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实力写手选拔赛】写作的意义(散文)

编辑推荐 【实力写手选拔赛】写作的意义(散文)


作者:铜盆孤雁 举人,4966.7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99发表时间:2018-01-11 11:20:36


   一
   没人读书了,写作还有意义吗?
   我这里所说的读书和写作,对象都指文学作品。
   古今中外很多名人都说过写作的意义,他们的话很中肯,很动听,可是我至今仍然不甚了了,不是他们说得不明白,而是今天人们的步子太快了,他们的话跟不上趟。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塞万提斯说,笔乃心灵之舌。
   他们说的意思是“写作就是把自己的心灵告诉世界,写作要合时合事”。
  
   二
   我在文学网站上开专栏时,往往会遇到专栏要求你作自我介绍,我的介绍一般都是写“一个爱码字的人”。
   对,我就是一个爱码字的人。
   以前,我是用笔码字,现在,我是用键盘码字。
   很小的时候,我就很爱惜字纸一类的东西。那时候没有书读,我就专门读红宝书,以至于把红宝书当做了天下的书,以至于把红宝书读的滚瓜烂熟。其实,红宝书并不能挡住别的文学书籍,正是通过读它,我才知道了《红楼梦》,知道了宝玉和林黛玉;我才知道了《水浒传》,知道了豹子头林冲,知道了武松打虎。
  
   三
   恢复高考后,国内的读书热潮,那是无法形容的,年轻人外出,手里总要拿一本书,走路时看书撞到电线杆子不是谁杜撰出来的笑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事情,并且很普遍。图书馆里争抢座位、新华书店买书的人挤得水泄不通,这些现象司空见惯。几乎所有的文学杂志都被翻成了油渣子,几乎所有的文学名著都被重印了一次。
   那时候的写作挺有意义,因为有人读书。
   写作者高兴啊,他为什么不高兴呢,他的文章有人热捧,他的小说诗歌有人热爱,写作者当然是高兴的。潘晓的一封信《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获得了最大的读者群,总有亿万人反复读过这封信。
  
   四
   我爱惜字纸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爱读书,一个是爱写作。那时候,我几乎读尽了学校图书馆里的所有书籍,甚至还把学校图书馆淘汰的杂志论斤论两买了背回家来读。
   读书读得多起来后,就想到了要写作。刚读了一些唐宋名家诗词,就想着要写诗词,还误以为写诗词最容易学,短小嘛。
   后来就有了一个庞大的计划,要写一本关于钟相杨幺起义的小说,我曾经在炎天暑月,背着行囊去西洞庭湖考察钟相杨幺起义的陈迹,还通读了四十本《宋史》,做了数万字的笔记。
   那时候,我曾经狂妄地说,要打着钟相杨幺起义小说的旗帜驶出文学公海。真正接触这事后,我才知道自己的短板,才知道做这事的难处,一句话,我毫无功底。
   为了锻炼自己,我开始勤奋地和自己的小弟通信,断断续续写了二十多年书信,合在一起有五百多封,五六十万字。我曾经骄傲地对侄儿子说,我和你小叔子的通信完全可以媲美于《傅雷家书》。
  
   五
   当了教师之后,特别是当了一个中学校长之后,工作忙起来,过去的狂妄也逐渐消退下去,但是,我仍然抓住点滴时间读书,也曾经在假日里写些东西,零零星星的。
   等我五十岁退线回家时,我发现这个世界完全颠覆了,天不是原来的天,地不是原来的地,人不是原来的人了。
   一句话,快餐文化时代来到了!
   快捷和便捷是快餐文化的突出特征。
   机械化播种收割代替了过去的刀耕火种和精耕细作,高铁速度代替了过去的多拉慢走,就是农村的红白喜事也由过去几十人围拢来操刀生火改为了“一条龙”服务。
   读书已经不再是改变人们生存状态的唯一手段了,“吃皇粮、拿工资”的神圣地位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已经彻底坍塌了。
   我们老家上下荷塘人,二十几年前大批大批地走向广东东莞做化工生意,他们的实践完全颠覆了写作的意义,解构了读书的意义,他们用实践再一次诠释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他们赚钱的多少和读书的多少形成反比,读书越少,赚钱越多。这样一来,读书就落到了狗屎不如的地步,既不屑于去学校读书,也不屑于在家里读文学书。
  
   六
   我还是我,我仍然爱码字。
   退线在家做点什么呢?无事可做。我已经度过了为生计发愁的日子,无需要去再寻点事做换取一点工资过日子。况且,我这般的人若是再就业,那只能是去给人看大门。
   自己寻点事做吧,不做事的日子太难过了。
   回到书斋,我不再读书了,主要精力放在写作上。写了几部地方志,写了几百篇文章,写了一部无法发表的长达二百六十万字的叙事诗,写了七部长篇小说,八部中篇小说,还有若干短篇小说。
   我把自己忙得像个国家领导人一样,每天早上一起床就打开电脑上班,若是写小说,一万字完了,就关电脑休息,写作状态和发疯没什么两样,一点也不正常。
  
   七
   智能手机的问世让快餐文化时代走向纵深。
   打游戏的人可以不去网吧了,持现金交易的人可以用支付宝和微信了,大段大段写信的人就在微信上聊天了,段子代替了过去的诗歌,搞笑视屏代替了影视剧和戏剧,图文并茂的小文章代替了小说和散文,天南地北的人打开微信视屏聊天,想聊多久就聊多久,因为不需要付费了。
   快捷,便捷,赚钱的脚步走得匆匆忙忙,花钱的脚步也走得匆匆忙忙,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不花白不花。
   谁还去读书呢?写作还有什么意义呢?
   最近十五年,我住到了县城,徜徉在县城的大街小巷,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我从没看见过谁手里拿一本书在读着的;无论去朋友家还是去亲戚家聚会,也没看见过谁坐在书房里读书的。县城里的闲人只做三件事,打牌,读码书和看手机。无数的麻将房分布在各个角湾里,闲人们上麻将机比上班族上班准时得多,积极得多,下午十二点半必到,去晚了就没有座位,战到五点准时下班。自从六合彩席卷本土之后,十几年来经久不衰,你如果看到谁在读书,那么他一定是在读码书,这书上有买码指南,看了之后猜特码,翻四十倍的利益在引诱着码民。手机上的搞笑视屏逗得看手机者一人抿嘴直笑,那些针砭时弊的段子也让他紧锁眉头。
   县城如此,大都会又如何呢?
   成都是个典型的大都会,那里有很多的城市公园,而且硕大无比。我在成都住过一个时期,天天去逛公园,公园里有大型茶楼,一般都可以坐几百人。茶楼里天天座无虚席,来到这里的人不是玩牌就是下棋,从没看见过谁在读书的。
   还有谁在读书呢?只有学生。
   严格地讲,学生也不是在读书,而是在接受填鸭式教育,孩子们在小学毕业、中学毕业和大学毕业之后,无一例外地把书烧了扔了,和它说拜拜了,于是,他们也加入了成人队伍,把进麻将房、读码书和看手机当做了自己人生大事。
   没人读书了,写作还有意义吗?
   我现在这样乱忙,却不好意思说。逢人总会问我,你做点什么事啊,孙子又不在你身边?我不好意思回答我在做什么,只说“坐吃等死”四字,人听后往往一笑,他们想,是啊,你也就只剩这三件事了。
   现在,谁要是还说自己爱读书,别人一定会认为他是个疯子;谁要是说他自己爱好写作,是个作家,别人一定会说他是个顶级精神病患者。
  
   八
   以前,我是经常逛书店的,县城的、市里的和省城的书店,我就像家里一样熟悉。自从开始写作后,就很少去书店了,更不去市里书店和省城里书店了。
   今年去县城几家书店逛了几次,发现变化很大,一是买书的人大多是少儿,他们是父母亲陪着来买读书资料的,我就没看见有一个成年人在文学书籍前驻足。二是所有的文学书籍都被朔料薄膜包裹着,无法看到里面的内容。作为商家,把书包裹起来自有他的理由,主要是防止读者弄脏他的书。这样一来,商家的商品品位是有了,但是,读者与他不对等,读者看不到商品内容,他无法判断这本书我该不该买,既然封死了,只好不买。还一个变化是书的形式,它的版本比过去书要大,书页不是白纸黑字,往往是彩页彩字或者是白纸彩字,还配有图画,这样的书会不会影响读者的视力?
   我曾经去我们县一中参观过他们的图书馆,那座图书馆形同摆设,图书都整整齐齐躺在书架上,学生阅览室里堆着一些杂志和报纸,没一本文学著作,再说,一节课的课外阅读时间,能阅读多少文字?
  
   九
   前不久在县里参加过一期文学创作培训班活动,讲课的都是市里一些“文学大师”,他们的课讲得很好,至少比我以前从书本上看到的那些文学理论要好得多,举例的时候,他们吹别人也吹自己,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大师们的杰作一靠写二靠吹。
   我有个朋友,笔名叫路云,他在诗坛很有点名气,文字功夫不错,我家里有他的诗集,我在微信上也经常读到他的诗作和评论文章,一看就知道,他的名声也是一靠写二靠吹。
   我问过县里面几个有见识的文友,他们说,路云的诗写得好,但是我读不懂。或者说,我从不读新诗的。
   李白、白居易、王维、陶渊明他们的诗,是想办法让人们读懂,现在那些写新诗的人就是想办法让人们读不懂,他们说,你读不懂他们的诗就不是他们的写作水平有问题,而是你的欣赏水平没跟上去。
   现在的诗人所写的诗,除开他们圈子里人读一下,谁还去读?诗人名气除开圈子里人吹一下,谁还认得他,知道他的名字?现在还有家喻户晓的北岛、海子和舒婷吗?
   因为没人读诗了!
   诗界如此,散文界和小说界又如何呢?大抵如此。
   我们市里有一本纯文学刊物,叫做《岳阳文学》。有一年我从刘老师那里得到了四本,拿回家后束之高阁,一年后才把这四本书读完了。以我的眼光看,这本市级文学刊物的品味一点也不比《十月》、《作家》、《收获》这些大型刊物差,甚至还略胜一筹。那些大型刊物在十五年前是我的必读物,我起码连续读了十五年,每一本顶多也就是一二篇小说一二篇散文值得一读,而《岳阳文学》上的作品,几乎篇篇都值得一读。
   可见,写作的水平不是衰退了,而是前进了。可见,级别小的刊物品味也可以很高雅。
   这么有品味的刊物为什么征订量大大小于当年的《洞庭湖》杂志呢?这么有品味的刊物,为什么还要编者四处散发呢?我参加那个文学培训班又拿到了几本新出的《岳阳文学》。
   盖因为无人读书,无人读书,写得再好也是枉然。
  
   十
   我没有投过稿,也不懂得中国用稿的规律。
   旅居美国的时候,在新泽西州的《新象》周报上投过三篇散文,二万七千多字,分九期连发,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心里着实有点高兴。
   写作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让自己欣赏,也让别人一起分享么?
   人们常说,老婆是别人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没几个写作者怀疑自己文章不好的。我也是如此,我总认为,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诗歌,我的水平应该在中等偏上程度,距离顶级水平还有点差距。
   我在几家文学网站上用各种不同的笔名发过自己的作品,有两部小说的点击率各达到十一万多次,散文的最高点击率是二千多次。
   点击率不等于阅读量,一次阅读不等于全本阅读,换句话说,我的东西没几个人看啊,我的写作还有意义么?
   学生时代就想写的钟相杨幺小说,搁置了几十年一直没想,偶尔想想还会脸红。去年元月间突发异想,何不再试试呢!于是就翻出了原来的笔记,又找来最新的研究成果,编了两个月提纲,写了两个月,居然写出来了,自认为写得不错,放在网站上半年,点击率还不上一万次,我很伤心。
   我在文学网站上点开过很多专栏作家、社长编辑们的文章看过,他们的作品大多是精品绝品,或者是四星文章,这些文章确实写得比我的好,可是又好到了哪里?最高的点击率也就是区区几千。而且我猜想,他们的名誉很大成分来自他们的职位,就是点击率主要也在圈子之内,文学圈子外面的人,还有几人来看文章?
   就是点击率高又能说明什么呢?我在诗词吾爱网开了个专栏,发了一些诗词,每首的点击率就是几十次,而那些大师们的点击率一般是几千次,我忝列其中真是羞愧,于是就想,这应该是我的诗词写得不好。近来,我在我的专栏里开了个“吴敏树诗”子栏,发现他的命运也和我的差不多,从没超过一百次的。是吴敏树的诗写得不好么?可见,沙里埋金也是阅读常态。
  
   十一
   有人说,中国的现代文学全是垃圾,我并不这么认为。
   如果说中国现代文学有很多垃圾,我还是认可的。
   小时候受到的写作熏陶就是“三突出”写作方法,那时候迷恋小说《林海雪原》竟然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读了一遍又一遍,还把三十八章小说标题全背下来。等到八十年代初全民读书热潮兴起来后,我买到了一本新版的《林海雪原》,再去读它,我发现一个字也读不下去了,其余的红色经典小说我还读得下去么?应该是一个道理,我就没去试读了。
   去年读了余华的两部小说,一部是《活着》,一部是《许三观卖血记》。这两部小说躺在我的书架上已经有十来年了,一直没读。去年一读,发现写得极好。余华的小说并没写轰轰烈烈的大事,他就是写的人生悲惨命运。人活着原本是一件难事,许多人活在世上原本就是来造孽的,余华就是通过小说再现了这么一种人生悲剧。
   当然,很多人的生活是幸福的,幸福的生活值得一写么,套用一句话,幸福的生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生活各有各的不幸。一个写作者要有悲悯意识,要有自我救赎意识,否则,他的写作毫无意义,哪怕是他写出一朵花来。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陈忠实的《白鹿原》都是写苦难的人生,它们的生命力就很顽强。
   尽管如此,尽管中国现代文学里也有金子,又有几个人读过这些作品,又有几个写作者仿效过他们?
  
   十二
   要说的话差不多说完了,现在的写作还有什么意义?我可以告诉你,几乎没多大意义了。
   这一切都托现代化的福,现在是金钱至上,快餐文化至上,智能手机至上,你想再把写作拉到神圣地位上去,几乎是痴人说梦。
   因为没有人读书了,没有人读书不是因为没时间读书,而是人们不屑读书,把读书看作很耻辱的事情。
   小孩子在学校里读书是情非得已,因为他们长大了要赚钱养命,大人们在社会上除开赚钱就是吃喝玩乐,你想再要他们回到书斋里读书比打死他还难受。
   不知道这个快餐文化时代还会持续多久,不知道这个智能手机时代还会持续多久,全民读书热还会兴起来么,写作还会重登神圣殿堂么,我期待着曙光出现,我也怀疑自己得了脑膜炎。
   但是,写作还是要坚持下去,一是人类文明需要传承,二是写作爱好者还要活下去,如果不让他们写下去,他们就会难过死的。
   我自己就是这样!
  

共 566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围绕读书写字谈文学,谈文学的以前,谈文学的现在。是啊,以前的作家头顶着多么大光环!在那个崇尚文学的年代,有很多热心读书创作的庞大人群,一部好的作品能被万人追捧,可以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几何时,物质生活富足到今天了,文学却似乎走向了没落,正如文章里讲的,到处有喝茶的人、打麻将的人、玩手机的人等等,哪里还能看到几个捧书读字的人?即使是学校的孩子们,读书也只是为了读书充满功利性,为了考一个好的学校奔一个好前程,还有几个人是为了纯粹的学习来填充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这是不是一个国家的不幸,是不是一个民族的不幸,亦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不幸,曾经“家书抵万金”的时代或许再也回不去了。作者呈现的文字是严肃而感伤的,我们每一个人该如何重新审视读书的意义与价值,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这篇文章切中时弊,有内涵有深度,具有深刻的启迪与警示意义,耐人寻味,引人深思!一篇力作,力荐赏阅!【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18-01-11 11:25:23
  以前,一个优秀的作家,一部优秀的作品,对人与社会都会产生积极的意义与价值,那是一个似乎太遥远的时代。而如今的人们心浮气躁,总被一些快餐式的文化误导,导致文学的冷落和没落,特别的悲哀。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叶华君        2018-01-11 11:30:07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正确地对待文学。我们相信,文学的低迷只是暂时的,人类的文明需要传承。但愿我们每一个爱好写作的人,为这个伟大的事业奋进吧。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3 楼        文友:叶华君        2018-01-11 11:32:25
  老师的这篇文引发了小编很多感触,可能因为学识有限,编按不能完全呈现。总之,这是一篇话题很好的作品,但愿希望更多的读者看到,给大家带来启迪和思考,感谢老师赐稿!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4 楼        文友:何叶        2018-01-12 09:49:47
  一篇很有意义关于写作的文!读后有深深地感触。感谢老师投稿晓荷,期待更多佳作。祝好!
何叶
5 楼        文友:辽河心源        2018-01-13 03:24:46
  孤雁老师的文字字在理,读后让人回味,受益匪浅:
   现在,谁要是还说自己爱读书,别人一定会认为他是个疯子;谁要是说他自己爱好写作,是个作家,别人一定会说他是个顶级精神病患者。
   但是,写作还是要坚持下去,一是人类文明需要传承,二是写作爱好者还要活下去,如果不让他们写下去,他们就会难过死的。我自己就是这样!
把我的青春栽植成树,将我的人生编辑成书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