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中年最是尴尬(杂文)
人到中年,必是想交流又怕交流,易伤感又怕伤感。
所以香港作家董桥说:“中年最是尴尬”。此句话颇有道理。
尴尬于中年人,那就是进亦忧退亦忧,进亦难退亦难,处于进退维谷两难之中,又不得不前行。中年不比少年,不比老年。少年可以不知愁滋味,老年可以不知前行路。中年则不同。责任第一。中年必然要承担起前赴后继的重担。上有老,下有小。老人要赡养,孩子要教育。家庭事业都要兼顾。因此就会出现交流尴尬和伤感尴尬两种情形。
一曰交流尴尬。人到中年,交流近于贫乏。捧一杯香茗,一饮一啜之间便将与别人的交流溶于香茗之中。读一本好书,一感一思之间便将与别人的交流交付书中人物。中年更多沉默,更多理智。喜欢用沉默代替交流,用理智战胜冲动。沉默可以少费力气,可以少犯错误。理智可以控制心情,可以约束感情。中年比起少年更多的是经验丰富,知识储备丰厚。中年用丰厚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用丰富多彩的经验造就自己丰满的人生。中年不喜交流,不善于同自己亲近的人多说话,并不意味着中年交流已经干涸,而是他们的交流指向了另一个方向。原先的交流只是仅限于自己工作生活的小圈子里的熟人,现在则是把这种交流扩大到圈子以外的陌生人。因此我们常常听到妻子抱怨丈夫缺少温情密语,丈夫埋怨妻子缺少交流沟通。中年夫妻之间除了柴米油盐就是孩子老人。年少时的卿卿我我耳鬓厮磨已成昨日黄花,没有了交流和沟通,夫妻之间就会产生矛盾。中年人知道矛盾所在,却不去正视现实。现实中交流无法完成,就把自己要倾诉要释放的感情寄托在另一个与自己生活比较远的人身上,或者干脆寄托在虚拟的网络中。他们可以与不是自己亲人的人恣意交流感情,可以放纵自己的感情在网络上,就是因为现实生活约束了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感情无法明明朗朗地表现出来。相反,与自己生活越远,越觉得交流自己的感情越是安全。没有了家庭伦理道德甚至法律的约束,中年人可以肆无忌惮地放纵自己的感情,可以与其他人交流,而不觉得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渴望交流,却怕交流不慎,怕所托非人,浪费感情,浪费精力,所以中年人于渴望交流之外更多选择沉默。因此中年人的交流总也处于尴尬状态。
二曰伤感尴尬。人到中年,必然承载了过多的负荷和责任。社会和家庭都需要中年人承担。中年人是家庭的栋梁柱,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人到中年,心理负担很重。虽中年人生如秋,成熟在望,然中年也多困惑。酸苦滋味尝遍,艰辛磨难皆有。无法做到青年人的幼稚冲动,也无法做到老年人的淡泊宁静。中年左脚跨过往昔,回首已成虚妄;右脚跨向未来,展望近乎迷茫。与一左一右跨出脚之际,已然明白中年意味着伤感危机。多少辛酸往事会时时涌来,让中年的你不得不回味、感伤。过去的痛苦酸辛,作为中年的你只想遗忘,只想把老天给予你的不公抛之脑后。中年的你拼命工作,拼命赚钱,只想用现在的幸福来代替过去种种的不幸。可是现实就是这样残酷,本来被时间治愈了的伤口竟会被突如其来的外界因素重新勾伤,伤口愈来愈深。触景便可生情,睹物便可思人。赏春愁花谢人亡,观秋思雨落身悲。身在异乡望明月而思亲友,身在家乡登高楼而牵远方。回想往事,伤感于心,又不能显露在外。隐忍悲苦伤感,只能神态凝重,步履匆匆,为事业匆匆,为生活匆匆。肩上永远是厚重的责任和义务,脚底下永远是坚实的压力和苦痛。面对伤感,无法逃避,只能超脱。宽容并不懦弱,淡定却不无情。心底永远暗流涌动,表面却心如止水。绿水无忧,因风皱面;青山不老,为雪白头。这是中年人生的写照。易伤感又怕伤感,造成了中年的伤感尴尬。
人到中年,总要经过“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磨炼,总要经历“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过程,总要经受“望尽天涯路”的迷茫。责任和义务,使中年人得憔悴而不悔,化春泥而无怨,望天路而无奈。中年已没有退路,也无法退缩。尴尬也好,危机也好,总要独立前行。解决一切困惑与无奈,平和、谦恭、宽容、积极的生活,超越自我,才能使中年生活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