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文字花开最是美丽的相遇(随笔)
一、醉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来吧,我的紫红的桑葚,甜你在心间
来吧,我的酿樱桃的爱,吻你在心源
细雨兮猗,淋湿我的容颜
可否也有你的泪,宛如大宁河的盐
阳光兮猗,沐浴你的强健
你是大山,我就是大山间
缠绕你的溪流涓涓
熏风兮猗,醉醺醺送来爱情的甜蜜
有伴奏的山精和偷晴的杜鹃
……
清晨,还在冬暖的被窝里,我便听见了“云阳阅读者”们开始了“晨读”,这声音是三笑、是半枝莲、是张艳、是……(因为大家用手机诵读,并且分享在微信群内,所以是最文艺范的“低头族”)。
记得曾经有一个安徽的朋友途径这里的山区,他不解地问,这里满目苍翠,为什么却是最贫困的县呢?对此,我一愣,千言万语竟然无从说起。看吧,峡江青绿,连岸崔嵬,山花烂漫,江鸟翱翔;听吧,山风清凉,峡风凛冽,鸟鸣涧语,民歌火辣。分不清四季之别,辨不了田畴和荒野。一水的清秀,一山的傲岸,一天的云霓,一夜的星月……
是的,春天从来没有离开过三峡。特别是在大西南地区,在北纬最神秘的纬度线上。在三峡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带,这是大中华最纯粹也最浪漫的,是最奔放的也最文化的大峡谷上。我曾经以此命名为“最有诗性的文化大峡谷”。
现在,我就在入冬偏寒的季节,守候在山中书写着关于“三峡的歌”,这三峡的歌就是我们云阳的“云阳诗朗诵”文化义工团队。而且更早的时候,我就把自己也命名为“三峡刘星”。
三峡是诗性的,三峡是文化的,三峡是奇特的,三峡更是宽容的。三峡里的人民总是敦厚且狡黠的,充满了大山的厚重也不失江雾的灵秀。他们渴望一种传承,也希望有所创新,更在意用三峡人的方式讴歌“书香云阳”。
比如,此刻我打开微信群,便会看见群友林溪正在诵读这样的情怀:“初冬的午后,阳光依然灿烂,可终究抵不过寒流来袭。小雪过后,天气变得干冷。我总想慵懒地宅在房间里,读书、写字,把心事敲击成方方正正的文字,将心情渲染成一首古朴淡然的小诗,不会太张扬,也不要太颓废,让幽幽情愫在静默中流淌,于我,便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我也看见了群友布衣诗人的作品被重庆书法家永龙书写的一通字帖:杜鹃亭上人常游。
……
像这样的情怀,一个阅读者,诵读者,一个普普通通的三峡人,就这样生活在“春意盎然”的书香情怀里。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俨然成为心城云阳的新时尚。
最后以美丽的相遇抒发这种淡淡的满满的有声韵的书香,题目叫做《美丽的相遇》。
偶然的一次回眸
在岁月之网的那端
青青子吟,走来
在诗经的旋律里复原
毋须打开久违的线索
绝决伪装也可以敷衍
而因为相同的故事,另一番
景象走进陌生的空间
……
二、浮生半日闲
晨出霓虹闹市,晓入自然天景。绕磐城于双江,驾云雾于栖霞。乘奔驭风高架桥任我行,睡回笼觉过汤溪河看我横,高速路并驾齐驱,晨曦朝阳任我采。须臾之间,梦在诗乡,恍若仙境。是时,居庙中之陋,处云州之远。进退自如。唯书声慧根可养,岂不逍遥哉。鸟语虫呜书声,三生有辛,诗棋文诗书,诗涌天成。万物与之同在,心念同草木共存,更胜桃源一季,自得其乐也。
冬日的初阳终于逡巡在三峡的山中,阳光照亮新农村雪白的楼群。而裙楼之外便是漫山的柏树林。柏树林蔓延到山顶,之后,便是透澈的天。天边和山交织的地方有一些小的白云。我知道,今天将是一个清凉干冷、有阳光温暖你的天气。
此时,高架桥很不宁静,总是在意想不到的时刻便有轰然的车轮摩擦桥面声。疾驰而过的影子便逃离般的消失在大山深处。唯有阳光下的涧水依旧那样平静,很波澜不惊的反射着阳光。是不是太痴迷冬日的太阳呢?还是珍惜这最后的温度?
上午的某个时段,刚好听了刀郎的歌,适逢一个群友是“刀郎歌吟会”的。所以,边听边思考“唱作人”这个话题。应该说刀郎是继王洛宾之后的又一个明显带着“西部”风情的创作人。他的歌曲作品明显带着“都市情景和伤逝情怀”。他的那些成名作无不烙印着他的主体特色。这种西部主体和都市情怀是一代人的特写,一种缅怀到伤情的流行悲鸣情绪,一种无可奈何但有确实执意坚守的文青。顺便说一下,内地另外一个就是汪峰的唱作人,这些那些,都是一种流行音乐的创新。至少,他们不像更多的原创歌者只有那么几首经典作品问世。我的耳畔回荡着“一眼望不到边,风似刀割我的脸,等不到西海天际蔚蓝……”
午后,闲着。我手边有一本书,题目叫做《逃避自由》。这一本书大致是在三十四年前在成都盐市口的某一个新华书店购买的。埃里希·弗洛姆的专著之一。前几天收拾书柜,将这一本书找出了。翻开扉页便是三峡刘星当年的文摘。字迹是这样的,“教育的意义是这样的,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使个人,以后在社会中可以发生功能,即使个人的人格变得最接近社会人格,使个人的欲望符合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需要。”而今,再度阅读我当年的笔记,这些纯粹的理论变成了我从教的经历。而且,有了更新的发展。当然,理解是一回事,而践行却是另外一回事。为此,许多人虽然活着却走完了他生命的时间,有的人却刚刚开始启航。显然,我属于后者。并且以此先知后觉而感到“自豪”。显然有的书值得看,更显然的是,不是我们看了什么书,也不是我们在书里读到什么学到了什么,而是我们应该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且能够化为“我”用。
除开读书,那就是围棋了。在当代,围棋一局很轻松。想围观高手的对弈也不是古人那样的难办。而且要命的是,在智能时代围棋竞技,人脑远远不是电脑的对手。按照柯杰和阿尔法狗对弈之后,决定不再会和智能围棋对局,当然原因。不过林建超将军以为人工智能围棋还属于弱人工智能,并说AlphaGoZero距离破解围棋还遥不可及。Al,林先生以为叫“深禅”,显然还是在用中国的思维方式将这种计算机引向文化的内核。
下午偷得半日闲的时光,我去新浪围棋(一家围棋网上对弈网站)围观了。看了古力的对局,也看了柯杰的对局。然后,找出自己写的棋禅诗自吟一番。
几多士人羡卧龙,吾独偏爱烂柯洞。谁说玩物必丧志,见怜楸枰思无穷。
恣意潇洒黑白子,参禅棋经三峡中。万里长江万里恨,大浪淘沙大江东。
这诗我命题为《古风:思无穷》。然后写了一篇小文,命名为《棋局之残棋非残,乃禅棋也》。
不知道这样的题目是不是照应了今晨的“胜桃源一季,自得棋乐也”。
三、让文字生花
我一直在群内神侃,说什么八艺。也就是处处标榜的“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非真调侃也,乃养性也。虽然不至于抵达“清泉石上流”的旷荡自然,也不至于完全没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逍遥。
天寒地冻,三峡地区气温接近10°左右,尽管没有下雪,但是料峭的寒风带来雪的气象。我不禁想起了杜甫写在云阳老城“汤口”的诗句:“南雪不到地,青崖沾未消”。雪花飞舞老城冬寒的画面。这样的画面在二十年前的寒冬季节是常见的。读着诗圣“写实”的诗,让我们不禁缅怀起一个词“故乡”。那时候三峡的水势和现在截然相反,是秋冬水暖溪瘦,裸露的三峡的河床不是金沙。此金沙是真的金沙,砂石里含有金片,系长江上游金沙江河床上滚滚长江水冲刷下来,漂泊在三峡河床上的。而且在云阳境内的复兴地界,就有这样的“金矿”,河床工场就是乱石。冷零零的风,透骨的寒,而那些水手会一直待在江边。我们这些普通百姓(三峡人家)会忙着用茅草枯枝“生火”,用木桶打水,从遥远的江边,大致海拔不过三十米高的地方“挑水”。苏轼来过三峡,曾经说过“云安枯水奴仆悲”,用锤棒和皂角浆洗衣裳。那时候,没有电灯,江岸上、河床边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江畔那些艄公和桡夫子点亮的“气死风灯”。在黄昏,张飞庙里生锈的大铁钟会准时敲响(后来换成了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歌曲)……
在这样寂静的乡村,不会不涌现出哪来自历史记忆的“诗”的画面。于是三峡刘星说:乡间冬月闲人少,偶尔孤星半山腰。一条玉带卧三峡,瑟瑟寒意待火疗——这是打油诗即景。
转眼,天漆黑了。倘若不是高速公路上车流震荡的声音在山涧回响,这样的夜晚“够”清净。清冷,干燥,寒意和诗趣从门缝、从窗户、从地底神不知鬼不觉的渗透出来,防不胜防。我煮一杯暖茶,再冲泡一杯咖啡,打开电脑,围棋一局。手机微信有消息在震动。“有消息来了”。原来是“云阳诗朗诵群”的群友云阳松人在温暖的新县城,他至少看见了几则我们发在群内的链接。一个是张守岗诗人的诗,一个是布衣诗人的诗,而我的就是上面的打油诗……
云阳松人说:“守刚之忧藏于石头,不露声色。廷文之忧擂于渔村,彰显气场。那三峡的闲寂寒意,用火疗。那可不是能用一般的火能疗得了的,因为那偶然而来的,是一颗同样不同寻常的孤星一一”
三峡刘星又说:乱翻书页红楼梦,天涯码字夜长熬。点击微信天外事,围棋煮茶任逍遥——打油诗即事。
闲言碎语,非等闲之人可以说白也。不在于写了什么?而在于为什么写。不在于读了什么?而在于养成。不在于胜负成败,输赢得失。所有的现在的“有”终究会“空空”,而所有的“无”也会“无中生有……”盖所谓王维、陶潜、梭罗莫过如此。
情韵,棋声,寒气,诗意,就在上面寥寥几句。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夜莺刚巧发了一段“新录音”,是一首钢琴伴奏的“歌曲”,应该是排练合唱的片段。
而棋谱呢,正好是三峡刘星忙中偷闲围棋一局消遣中。我随即截图上传了。然后,开始了“围棋+写作”或者是“写作+围棋”切换模式。料想起早年和汽油们“闲敲棋子落灯花”的画面,想不入境也难。由此可见,修炼无处不在,关键是自己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和什么样的方式“让每一天过得充实”。也许,自由自在地用文字和读书、诵读和手谈的方式是一种很“王维式”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执念”而已……
我开始了漫笔,我写到——找寻一些记忆,并且整理这些记忆,让文字生花。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作为一个寻常人也是良多趣味,或者读休闲的文字,或者是用棋局思考,或者聆听佛教的音乐,或者反思今天的课程孩子们是不是理解了“古诗”的妙趣。借佛禅修道在行吟的路上;借诗文的倾述,在寂寞的路上;借游戏的外壳,在生活的路上……所有的,对所有的都不过是凭借着这样那样的方式。而最终定格的文字,却因为“执意”便熠熠生辉。
现在找回这一些文字的碎片,这些凌乱的毫无逻辑的句子,这些隐隐约约似乎暗示的词汇,这些犹如呓语的只言片语,似乎都在显示这是一个“思考者”。尽管,我不是先知先觉的灵修的巫师,但是,我还是企图用这些语言片段或者随笔,素描这个来自三峡的浪子,或者云阳的松人等,来让“世界”知道即使是最贫瘠的地区也总有那么一群人,在潜心,在追求,在享受……不期待这些文字的碎片可以流芳百世或者是轰动天下,但是,我希望这些文字能够给某一个“过客”以某种影响力。哪怕只是短暂的一瞬,也足够慰藉平生。
离开word,我又上网围棋一局。时间不紧不慢,悠闲着呢。
回来一看微信,云阳松人又发言了。他说:“乱翻书页就能进入红楼梦,围棋煮茶即可一翅任逍遥。有此情怀,三峡的寒意也就全被你驱走了。”面对电脑,我不禁苦笑。而就在这样的瑟瑟里,我写了上面的文字。
最后画蛇添足的看看这一杯茶——
你看,新绿的文化必须生在春天般的季节通透了,才会诞生持久的魅力。而笔下的文字如片片茶叶包裹卷缩着生命的奥秘。生活的过程如沸腾的水——冷静、酝酿、沸腾、升华——滋润、释放、融合——那么,禅定的思想就是智慧做茶汁了。谁不喜欢喝这一杯呢?
其实,闲情随笔,文字如茶。浓而不淡,苦而不涩,清新扑鼻,回味有韵。品味文字和品尝茶,同样的富有文化的气韵和精神的愉悦。是时,气韵和气质,精神和思想便在唇吻里让心灵回味。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更多精彩分享,祝新的一年里,文丰,笔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