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恋】不忘初心,努力前行(随笔)
生命在激流与漩涡中挣扎、沉浮;青春在苦难与贫穷的环境里磨砺、淬火。人生的长河沉淀许多沧桑和厚重的历史印迹。我叫孙银川,今年56岁,仙桃市胡场七号村人,200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1995年在七号村小学任教,1995年---2006年担任胡场镇镇委新闻干事,2007--2008年被仙桃劳动局就业局和医保局聘为材料员,2011年南下广州,与经济学博导、广东省委党校教授袁友军,著名影视导演特别特创立广州山泽音乐文化工作室,担任企业文化策划师,《锁界》杂志主编。
我出生在仙桃市胡场镇七号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童年在饥饿中度过,先后就读本村小学和八号中学(原幸福中学)、黄场高中。从识字开始就喜欢读书,但由于穷乡僻壤和文化大革命运动无书可读,以至偷偷地从别人手中借来几本发黄的古典连环画,中学图书室最好的书是《水浒传》和刘白羽、杨朔的散文。高中毕业后,接过父亲的犁耙,耕耘着贫瘠的生活。在农村,我仍然没有放弃读书的信念,省吃俭用买一大摞古今中外名著,从中吸取营养。这为我以后从事文字工作奠定了基础。多年来,读书对我的影响是有限的。是生活本身和大自然中的种种形象给我以无穷无尽的启示,这是命运的一种特殊的恩赐。
意大利思想家维柯说:“凭灵魂我们有生命,凭精神我们有感觉”。高中毕业后,我实现从一个回乡知识青年到民办教师再到一个镇委新闻干事“三级跳”。说实在话,原以为自己高中毕业后,注定逃脱不了要像我的父辈们一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谁能想到文字竟然改变我和我一家的命运。以前的角色是老师,要教学生怎么学、怎么做;后来到政府,角色是机关干部,一切从零开始,学写新闻写材料、学政策、学处事,什么都要学。特别是当教师要用感性思维解读课文,语言可以华丽一点,而写材料或写新闻,要用理性思维清楚阐述观点,要用新闻的视角报道鲜活事物,风格必须严谨严实,素材必须真实可靠。这种思维的转变、环境的改变,实际上对人生进一步地提升,对意志进一步淬炼,对境界进一步升华,我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很多、收益颇多、享受很多。
一九八七年,我当上了一名乡村民办教师,尽管教书、种田十分繁重,但是早日潜伏于内心的创作灵感.时时撞击着我的心扉。于是,每天晚上我坚持在灯下,不是读书,就是写作。不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小说,都是写的那些普通人的艰辛生活,包括他们对命运和痛苦的忍耐与顺从,以及自然变幻莫测的景象……一九九二年,我在《仙桃市报》发表处女诗作《十月的大地》,后来,陆续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湖北人民广播电台》《中央检察报》《星星诗刊》《诗神》《青春诗歌》《绿风》《女友》《中国文学》《青年月报》《中山日报》、发表了诗歌和散文达300余首(篇)。我的文学作品始终保持着质朴无华的风格,今生今世我永远不会背叛生养我的土地。
一九九五年秋,当了九年民办教师的我,被调到胡场镇政府从事宣传报道工作。在人事复杂的机关里,我没有过多的研究行政关系学,一味地钻进材料堆里,深入田间地头,凭着职业的敏感性,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优势,在十一年时间,先后在《中国劳动报》《湖北日报》《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劳动》《武汉晚报》《党员生活》《荆州日报》《仙桃电视台》《仙桃日报》等媒体发表新闻作品达500余篇,连续10年被《仙桃日报》、市广播电(视)台,评为“优秀通讯员”,连续三届获得市宣传部颁布的“仙桃新闻奖”,其中多篇文学、新闻作品,被评为优秀作品。虽然我在胡场政府做了11年的宣传干事所做的事情,离开政府前,连一个简单的工作关系(合同工)都没有解决。但我不感到悲观,最使我感到欣慰的事,我的人生价值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不会忘记党和人民对我的培养与关怀,让我有着十足的依赖和信任,也让我有着充分的勇气和自信。
由于体制条件限制,2006年,我离开胡场政府外出自谋生计,2007--2008年,受聘于仙桃就业局和仙桃医保局担任办公室材料员,撰写的数十篇专业性文章见诸杂志报端。2010年3月29日,我只身来到广州进入一个文化出版公司做文字编辑。2011年,我与仙桃籍的广东省委党校教授袁友军和影视导演特别特一起创办广州山泽音乐文化工作室,先后创办了行业杂志《锁界》杂志,《金点原子》《樱花人》《普鑫之家》《钜士安防》企业报,以及《宝丰文化》《联丰人》社区报纸。通过《锁界》杂志和《金点原子》《樱花人》《普鑫之家》《钜士安防》企业报纸传递企业信息,探索市场走向,塑造企业形象,传播品牌力量;通过《宝丰文化》《联丰人》社区报传达政策信息,让居民获得更多知情权,我对这样的事情感到很新奇很有获得感。
“人一辈子精力有限,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我想,做一个职业撰稿人,做文字,既辛苦、又艰苦、还费神,但是却能够集中精力把文字这件事情做好,那么,在激扬文字中燃烧激情和理想,在点横撇捺中提升能力和格局,人生的意义不就在于此吗?换一种想法、换一种心境才发现,苦苦追寻的东西,其实自己已经正在拥有。
这几年,我虽然远离家乡,也不能回去参加家乡党组织生活,但是,我没有忘记自己在党旗下举拳宣读的誓言,2011年初,我在胡场镇委组织办开了《一份流动党员证明》,以一名党员身份按时参加属地企业的党支部生活会,其间,还被中山市小榄镇丰华学校、宝丰社区、绩东一社区、北区社区等单位邀请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专题讲座。近期,学习了十九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感受颇多,下面,我结合工作实际和学习心得,给家乡党组织汇报三点体会,也是下段打算。
一是要扣好人生的扣子。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那么,作为一名党员,一位企业文化传播者,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我觉得,不管身处何地,做什么职业,我都不会忘记自己是一名党员,党员与一般人相比更要讲规矩,讲原则,讲人格。特别是在当今人心浮躁的社会,一定要心如止水,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就是要慎言、慎行、慎独、慎微、慎初、慎终,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脚、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心,做到勤勤恳恳、正气凛然、纯洁高尚。
二是要穿上合适的鞋子。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就我们自身而言,鞋子其实就是我们选择的路子。有人曾为我鸣不平,说我把自己黄金年华奉献了家乡的教育宣传事业,如今落得一无所有,我只是付之一笑。其实,我不这样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奉献是一种本色,选择是一种方向,磨砺是一种过程,奋斗是一种追求。心里想,当初我辞去政府的文字工作,一是服从组织的决定,理性退出机关“编外干部”;二是也不想自己过得太安逸才来南方闯荡发展。更何况现在我通过自己奋斗,不但找到一片生存的土壤,而且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示。尤其这五年,在一家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家生活好比“芝麻开花节节高”。正如一位诗人说的“这世界绝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忠于初心才是最重要的,持之以恒才是成功的法宝。
三是要甩开奋进的膀子。梦想是干出来的,作为一名党员更要做致富的标杆,创造优质生活的样板。第一要“富脑袋”,按照“两学一做”的要求,不断修炼自己,补充营养,以身示范,做好“家长”,主要是教育好子女,希望自己孩子做对社会有用的人。目前,大儿子是一名仙桃市委政研室干部,大儿媳是一名中学教师,小儿子和小儿媳从商创业。第二要“富家庭”,创建懂法、守则、卫生、敬老、互助的“文明家庭”,目前,家庭收入基本稳定,一家九口,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在以后的创业路上,我将抓住机遇努力前行,开创企业文化新领域,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争当一名有建树的企业文化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