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有奖金”征文】一屁值千金(杂文)
一
人们对写的不好的文章常常嗤之以鼻,其曰:“简直是狗屁文章!”然,笔者今日就是要做“屁文章”,况且要连续做三篇系列“屁文章”。
一屁值千金,岂非笑掉人的大牙?然而,这恰恰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此话从何而来?笔者从大学宣传处长岗位退休下来在公立医院工作,请教了外科大夫。他说,大凡一些“开膛破肚”动大手术者,术后护士与医生都会关心患者有没有放屁。只要病人放了一个屁,医生就会额手称庆,如释重负,遂有“一屁值千金”之说。
为了弄懂“一屁值千金”之原理,笔者请教了外科主任。他举例,动大手术后的患者,因为放屁是手术成功的临床指证,不放屁意味着手术失败,这个时候就是“一屁值千金”了,其理关键在于一个“通”字。通者,贯通也,即由此端到彼端,中无阻隔。动过大手术,尽管开的是其一具体部位,或胸腔,或腹腔,但身体是一个整体,上下左右前后难免受到影响,乃至产生阻隔或粘连。一个屁一放,就表明上下通气进出无阻,就可饮水进食吸收营养,促使肌体恢复功能逐步康复。所以,开刀病人无不巴望自己早日放屁。
其实,贯通的重要何止于手术病人?搞政治的,须弄懂弄通马列主义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搞经济的,须弄懂弄通市场经济之规律;搞专业的,须弄懂弄通本行业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如是等等。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尽人意的事情,衣食住行等都不会永远一帆风顺,各种矛盾、困难、挫折几乎随时发生。思想开朗的人总能平心静气,正确处理,保持乐观;想不开的人就会束手无策,愁眉苦脸,如一些考不上大学的高中生、亏了血本的炒股者、娶不到老婆的单身者、得不到父辈留下遗产或房地产的子女们等,他们钻入牛角尖,人死胡同,轻生绝命,岂不悲哉?
二
有人说“响屁不臭、臭屁不响”。
这是一对矛盾,人人厌恶他人放屁,但人人免不了放屁。设若众人欢聚一堂,或兴高采烈,谈兴正浓,或静听开会,聚精会神,忽来一个不响的臭屁或不臭的响屁,岂不大煞风景?虽文雅之士不免掩鼻皱眉,粗鲁之辈便会斥责查问。人们常用屁来骂人,指责文字或言语的荒谬,如放屁、屁话、屁事、屁文章之类,也足以证明人们对屁的厌恶情绪。然而,每当肚膨气饱郁积难受之时,放一个屁,便能顿感轻松;对于动大手术病人来说,更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故外科大夫有“一屁值千金”之说。
由是感慨生矣,即使对于轻贱如遭人厌遭人骂的屁,也不能搞“一刀切”,一概加以排斥。然而国人处世办事偏有喜欢“一刀切”者,你道怪不?譬如文凭,现在找工作、提干、调工资、评职称都很讲究文凭,没有文凭便休想,于是出现了“文凭热”,更有甚者是“混文凭”和制造文凭。
笔者认识在某区机关工作的朋友,当时只有初中毕业生,在文凭还不重视的年代,他通过关系进了政府机关当了公务员。前几年进机关的门槛变高了,已在职的一批低学历者怎么办?好办!国内各城市为了解决在公务员队伍中存在这一批低学历者的“文凭”问题,各地开办的“政工干部培训班”如火如荼,毕业后属大专学历。这种培训班长则一两年,短暂几个月就能“速成”,毕业后摇身一变,原本初中或高中毕业生已然得到了国家承认并认可的“大专”或“本科”学历。
殊不知文凭只是一种学历证明,并不能表明其真有才学。有的人靠一纸文凭,什么也不懂,什么也干不好,混了一辈子;而有的人虽无文凭,却通过边干边学,干出了一番事业,做出了一份伟业。又比如年龄,在政府机关、在大学、或在企业等单位工作,有时年龄是个宝,不到一定的年龄,便很难跻身高官、教授、高工的行列;而有时候年龄是包袱,不管身体、精力、学识、经验怎么样,反正时间一到就得下岗或退休。再如内行领导内行,有的专业人才除本身业务精通外,根本不具备做领导工作,毫无组织才能、行政才干,硬是“赶鸭子上架”,当起了领导,反而把单位搞成一团糟。
其实,并非人们都不懂得“一刀切”的荒谬和危害,就多数而言,似乎是贪图个省心省力。然而,这种简单化的做法,虽然易行,恰恰于我们的工作和事有百害而无一利。
三
屁,人之气也,五谷杂粮之气也。虽说“屁”对手术病人确有“价值千金”的时刻,但这毕竟只是一个例外,一种特殊,仅此而已。一般来说,它只是从肛门排出的一种臭气,因而一文不值,且不登大雅之堂,放屁者洋洋得意,闻屁者垂头丧气。一位高人在诗词中用过一句“不须放屁”也曾遭人非议。屁,大多数人都以为,不值一提!
由是观之,以偏概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实是一种不能容忍的荒谬。由此而彼,对于时下流行的“一俊遮百丑”之类,我实在不敢苟同。一俊就是一俊,百丑就是百丑,遮掩不得,抵销不得;遮掩了,抵销了,不仅百丑将永远丑下去,恐怕连这一俊也难保,终将危害无穷。比如几年前各地大搞5A景区评选,评选前做了大量工作,面貌焕然一新,服务质量的确较以前大有提高,待取得荣誉后保持了一段时间后又我行我素,问题频出。这种“一俊遮百丑”只能遮住了一时,而遮不了永远,可最终还是被摘下了5A的牌子。
又如有些企业创品牌时的确不易,产品从无名到有名、知名、著名。可是,一旦品牌打响后不珍惜,视消费者而不顾,为了追逐利益,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最终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与买帐,企业由盛变衰,一落千丈,甚至破产关门。有些品牌创建需要几十年的努力,而毁掉一个品牌也许就是一夜之间的事!
再比如,前几年一些曾在城市中的化工企业迁至较偏远的城镇、农村。当地的主管部门与领导,见这些化工企业能为当地带来滚滚的财政收入而一路放行。从而使农村的环境污染却越来越严重起来。许多河道发黑,河岸杂草丛生,垃圾成堆;不少农田土壤层有害元素含量超标、板结硬化。许多乡村特别是乡镇企业发达地区和开发项目比较多的地区,很难找到一块净土、一方净水。为了治污,当地在有限的财政中拨出巨款,再来治污。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自欺欺人做法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