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作家】火种
那天的天气预报:“明天有大雪……”
贫困户王小军家的养殖场防寒防雪措施到位了吗?市里下派扶贫攻坚的第一书记李小阳放心不下,天微亮,他就骑自行车去了王小军家的土鹅养殖场。
“呀,李书记,我还没起床,您咋来恁早?”
“嗨,这不一听说明天有大雪,看看你家养殖场有啥隐患不?”李小阳叫起王小军,一头钻进养殖场,认真仔细逐一察看。
王小军家庭困难,为帮他家尽快脱贫致富,在李小阳扶植下,半年前利用村西头一排老房子改建成现在的土鹅养殖场。
“嗨,小军兄弟,你看看西北角那片咋有个地方露着天!到时天寒透风露雪,咋能行?”
“唉,那咋办?”
“我看这样吧,先用你那床破棉被堵上窟窿,明个我给你带床新棉被来,咋样?挨过这个把月,待春暖花开了,咱再细细修补。”
“行,俺听您的,我去抱被子。”
“梯子在哪?我去搬。”
王小军左腿自小有残疾爬不了梯子,李小阳登上房顶。半个小时后,王小军的妻子赶来时,李小阳已经用被子遮严了露天的窟窿。
坐下聊天,说起创业脱贫的感受,受益的王小军心中欢喜,滔滔不绝。李小阳想,村民贫穷的根源在那?缺少致富本领和信心不假,更重要的是缺乏典型引路、能人带动!如何改变现状?干事创业的“能人”在哪?
说道起村东头那十五亩树林子,李小阳忽然一拍脑门,动了心思。“呀,如果……”
三个月后,李小阳托关系想办法,引来扶贫攻坚的“火种”,找到了助力村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原来,经同学引荐,经商的王富贵租赁下村里的片树林,投资六十多万元,建起六个标准大棚。
“嗨,这个建大棚的王富贵就是李书记引来的‘能人’吗?”
“唉,大棚是建起来了,可咱能干点啥事?再说,资金那?”
……
村民的想法不无道理,暂时的困难李小阳心里明镜似的。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党员会上讲的透彻,群众会上说的清楚,贫困户会上一户一案指导的精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半个月的努力结出了硕果——想干事创业的意识提高了,想脱贫致富的“火种”点燃了。
“哎,俺想做微商,开个‘情未了’网店,行不?”
“嗯,俺要建个‘爱民’洗浴中心。”
“嗨,咱村里种菜的多,俺建个‘原生态’蔬菜批发收购点,一准行!”
“俺合计好了,搞养殖——散养柴鸡。
“俺搞粮油加工、五谷杂粮销售……”
一年后,全市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李小阳扶贫的村,因提前一年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受到隆重表彰。作为市派“第一书记”,李小阳感言:“心里装着村民,把贫困户当成自己的衣食父母,卯足了劲,不忘初心加油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