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有奖金’征文】神秘的辰溪溶洞(随笔)
辰溪燕子洞上的海浪冲击印迹和沅水中遗存的大量珊瑚化石足以证明,远古时辰溪曾是热带海洋地区,为早期人类的诞生提供了优越的先决条件。随地壳隆升变化,辰溪形成了独特的喀斯特地貎和岩溶地形,1978年全国岩溶地形研讨会议就因此在辰溪召开。经亿万年浸蚀,遍布辰溪的石灰岩质形成的喀斯特溶洞千奇百怪,这些山洞面积大,通风好,水源好,且冬暖夏凉,为远古人类的生存栖息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且洞内洞外都有水源条件供鱼类生存,是适合渔、猎的好地方,从而在辰溪流传了数不清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古人类史前文化遗址,古籍《山海经》就记录辰溪“有始州之国,有丹山”,说明这里原始社会末期人类最早在辰溪建立了的邦国。独有的洞穴地理特质形成了辰溪如同北京山顶洞一样,成为早期人类活动的重要中心,且辰溪因产朱砂而形成了神秘的辰州巫傩文化——中华最早的文明体系。
大酉洞,处于辰水与沅水交汇处,因得水陆交通之便,这里被称“云贵锁钥”之地。大酉洞天然“崖滴丹砂”,大酉山因此又称丹山,丹穴之山。丹砂又名朱砂、辰砂、神砂,因大酉山所产朱砂品质优良,经过研制后可以内服外用,是古代道家炼丹的必用之物和治病的重要药物,又是画“辰州符”和古陶器的唯一颜料,辰溪松溪口遗址遗存的大量7400年前陶器上的精美图案,就是用朱砂绘制的,其中精美的八角星盘所代表的文化符号与《易经》原理相吻合,堪称世界之最。辰州符是辰州巫傩文化的标识,专家认为,至少诞生于一万年前。辰州符是最早的文字符号,可以称中华文明之始。
清代前(清军入关后辰溪先民把大酉洞封闭了)历代帝王朱笔御批所用的朱砂必用大酉洞产的辰砂,曾长期在湖南任过职的湖南省前省长程潜,民国初曾驻军靖州、辰溪,他于1968年去世时,就曾提出要在他的棺木中放置辰溪产的“辰砂”,当时的县领导不知其意,组织民工在长田湾一带砍伐了很多土堂、庙宇的“神杉”,送至长沙,经过省领导解释后才知道程潜要的是“辰砂”,由此可见辰砂在达官显贵心中是多么珍贵神圣。
大酉山有九座山峰,每座山峰下都有一个大型溶洞,且洞洞相通,是古人修道成仙的地方。大酉山边有会仙桥、送仙桥、迎仙桥遗迹,至今有一个自然村名称“会仙桥”。大酉山边有一座道观称“大酉观”,是道教文化中的祖庭,台湾道教协会在改革开放后曾专门到此祭拜。大酉山有尧舜时期名士善卷墓,周穆王陵和丹山摩崖石刻群等重要文化遗存。大酉洞内水流潺潺,别有洞天,在宋代被称为天下三十六洞天福地的第二十六华妙洞天。
在大酉洞附近的潭湾一带有古贝丘文化遗迹,发现过旧石器遗址和古墓葬。
燕子洞、罗十万洞、二龙洞,位于火马冲镇。燕子洞有明显的海浪冲击印迹,有先秦古人生活遗迹,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怀化市内最早成功开发的旅游区,风景优美,曾经游人如织,容纳40余人就业,年纳税额达30余万元,是县内的优秀企业;
罗十万洞为吴三桂部与清军作战的地方,有很多神奇的传说,曾吸引无数探险者涉足。上世纪80年代,曾有五一煤矿职工数人深入该洞探险,在洞内经历多天几百里跋涉,竟从地下穿越沅水,从溆浦走出洞外;
二龙洞,位于潭龙坡,地名久远且以龙为名,属于古龙族生活遗迹,洞内怪石嶙峋,有飞瀑流泉,美不胜收,值得游览。
在火马冲大桥村,有考古发掘的松溪口贝丘遗址,发现了8000年前用于祭祀、面积分别达100余平米巨型的蚌塑龙、虎图腾,龙、虎祭祀图腾是天神的代表,同时也是男性的象征,说明了当时的辰溪在8000年前已进入了父系社会,早于中原部落进入父系社会3000多年。
五门洞,位于小龙门乡五门洞自然村,洞内宽广,钟乳石林立,有前人活动遗迹。
仙人湾乡的扯荒洞。在长田湾与仙人湾一带有数不清的溶洞,最有名的是仙人湾乡的扯荒洞,洞内宽阔,遍布美丽的钟乳石,水流量大,现用于发电,极有旅游开发价值,在扯荒洞不远处考古发掘史前潭坎大地贝丘遗址。
香炉山洞与纯阳洞虽属辰阳镇,但这一带离修溪很近,经考古发掘,修溪一带发现征溪口贝丘遗址和杮溪溪口贝丘遗址。
二仙洞与天星洞,都位于辰阳镇熊首山附近。二仙洞传说这里曾有二位先人在洞内修道成仙;天星洞位于长冲村,发现隋、唐时代先人修道遗迹。
玉华洞与玄云洞。玉华洞位于船溪驿乡,这是一个与佛道文化渊源很深的洞,洞内有多处摩崖石刻,此处在唐代就是名胜了;
玄云洞是连通孝坪与田湾公路交通的山洞,这里有盘古传说的遗迹,位于孝坪镇溪口村对面的六儿洞,传说是盘瓠(盘古与盘瓠应为同一人)与辛女生育六儿六女的地方,这里有古代祭祀盘古的遗迹:猫山、丁牛、兵马冲,还有史前重要人类活动遗迹:箱子岩(悬棺)与棋盘岩。孝坪镇的江东村一带残存有大量的史前冶铁留下的铁渣,留下了千古不解之谜。
岩屋垅山洞位于安坪镇蛮田垅岩屋垅自然村,岩屋垅有多处山洞,传说为远古人类生活遗迹,这里的山洞是辰溪唯一的非石灰岩质溶洞。在这附近有分别喇坪村和李瓦溪村的岩娘娘祭祀,又分别有梅州和大禾田两个村庄两座山叫岩人界,祭祀两位不同的岩爷爷。传说两位岩爷爷曾为争夺岩娘娘发生战争,大禾田岩人界的岩爷爷被打断一只手,梅州的岩爷爷被削掉一边耳朵。现在岩爷爷被当地人作猎神祭祀,岩娘娘被当作平安神祭祀。大禾田村边龙门溪河段有一山洞,属于非石灰岩质溶洞(70年代因修三角岩电站,水位提高近20米被淹于水下),以前每遇洪水期,这山洞形成巨大漩涡,将溪流中漂浮的木材吸入漩涡中,这些木材从远在60里外的潭湾镇报木洞村冒出,报木洞因此而得名。报木洞属石灰质岩溶洞,辰溪非石灰质溶洞与石灰质溶洞竟然也是相通的,这更是一个奇迹。
传说古人类曾经历过滔天洪水。但从有文字记录近3000年来发现的史料和客观的水文资料看,大自然是不可能形成滔天洪水的,只有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洞穴中,无法择地躲避洪水,有可能形成洞内的毁灭性灾害,这才符合盘古、夸父逐日神话,伏羲、女娲传说发源于辰溪的根本原因。
综观辰溪的洞穴,都与远古传说和史前遗迹相关,这是很值得探索的地方。在辰溪有大型溶洞的附近基本上能找到史前古人类生活遗址,虽然没有人在溶洞内具体考证,但事实上可以肯定,辰溪古溶洞是远古人类生活的必备条件,必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辰溪因特殊岩溶地质特征形成数不清的溶洞,且传说辰溪的地下溶洞能洞洞本通,因人文地理变迁,很多为历史与现实风尘所没,加上自西周以来,辰溪因产朱砂、陶瓷、苞茅(古代)、盐、铜、铁等重要物资,成为各诸候国争夺焦点,秦统一中国后,将贵族迁入都城,西汉建立后又迁各地贵族于关内。贵族的迁徙导致文化层的转移。至东汉初年,就出现过马援三征武陵之战,《怀化市志》记载,东汉时期对武陵地区进行了长达百余年的战争;明代时,进行过湖广填四川的人口大迁移;清代时,仍然进行过驱苗,将苗族赶往云南、贵州。大量的人口迁移和历代的战争,使原住民大量减少,原始文化的留存变少。尽管《山海经》、《尚书》、《史记》很多地方的记载与辰溪相符,但要祥细列出历史依据,难以一一尽述,是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