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四周年】学院路,深深忆(散文)
丁酉深冬,京城一直无雪。冷燥休闲日,唯有名茶相随。那日,正感无聊时,有朋自远方来,说他已在海淀区牡丹园酒店入住,第二天请我陪游。游览点,既不是古迹也不是森林公园,只在我家边学院路一带徜徉,以购书、泡吧、出入名校为主。
如此,勾起我的心事。我在北京海淀区学院路一带,生活了44年。这条路及周边,聚集了10余座全国闻名的高等学府。区域管理的街道办事处,曾被称为“东升路”,凸现几分政治色彩。前些年,终于洋溢了书香气,实实在在改为学院路。
与好友同游那天,恰好赶上大寒节气。好友指着学府深处一丛腊梅感慨而谈:“学院路是北京知名学府聚集地,是‘寒窗苦读’之地。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尽管我早已过了情感大起大落的年龄,每次散履漫游学院路,还是会心潮起伏,特别是看到开学、毕业相逢与别离的情景。金风送爽时,在中国农业大学、北京金融学院研究生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知名学府门前,总能看到风尘仆仆的新生前来报到,与初次见面的学友相遇后,与千里送行的父母挥别。同样也是这个收获的季节,身着学士服、头戴学士帽的毕业生在校门前集体留影、分手握别,相互祝福的话很多、很多……聚散得失乃人生常事,相逢一笑与相别一笑的滋味自然不同。好在当代交通便捷、信息畅通,学友们再度牵手并非难事,校园旧事也常会在QQ上提起。
我以为,春季是学院路最富诗意的季节。在斜风细雨、新绿萌发的清晨游走学院路,自然不能错过北京语言大学内的来园。取“有朋自远方来”之句最动感的字为园名,很是煽情。
来园其实很小,小到你站在任何角落,都能遍览园中全貌;来园其实很大,大得能容纳百余个国家的学子走进走出,背着手吟诵《醉翁亭记》。园名,取自“有朋自远方来”之意。园景展现亭、廊、桥、石、瀑。角落呈现一处曲水流觞,路边的松、梅、竹寓意着为人师表应有的高尚节操。万园墙上,镶嵌的200块白玉石记载着161个国家与地区的友人对中华文化的向往与眷恋。与九曲流觞相伴的池塘诗意隐现。夏季,名荷鲜亮展现,秋季,残叶摇曳听雨,春季,小荷初露尖角,冬季,没人去挖藕,是一切顺其自然?还是怕惊扰一池幽梦?
学院路两侧的学府看点颇多,“中国地大”内的珠宝店、赏石馆;“北科大”、“北航”、“中国农大”校园内的奥运训练场馆;“北林大”内的实验花圃;“北影”院内的影视排演场……倘若游兴未尽,还可以自学院路西行,探访清华大学的“荷塘月色”,北京大学的未名湖,圆明园学院的艺术家长廊。只要站在这条路上,便会感到学风拂面,满目儒雅。四季,路旁高等学府的教学楼里,既有晨读的静谧也有诵读的声潮,既有沉思的含蓄也有答辩的张扬。
在学院路漫步,即便是平素很少接触文字的人,也会沾上几分书卷气。路旁小憩,可在燕京八景之一“蓟门烟树”下的诗书长廊里欣赏名家墨迹。随便推开一座超市的门,第一眼看到的一准是书刊展台。无意间迈上邮局的楼层,最先进入眼帘的一准是书市。高教书店早早的便开门迎客,书架前如痴如醉的人既有孩童也有耄耋老人,既有资深教授也有外地民工。被很多游人津津乐道的是,这条路上不仅处处有书墨之香,还点缀着千般情趣。学院路西的光和作用书屋颇见格调,尤其是喝完下午茶的时段。那时,书屋聚集的年轻人最多,轻盈的步履与投入的目光常能提振我低落的心绪。书屋最下层的书刊引领阅读时尚,节奏鲜明的时代脉搏跃然纸上。登上一段楼梯,在时尚用品店中,可观赏精致挂件,可与导购员探讨服饰流行色。一旦想上网,就再上一段楼梯,在咖啡间里打开笔记本,让蓝山、卡布奇诺的焦香味环绕网页。如果又想阅读几本古籍,合上电脑迈步出门,又会踏入一个油墨香弥散的大书房,取下《古文观止》来到书房一隅的茶室,点上一杯雨前毛尖,翻开一页,任新茗的汤色与六朝散淡的歌咏相映成趣。
光合作用书屋旁,有“雕刻时光”咖啡屋,从早8时一直营业到凌晨1时,随你是早睡早起还是晚睡晚起都能随时到这里来雕刻时光。在楼层转弯处的留言台,一些用心折叠、很见意味的口纸,被店主人用大头针细心地钉在展架上,上面写有多国文字,不用猜测便知是“北语”留学生们的“佳作”。有给情人留下祝福的,有想念家乡的,有提醒同学不要贪恋夜色耽误明日早自习的,有寻物寻人的,也有发几句牢骚、宣泄情感的……一个又一个春夜,用青春赌明天的学子们在这里点燃一支又一支小蜡烛,要上一份又一份精致夜点,或通过网络与大洋彼岸的亲人攀谈,或翻阅书架上的艺术类刊物。靠窗的年轻人,有时把紫绒窗帘掀开一角,凝视百米之外城铁的灯光和商厦的轮廓,不知是在追怀家乡的街市,还是在寻觅久违的恋人?
在北京学院路居住10余年,我一直用漫步学院路当作休闲方式之一。我想,今日即便已经迁居他地,这条路也会常出现在梦中。毕竟它给了我太多的滋养,我与它有一段剪不断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