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军警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军警】《大学》与教育之道(十一)

编辑推荐 【军警】《大学》与教育之道(十一) ——家庭教育与心理问题


作者:karen杨 秀才,1750.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83发表时间:2018-01-07 14:34:26
摘要: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本周末学聆听了王宝寨老师开解的“《大学》与教育之道(十一)”,经文如是: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一、经文大意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这里讲了人们的五种基本情绪,亲爱、厌恶、敬畏、同情、轻视,这些情绪本来也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执着于这些情绪里面,就麻烦了,就偏了,所以说,我们对人的看法就不客观。总而言之,人是有情感的动物,人有情感很正常,但是偏执在情感里面就是会失误,就会偏离正道。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德,道是什么?道是宇宙自然的规律。顺道就是德。而具体讲,道德从哪里体现出来?五常、五伦、八德,这是具体的道德,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五伦关系,这些都是客观的反应宇宙自然规律的人伦大道,但是如果说人偏执在一种情绪里面,就很容易违背、就很容易不按照这个道去走,所以就“辟焉”,偏离了大道。一个人喜爱别人的时候,那就觉得他一切都好,讨厌别人的时候,也容易觉得他什么都讨厌。很少有人客观地看一个人,既喜欢他,又能觉察到他的弱点,讨厌他,却还能看到他的优点。俗语说:“孩子都是自家的好,庄稼都是别人的好。”或者是“儿子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这都是“人莫知其子之恶,不知其苗之硕。”的延伸。“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家。”修身是齐家的根本,修身如何修呢?就是修掉自己这种偏执的心理,这种不健康的心理。
  
   二、这种偏执的心理倾向对家庭五伦的影响
   我们今天的家是小家,最多的也就三代,子女很少,而且大多是三口之家。而我们这里所说的齐家是指中国古代的大家庭,大家庭多少人呢?少说一百多。那大的家庭可能是大几百、甚至是千口之家了,那这样的家庭里面,这种人际关系相当的复杂,不是一个小家庭所能够理解的。在过去的家庭里,一般人认为多子多福,生五六个儿子是常见的事,你想想,五六个儿子,长大以后,五六个儿媳妇过来,就是五六个家庭,过去不分家,这五个家庭在一起还是一个家。五个儿子可能性格不一样了,而且娶了来自于不同地方,不同家庭背景的五个儿媳妇,她们是妯娌,妯娌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家庭背景不一样,受教育的程度不一样,她们之间这种人际关系的交往就很复杂了。况且不仅仅是有儿子,还有女儿,再加上三四个女儿,有出嫁的,有没出嫁的,大姑子、小姑子从小在家长大,那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而儿媳妇是后来的,虽然是后来的,她们又是这个家庭的根,要在这里生儿育女。大姑子、小姑子都是要出嫁的,所以这种姑嫂的关系也是个难题。再加上一生孩子,每家再生上五个儿子,你看有多少人啊。所以这样一个家庭的关系处理起来非常的难,应该说在古代,能把一个家庭的事处理好,就能够把一个单位的事处理好,处理家务这个事情,这个难度要高于公务。过去讲清官难断家务事,为什么呢?我们处理公务的时候,依法依规,自己以身作则,基本就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家里光依规依法不行,因为涉及到很多情的问题,你说是依情?是依规?是依理?很难讲,所以家庭问题历来都是很复杂的问题。包括中国古代这几千年历史,包括这些帝王将相,他们的家庭里面好多都是不和谐的。尔虞我诈,父子之间,兄弟之间残杀的很多,所以齐家之难可想而知。
   相传,唐高宗闻知张公艺九世同居,家大业大,怕他造反,就假托封泰山,特意来私访。他扮作道人来到张公艺家,要见一见当家人。这时走来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自称为当家人。此童便是张公艺。“道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你们家让年轻人当家?公艺道:“这是张家祖传的治家办法。年轻人没结婚,无私心,办事公道。”随后,公艺领“道人”参观了这个大家庭。只见他家建有食堂,听钟声集体吃饭;有裁缝房,全家人的衣服、鞋袜统一制做和分配;孩子统一看管,有出门探亲的妇女,无论谁的孩子,抱起一个就走(和自己的孩子一样)。“道人”看他们十分和睦,赞不绝口。公艺说:“我家不仅人义气,狗也与别家不同。”他又领“道人”观看了喂狗的情景。张家养着一百条狗,如有一只不到,其余九十九只都不吃食,只等到齐了才吃。“道人”很惊奇,想当面试一试这个小当家人的本领,就送给他两个梨子,看他如何处理。张公艺叫家人用石臼把梨捣碎,放在水缸里,叫全家人都来喝梨汤。
   所以这是中国古代的大家庭齐家是很难的。正因为如此,中国人对家庭的和谐,家庭的治理,也就是齐家有了自己的文化中心。所以我们中国人齐家用什么呢?首先用五伦关系,用伦常大道,家族里按照辈分,就形成了家庭的伦理,五伦十义中有三伦都是家庭的,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诚友信,这五伦里的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都是关于家庭的,所以说中国有家庭靠这种伦理来维护。第二是靠什么呢?靠家规、家训,而中国人的家文化,他的核心点就是这两个。一个祖上传下来的家规家训,所以说在客家的土楼,正中间是一个小广场,广场上有很大的一断墙壁,墙壁上写什么呢?就是家训。过去的家庭里面,祠堂里都有家训这种牌匾,家谱上都记载着,大家在固定的日期都到祠堂来祭祖,祭祖的同时要对照家规家训来反思自己。那孩子呢?孩子犯了错误,那更是,在祠堂祖宗面前一跪,自己对着家训家规去反思自己,甚至一个大家庭里还有家法。孩子犯了一些小的错误,不用官府去管,家法就伺候了。所以这是中国人的家文化、家庭伦理、家规家训。这些东西是用来干嘛的呢?就是纠正家庭成员之间这五种心理问题、这五种心理的偏执,因为有了这种情感的偏执,这种心理的倾向,那就会违背家规家训,违背五伦十义。你比如说父慈子孝,父母对子女是慈,子女对父母是孝,但是如果父母对儿女是“之其所亲爱而辟焉”,如果对孩子偏执于亲爱,那慈道就进不了了。什么叫慈?慈是对孩子有亲爱的基础上,是让他们自己得到磨练,让他们自己能够成长,能够用爱去唤醒他内在的一份良知,所以说如果这种亲爱偏执了,那就失去了慈。如果对老人也偏执在一种情绪里面,觉得老人老了吃喝不利索,起床都不方便,卫生也不好,那么对老人就有一种厌恶之心,如果“之其所贱恶而辟焉”,那孝道就没办法尽了。所以一个家庭成员,你只要偏执了,有了一种不良的心理,就会违背这种家庭的道德,这就那种情感的偏执对家庭五伦的影响。所以中国古代用家规、家训、五伦十义来纠偏。
  
   家庭教育与孩子的心理问题
   那怎么样纠正孩子们这种不良的心理倾向,这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点,往往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孩子有了不健康的心理,孩子有不健全的人格,才出现问题。其实我们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讲,一个人,他长大以后所做所为,都是从他幼小的时候形成的性格、习惯,心理的倾向里面而生发出来的,而这种心理的纠结,在儿时的时候就有,这种心理倾向的形成往往是家庭所致。
   我们先谈一谈家庭背景对孩子心理的影响,其实什么样的家庭往往造成孩子某种倾向的心理,从古至今都是一样。一般家庭贫穷,那孩子勤奋的就多,因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如果一个很富的家庭,这孩子懒惰的比较多,但是一个具体家庭的背景对一个具体孩子的影响往往是很复杂的,具体什么样的家庭造就什么样的孩子,这往往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式而言,往往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这时我们来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陶朱公范蠡的故事:中国以前拜的财神是范蠡,拜范蠡做财神很有道理。当时,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复兴越国,复兴之后,他知道越王勾践可共患难不能共富贵,所以他就开溜了。从此改名换姓,带著西施住在陶这个地方,所以也称为陶朱公。他做生意,发大财,然后把钱财全部布施出去,历史上记载‘三聚三散’。他散财之后,再从小生意做起,过了几年又发了,发了财马上就散财,他三次散财,他得的果报是置千金之产五次,这是真正的聪明人。我们讲舍得舍得往往都是从陶朱公范蠡这里来学的一个经商的智慧。这个故事不仅仅是讲他自己的故事,陶朱公有三个儿子,其中二儿子在楚国不知为了一些什么事情,误杀了人,被判死刑,这个时候,陶朱公范蠡就准备了很多黄金,然后上面用一些茅草来伪扮,然后让他的小儿子去到楚国找他的一个朋友叫庄生,这个朋友也是楚国的一个要人,也是一个非常廉洁的高官,想去打探一下,看看能不能救自己的二儿子。这个时候,他的大儿子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就找到范蠡说:二弟的事情,我是老大,应该我去。怎么让小弟去呢?他年龄还小。这时陶朱公的妻子也找到他说:你做的这件事情不对呀,咱们二儿子出的问题,应该是老大去解决,为什么要交给小儿子呢?而且大儿子跟着咱们一起经营创业,走南闯北,经验丰富,而小儿子是他们发财以后才生的,从小的时候就不愁吃穿,没有什么为人处事的经验,你让他去能行吗?所以在大儿子与夫人一再地执着这件事情的情况下,范蠡没办法,只好让大儿子去了,然后用大牛车运了一车的黄金,然后上面伪装好了,再自己亲手写了一封信给自己的朋友,然后告诉大儿子,去了以后找到他那个朋友庄生,找到这位老人家以后,把一封信与这一车黄金给他,什么都不要说。然后你就听他的安排,他要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结果他大儿子也就按照他父亲的嘱托,来到了楚国,找到了父亲的这位老朋友,把信拿给他看,这位庄生本来是很廉洁的官员,一看拉过来这么多黄金,本来是不想要的,但是也没说马上拉回去,一是备用,二是想办完事情退给他。所以他就对陶朱公的大儿子讲,你把这封信和这一车黄金都放在这里,你不用管,你回你的国家,听消息就行了。然后呢,陶朱公的大儿子就出来了,但是他没有回国,因为他不放心,这位朋友也没有告诉他怎么去救他的二弟,他就找了一个偏僻的小旅店住下来,自己还带了好多盘缠,然后花钱找朋友,雇人去打探消息。而陶朱公这位朋友拿了那封信以后,第二天就去面见了皇上,对皇帝说:我们国家隔几年要做一些善事,这是做功德,来消除国家的祸患。你看我们国家很久不做这样的善事了,我观天象,发现天象有些不好。那皇帝说:既然有这种天象,那我们就做一些善事,不就好了吗?做什么善事呢?大赦天下。那有没有杀人之后可赦的人呢?一看就有陶朱公的这个二儿子,所以楚王就决定要大赦天下。那么大赦天下的消息传出去,正好传到陶朱公大儿子耳朵里,知道二弟有救了,非常高兴。但是一想,这二弟可以不用找人就可以救出来了,那一车黄金不是白给了这个老先生了吗?他就很舍不得这一车黄金,于是自己第二天拜见了陶朱公的这位朋友,他说:我已经打探消息了,皇帝要大赦天下,我二弟有救了,我们就不让你费心了。这个老先生一听,就说:你拿上你的这封信和你的黄金走吧。所以陶朱公的大儿子果然把那封信与黄金,原不不动地给带出去了。结果这个消息又传到楚王耳朵里,说被赦的人里面有陶朱公的二儿子,因为陶朱公是齐国的富翁,派的人拿了很多黄金来行贿,于是就调查庄生,庄生就说是有这回事,但是没有收啊。楚王一听大怒,但是大郝的命令已经下了,怎么办呢?先把陶朱公的儿子先杀掉,然后再大赦天下。所以陶朱公的二儿子就被杀掉了,所以他去了以后,没有把二弟救出来,把尸体给拉回来了。回到家里以后,一家人大哭,但是陶朱公没有哭,反而笑。别人问他,你笑什么?他说:我就知道他大儿子去救不了他二弟,为什么他当初要派小儿子去呢?因为大儿子跟小儿子从出生到长大,家庭的背景不一样。大儿子是从小跟着他们一起打拼,去经商,去辛苦劳作,他知道钱来得不容易,所以大儿子有个致命的缺陷,视金如命。把黄金看得比命还重要,你想这一车黄金,他能心肝情愿让别人拿去吗?所以说吝啬是他大儿子致命的缺点。而小儿子不是,小儿子从小就出生在富翁家里,拿钱不当回事,对钱没感觉,来得很容易,给别人也不心疼,所以小儿子去,他会把黄金放在那里。但是你们都让大儿子去,所以事情变成了这样。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说明一个孩子他出生的家庭背景不一样,他的心理的倾向就不一样,大儿子有好多好的品质,但是也有不足,就是这种嗜金如命,也就是吝啬。小儿子呢?有好多不好的地方,但却一掷千金。所以说纠偏一个孩子的心理倾向,就是我们教育的一个核心点。

共 10863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阿诺德的定义为:“情绪是对趋向知觉为有益的、离开知觉为有害的东西的一种体验倾向。这种体验倾向为一种相应的接近或退避的生理变化模式所伴随。”情绪,对孩子们来说,应该说是一种心理障碍,作为家庭和学校应引为重视。杨老师的文,经典之处就是善于从客观实际出发,列举典型案例,善于挖掘孩子们成长的不利因素,来深化独生子女的心理疏导和强化教育手段,提升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进而说明教育学生,做人第一,做事第二。好文共赏!感谢赐稿!问好!祝福!【编辑:林雨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林雨荷        2018-01-07 14:35:08
  杨老师的文,经典之处就是善于从客观实际出发,列举典型案例,善于挖掘孩子们成长的不利因素,来深化独生子女的心理疏导和强化教育手段,提升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进而说明教育学生,做人第一,做事第二。好文共赏!感谢赐稿!问好!祝福!
林雨荷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