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多娇】军营的饭(散文)
民以食为天,军人也不例外,说军营生活,吃饭是绕不开的话题。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吃饭问题,不是小事,关乎部队战斗力和凝聚力,部队有句话“好伙食能顶半个指导员”,事实也的确如此。
一、激动人心“规矩饭”
部队吃饭的意义,不仅仅吃饱吃好那么简单,实际上也是军营独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兵连那会儿,我们正是“半大小子,吃死老子”的年纪,加上训练强度特别大,吃得再饱也饿得快,往往操课未完,肚子就咕咕叫唤。训练回来的路上,不自觉的朝饭堂的方向看,等到连队吃饭集合哨响起的时候,那种盼吃饭的欲望就更加的强烈了!走在去饭堂的路上,还要喊“一二三四”的口号,像是告诉兄弟单位,我们要吃饭了!到饭堂门口,以班为单位唱歌,哪个班唱的响、唱的整齐,值星排长才会放哪个班进去,逼得你不得不放声高歌,这样一“折腾”,本就饿得发慌的你,看到饭菜就像虎狼看到羔羊。可偏偏新兵连吃饭又特别讲规矩,凳子是没有的,一个班的人站着围成一圈,把饭全部盛好,班长扫一眼,见人都到齐,才下令“开吃”!吃的时候不敢狼吞虎咽、不敢在盘子里大手大脚的划拉,更不敢高声喧哗,“吃不言睡不语”不仅是古代谦谦君子自我修养的原则之一,更是班长对我们的现实要求。有的新兵没“吃相”、“话痨”,会被班长瞪眼,个别太明显的,还会在班务会上批评。盛饭也有讲究,一般第一碗不能装太满,大半碗最好,第二碗可以多装一点,如果头碗盛太多,有可能轮不到你盛第二碗了。吃完饭,不能抹了嘴就跑,洗了碗、抹了桌,班长会在外边等着,整好队,一起回去。
二、感慨万千“忆苦饭”
早在当兵之前,就听人说过,新兵连伙食较差,据说是为了“忆苦思甜”,是部队约定俗成的传统。这种情况,在那时还真的存在,只不过我们一个个累瘫了、饿慌了,不觉得罢了,照样吃的津津有味,生怕没吃饱。记得有一次,打饭的时候,看见米饭夹杂着金黄色,煞是诱人,以为是鸡蛋炒饭,高兴坏了,都说连队改善伙食了!等到米饭入口,才感觉很粗糙,难以下咽,问班长才知道,那是二米饭,也就是大米里掺了小米。除了二米饭,玉米发糕、玉米糊糊也很常见,还有窝窝头、钢丝面,这些东西,对于我们吃惯了米饭的南方兵来说,吃下去已属不易,还要吃饱,那就是一种挑战了!一开始,很多新兵不习惯,有的吃米饭、馒头时,偷偷藏一点,等到吃杂粮的时候拿出来“加餐”;有的吃完饭跑服务社买方便面、火腿肠做补充;还有个别“刺头兵”怀疑连队领导吃“独食”,假装打饭走错路,蹭到连首长桌前,当看到桌上饭菜与我们并无二致时,才灰溜溜回到自己桌上,埋头扒饭,再不言语。
后来,临近春节,师、团首长下来调研时,有新兵反映,伙食较差影响新兵训练积极性,还真引起了上层领导的重视,那以后伙食果然明显改善,杂粮慢慢少了,直到完全没有。然而,相较于后来老兵连的伙食,还是差距很大。
三、温暖心窝“病号饭”
当过兵的人,对病号饭应该都不陌生。对于生病的战士,炊事班都会开小灶,做点好吃的软食、流食,端到床前,立刻让你感到特别的温暖和贴心的关怀,这种关怀简单而纯真,让你一辈子不能忘怀。
有段时间,北风呼啸,天气特别冷,部队白天在野外进行战术训练,夜里搞“三防”练习,身体有点吃不消,加上自己不注意添减衣物,头天晚上睡觉时鼻塞、不通气;早操时,感觉两腿发软,头重脚轻,被班长叫到一边,他摸了摸我额头,说,“烧得这么厉害,赶紧回去!”
一个人躺在床上,头晕晕的,听得见战友们练兵场上生龙活虎的叫喊声,却连坐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不自觉的想起了远在家乡的亲人,妈妈如果知道我病了,肯定会陪着我、做好吃的,一碗香喷喷的鸡蛋肉丝面是少不了的,想着想着,眼圈不自觉的红了。
思绪神游中,“乐乐,指导员看你来了!”是连队卫生员小张的声音,挣扎着想坐起来,却被快步走过来的指导员一把摁住,“睡下,别起来。”指导员小声说。这时候,炊事班长大刘端着一个饭盒走过来,被指导员接下,端到我床前小桌上,打开盖,一股热气扑面而来,也让我的心里感觉到了暖意。热气散开,满满一碗面,上面铺着两个荷包蛋和一排精细的肉丝,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这就是家的味道啊!连里怎么知道我爱吃这个?
吃着面,眼泪控制不住滚落面汤里,喝一口,鲜美的滋味浸润到心里。指导员走后,吃了卫生员带来的感冒药,蒙上被子,美美的睡一觉,出了一身汗,感觉好多了,第二天一早就出现在训练场上,又和战友们一起摸爬滚打了。
四、其乐融融“会餐饭”
部队里,每逢大的节日,如八一、国庆、春节,都会改善伙食,拿班长的话说“吃饱了不想家”,桌上都是平时吃不到的好菜,沙丁鱼、午餐肉,当地名产卤牛蹄、卤驴肉、涮羊肉等等;白面、米饭管够,有时候也会破天荒的一人发一瓶啤酒“解解馋”。即使新兵连,虽然条件相对艰苦,过节时也会加几个“硬菜”,包一顿肉包子或者饺子。
记得新兵连那个元旦,连队会餐,由于工作量太大,炊事班忙不过来,连里要求每个班派一个人帮厨,我幸运的被选中,可别小看帮厨,那是很多新兵可望不可及的“梦想”,可以一天不训练不说,还能放开肚皮多吃点!我和另一位新兵的任务是抬笼屉,连队的笼屉很大,不锈钢的,直径约一米五,需要两个人抬,装满生包子的笼屉抬上锅,熟了的抬下来,再捡到筐里,如此往复,每抬一笼下来,忍不住偷吃两个,那天一共蒸了十几笼,不知不觉中,肚皮撑得大大的,到了正式会餐的时候,望着一桌子的美味佳肴,看着筐子里皮薄馅多冒着热气的大肉包子,却一点也吃不下了。
而除夕那天的会餐更有意思,炊事班剁好了饺子馅让每个班去取,又分别给了面粉和一些肉菜、调料,让各班自己组织会餐。班里同志来自五湖四海,会包饺子的人本就不多,而包出的饺子又五花八门,有最常见的东北饺子、有像毛毛虫一样的山西饺子,也有半圆形的湖北饺子,还有的直接把饺子包成了馄饨。班长只好让大家都停手,手把手的教我们擀皮、包饺子,那认真程度,不亚于训练场上。到了晚上正式会餐时,除了饺子、连队给的菜,还有战友们各自买来或家里寄来的美味,掀开一张下铺,竟也摆了满满一床。连首长端着茶缸子,到每个班敬酒(其实是茶),连长、指导员吃了我们的饺子,连声夸赞“好吃”,又尝了战士们的“土特产”,狠狠的表扬了我们班,说,四班的战士最团结、氛围最好。吃着自己包的饺子,听着首长的鼓励,大家心里像喝了蜜。领导走后,班长又教我们玩起了他家乡的“陕北猜拳”,尽管并没有酒,一个个就像喝醉了一样,“五魁首、六六六”的呼喊声,闹到很晚。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物质匮乏的年代早已离我们远去,中国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人们不再为吃饱吃好而劳心,吃的营养、吃的健康,吃的有情调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现如今,包肉包子、吃饺子,甚至摆十几个菜上桌,都算不得什么了,逢年过节、亲朋好友相聚,到酒店搓一顿,找个环境优雅的地方吃吃、喝喝、聊聊,成了时尚。而我始终忘不了三十年前那碗鸡蛋肉丝面、忘不了连队的餐桌、忘不了那年吃过的肉包子,忘不了那年亲手包的饺子。
军营的饭,看似简单,却不简单,是人生中一种独特的历练,处处都透着哲理和智慧,让你受用终生。“规矩饭”,教会我们令行禁止、步调一致的规矩意识;“忆苦饭”锻炼了我们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顽强作风;“病号饭”把党的温暖、组织的关怀送到每一位战士的心坎上,凝聚了团队力量;而“会餐饭”则让我们体会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精诚团结、合作共赢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