟随郭威柴荣打仗的时候,赵匡胤的心气儿也是不住的往上升,他想,眼下,靠当兵打仗做皇帝这么容易,应该是自己发展的好时代,那郭威不就是被人家披上黄袍当了皇上,我怎么就不行呢?于是,就开始有了做皇帝的心思。
说来凑巧,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提供的,不久柴荣就死了,而新皇帝只有七岁,显然支撑不起天下,他不想错过机会,于是就在新皇帝登基的第一个春节里发动了陈桥兵变,开创了自己的大宋江山。
做了皇帝的赵匡胤心里最担忧的是,手下这些节度史们到底服不服自己的气,于是他除了一方面特别注重安置好柴家的人外,还特别在意人们对他的看法。因为他知道,这是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如果不解决好手下的这些大臣,特别是这些军阀们的问题,搞不好哪天也有人效仿他和郭威,再来个黄袍加身什么的,说不定哪天就没了命。
于是,他派出了自己一些心腹去各地掌握情况,果然有人挑头闹事,准备造反。挑头就是一个叫李云的人,这个李云是鹿州节度史,这是一个郭威时代的老臣。赵匡胤知道后给他加官封碌,但还是换不回他的一个笑容。
有一次他在府中接待了一些朝廷里的官员,特意把郭威的画像挂在了墙上,这件事儿引起了赵匡胤极大的愤怒,因为这是公开的挑唆朝中人物同他赵匡胤作对,看来这件事继续迁就下去会很危险的,于是赵匡胤调兵遣将做了安排,还决定把他的儿子调到禁军来,好像是提拔他做心腹。李云看透了赵匡胤的用心,这分明是想让我的儿子做人质,押在身边,李云想,这样也好,就让儿子将计就计,让儿子进京赴任,将来来个里应外合不是更好吗?结果他的儿子果真到了京城。
赵匡胤见到李云的儿子李守杰,没想到赵匡胤见到他劈头盖脸的就问:“太子,你干什么来了?”李守杰一见皇帝这样的问话,一下慌了神儿:“皇上这话我不明白”,宋太祖说:“有什么不明白的,你爹的心思我早就看出来了,现在我是国主,他就要守点规矩,不然我就不客气了。”
李守杰慌忙跑回鹿州,哭着对他爹说:“当今皇上十分英明,你可不能再继续和他过不去了”,李云却不服气的说:“我是先朝元老,连先皇帝们都和我称兄道弟的给我几分面子,他赵匡胤算老几?禁军里哪个敢不听我的,只要我一声招呼,他们哪个不站在我这边来?”
于是李云就筹了三万兵马,联合了北汉,对赵匡胤发起了进攻。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出兵不久,他就被打败了,奇怪的是,却没见一个人站在他这边来帮他,倒是他儿子李守杰投靠了朝廷,于是,李云没了办法,自己点了一把火,把自己和一家人烧死了。
确实有几个节度史原来打算是要举兵造反的,没想到,李云这么快就被打成了这样,结果这么惨,就纷纷到了朝廷,向皇帝表决心发誓言忠诚于大宋朝。
在前来朝廷表达忠诚的人员里没有淮南王李重进,不过人家李重进还是表达过去京城拜访的,只是赵匡胤没有安排他来。这个李重进对赵匡胤来说可不是一般的了解和熟悉。郭威提拔重用赵匡胤,而柴荣是郭威的内侄,郭威死后,柴荣接了皇位。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柴荣的表兄弟,关系更是非同一般。而且高平之战和三征南唐的时候,李重进和赵匡胤都是柴荣的左右臂,分别立下过战功,和赵匡胤的威信不相上下,很受百官的敬重。如今,赵匡胤做了江山,李重进有些不服气,难免心里不平衡。而赵匡胤也对李重进有戒意,不愿意让他进京,怕他进京搞串通,于是,他叫人给李重进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大概意思是这样的,你和我就像是人的胳膊腿和大脑一样不能离开左右,进城只是一个形式,而守住城防我们的关系才能长久,也才是最为关键的。这话看上去没毛病,但只要仔细琢磨,还是很有味道的。这意思就是,咱们俩个的关系不错,但要想长久,需要你守住城防,你要不给我守好城防,那就别怪我和你不再维持好的关系。那不是好关系了,就是是不良的关系了,那样,我们就不在是胳膊腿的事儿了,而是缺支胳膊少条腿儿的关系了。别人都能进京,我却不能进京,而且此时还提醒我好好守城防,这不是明摆着对我有提防和不放心吗?为此李重进白天黑夜的翻腾了好几天,他最终的决定是,早晚也会和赵匡胤闹翻,与其让他处理了我,不如我趁早反了他。正在此时,传来了消息,说是李云举兵造反了,于是,李重进派翟守训联系李云,说明他打算与李云东西夹击赵匡胤。不曾预料的是,这个翟守训把李重进联合李云造反的事儿与赵匡胤一五一十的说了个清楚明白。
宋太祖是不想与李重进翻脸的,况且他正在与李云对战,不想两面受敌。于是宋太祖对翟守训说:“那我要是给李重进一个铁券他就不会反了吧?”,铁券是过去颁发给功臣的证明券,表示承认他的功绩,绝对不杀害他。然而翟守训摇了摇头说道:“我看李重进什么时候也不会归顺你的啊”,宋太祖最后说:“那就好吧,你回去劝他,最好是别太着急,免得我两面受敌,事成之后我会重重的赏你”。于是,翟守训离开京城去了扬州,在扬州见了李重进编了不少瞎话骗过了李重进,还说应该养足了兵马再起事,以保证胜券在握。李重进真的相信了翟守训的话,没有着急发兵。等他回过味儿来的时候,李云失败了。
赵匡胤决定各地节度史调防,把驻守在扬州的淮南节度史李重进调到山东青州。接到调令之后的李重进没有去青州,而是从扬州起兵,联合了南唐和其他节度史一起举兵。又是一个预料不到,赵匡胤到了扬州没费什么力气就进了城,把城破了,更是没见其他节度史和南唐帮助他,李重进觉得太窝囊,于是,也学了李云,点了一把火,把自己和全家烧死了。事过之后人们都说这个李重进傻,放着好好的日子不好好的过,非要造反,结果落个这般境地。
赵匡胤评判了李云和李重进的叛乱之后长长的松了一口气。而他的丞相赵普对他说:“你那禁军也该调换调换。”赵匡胤说:“我那禁军没问题,都是我十分信任的人。”赵普说:“我不是说他们不忠诚,而是他们底下的人,他们都很忠诚,但是他们本事却都不大。”哎呀,这话说的赵匡胤浑身一哆嗦,打了一个冷战,可不吗,他赵匡胤发动的陈桥兵变不就是底下的人吗?当天时间已晚,话就说到了这里。
因为从唐末到现在,时局就不曾稳定过,如果不继续整治天下,他担心还会让那种分裂混战的历史重演。思来想去,他还是想到了丞相赵普,于是叫上他的弟弟赵匡义一起来到了赵普家中,三个人进一步交谈了时局的处理大事。赵普说:“之所以这么多年总是出现朝政更替,还不是因为底下蕃镇权利过重?而朝内则是君弱臣强,压不住众臣,办法还是有的,那就是想办法控制他们的权利”,说到这里,赵匡胤拦住了赵普说:“你不用往下说了,我知道该怎么办了!”于是,赵匡胤回到了自己的宫中。
不久,赵匡胤招呼石首信,王守其,高怀德等,等人来一起喝酒。大伙都知道保定人赵匡胤喜欢喝酒,于是都来陪着他饮上几盅。谁曾想到这也是一场鸿门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