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董永传说的准确性(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董永传说的准确性(散文)


作者:孙巨才 进士,6592.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27发表时间:2018-01-05 07:38:17

有些人认为,有关董永的传说是老百姓随口而出,众说纷纭,准确度不高。
   我通过参与整理河南省武陟县的《董永的传说》,惊奇地看到,有关董永的口头传说的准确度还是很高的。一件真实的历史事实,一个穷苦农民的人生经历,不可能详细记载于专为粉饰统治者而编造的正史中,而是毫无干涉地存活在劳动人民代代相传的民间传说里。史志、正史是官方语言,是强权政治的产物,是体现统治者意志的粉饰文章。而民间传说则不受强权的干扰,有什么就说什么,是什么就说是什么,反映了真实的历史与事实,是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的伟大记忆。
   就拿有关董永的三个时间为例,小董村村民祖祖辈辈口传下来说,董永出生的时间与历史上王昭君和番的时间邻近,是个龙年,这年黄沁河涨大水。汉光武帝刘秀登基八年的十一月初十日,天下着大雪,刘秀在怀都行宫中听了怀县县令董宣和朝中大臣蔡荗(怀县蔡庄人)的共同举荐后,下旨封董永为天下孝子的楷模,在全国进行表彰。当时董永已六十一岁了,距他卖身葬父的孝行已有四十多年了。董永是属龙的,是沁河发大水时在木筏上出生的。因给小董永过生日时,他爹得去沁河堤上防大汛,不能在家。当时沁河十年九决口,每逢这时候人心惶惶,亲戚朋友也无法来。他爹董秀决定把小董永的生日改到二月二,农闲有心情,认为属龙的,龙抬头的日子好。他娘最后一锤定音,就二月三吧,龙抬起头来再庆贺更好。
   西汉著名经学家、文学家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所著的《孝子传》中就有了有关董永的记述。这就证明,在公元前6年董永就应该至少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了。
   民间口传,董永活了108岁,无疾而终,是在农历九月九日去世的。那天,小董村人欢度重阳节,神采奕奕的董永在众人的搀扶下,登上高高的沁河堤,坐在垂柳下观看社火演出。村人们感激董永的恩德,争相给董永敬奉菊花酒,祝愿董永身体健康。董永在看到演出精彩处不由得仰天长笑,大笑过度,高兴得死了,溘然长逝。从那以后,小董村人为了纪念董永的忌日,就把这一天过成了敬老节,一直流传到如今。
   从以上民间口头传说来看,与文史资料是相符的,把两者结合起来仔细分析、推断,我们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董永出生于西汉成帝(刘骜)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农历二月初三日,受光武帝皇封日为建武八年(公元32年)农历十一月初十日,董永逝世于东汉章帝(刘炟)建初四年(公元79年)农历九月九日,终年108岁。
   从董永的生日、皇封日与忌日三个时间来看,怀县(今武陟县)人的口头传说的准确性是很高的,与文史资料相符。不象有些地方的董永传说那样,与文史资料严重不符,把故事的发生时间推迟了二百多年,这就充分说明了那些地方不过是董永传说的流传地,而只有武陟县才是董永传说的真正发源地。武陟县的董永传说中的有关时间都被证明为准确的了,那么传说中的内容也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为什么武陟县有关董永传说的准确性那么高呢?我们经过多方调查与反复分析,认为有以下四个原因。
   1、隔代传。爷爷奶奶传孙子。这样做减少了传承次数,增加了每次传承的有效时间,小孩子在刚记事时受到传承的内容,长大后一辈子不易忘掉。
   2、父子交流,互相印证,时常温习。保证了口传不走样。
   3、口传语言简单、生动、有趣味,有参照时间与事件,便于小孩子记忆。
   4、口传的形式气氛隆重,场面热闹,使小孩子们难以忘怀。每逢大年初一,天一亮,小孩子们都争先恐后齐集家族祠堂,眼巴巴盼着在团拜会后分食核桃、柿饼、花生等物,这时就会有一个主持人按照惯例宣传“乌鸦返哺,羊羔跪乳,百善孝为先”等等孝道大理,然后讲董永的孝行榜样,最后表彰本族中孝子贤孙事迹。小孩子在吃着核桃、柿饼和花生时,对这些话也会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每逢董永的生日二月初三、忌日九日九和皇封日十一月初十,董永墓前都要唱大戏、耍社火、搞集会。开唱前,戏台上都会遵照老规矩有人宣讲,详细说明唱戏的原因以及董永有关的故事,大力弘扬孝道。小孩子们爱看热闹,更为集会上各种小吃摊所吸引,都会很高兴地跟着大人们去参加听讲,不知不觉地就被灌输了孝道的思想,记住了有关董永的许多传说与故事。
   在封建社会,董永墓前香火鼎盛,求医拜药的老百姓人山人海,他们临走时都要把带来的供品留下,请所能遇到的小孩子替他们“咬灾”,这些小孩子一边替别人吃着这些平时在家里难以吃到的好东西,一边也会深深地记住能吃到这些好东西的根本原因,就会自然产生对董永的敬仰,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孝道的种子。
   正是因为有了以上四个精心设计的不显山不露水的有效措施,才保证了两千年来董永的传说在怀县(今武陟县)老百姓中间代代相传,毫不走样,有效地保证了董永传说的准确性。

共 191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通过细心考究,举出有四个精心设计的不显山不露水的有效措施,才保证了两千年来董永传说在怀县(今武陟县)老百姓中间代代相传,毫不走样,有效地保证了董永传说的准确性。全篇文字隽永,考究详实,董永故事,渊源流长,千古流芳,孝贤传承,民风纯良!推荐欣赏!【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8-01-05 07:39:14
  全篇文字隽永,考究详实,董永故事,渊源流长,千古流芳,孝贤传承,民风纯良!为你的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回复1 楼        文友:孙巨才        2018-01-05 11:01:34
  感谢梦锁孤音社长亲自上阵,辛勤编辑。感恩必回报,继续多投稿。
2 楼        文友:孙巨才        2018-01-05 11:05:12
  我们今天研究孝文化,宣传孝文化中的典型人物董永,和封建统治阶级提倡的愚孝忠君不同,并不是倡导封建孝文化,而是剔除其封建的糟粕,扬弃其神化的荒诞,汲取其自然的精华,是为了发展和强化现代的社会主义孝文化,特别是继承发扬其中孝亲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尊重上级领导和父老兄长,作一个诚信忠实的公民,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这对于建立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现代孝文化、公民道德建设、新型的家庭伦理建设,对于增强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和睦团结和社会的平安稳定,全面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极其现实的积极意义。
3 楼        文友:孙巨才        2018-01-05 11:07:26
  董永是一个以孝行著称天下,虽举过孝廉得到过全国性的荣誉,却没有作过官的普通百姓。朝廷、官方出于统治人民的需要,把他作为孝道的典型来加以拔高、塑造与神化,最终把他塑造成了孝的化身。民间百姓把董永当成处在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农民的典型代表,家贫母丧,辘车载父,肆力田亩,及至父死却无钱下葬,唯有典卖自身才能安葬老父。这样的故事是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他的故事最能引起千百万劳苦大众的强烈的思想共鸣,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在广大劳苦大众中间代代相传。
   出于官方和百姓的各自需要与共同合力,董永已不再是原来真的董永其人,他成了无数个孝子的集大成者,已成了诠释“孝”字的不朽的艺术形象。董永的名字在全国各地人人皆知,已成了人们心目中“孝”的代名词。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