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有奖金“征文】由过去之报刊说今日之媒体(散文)
读到金一南《苦难岁月》革命党人热情办报办刊章节时,影视中报童闹市叫卖的画面泛出脑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大地上掀起的轰轰烈烈、风起云涌的革命,报刊对社会的变革和凝聚民众力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把中国民众喻作广袤大地,为“主义”而奋斗的思想家、革命家的言论就是一阵阵春雷,那么,一份份报刊和报刊上的文字就是洒播在广阔土地上或淅淅沥沥或猛烈如注的春雨,汇溪成河流径大江南北,滋润山村田野茫茫大地,让板结的、干裂的、没有生机的土地泛发出新生的气息,这些春雨之后,一切嫩绿的新芽如竹笋般地向外探头,一切无精打采的、炎炎一息的森林缓过气来,泛发出从没有过的生命力,这就是思想雨露让人们觉醒后逢发的革命力量,这股力量像海潮一般地汹涌澎湃,推动着社会变革。任何一个时期的社会变革,莫不是从舆论宣传引发。
列宁、蒋介石、毛泽东都以极大的热情办刊办报,向民众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信仰,用思想武器占领广大群众的头脑,团结一切为民族事业而斗争的革命力量。列宁30岁时在德国创办《火星报》;蒋介石26岁时在日本创办《军声杂志》,自撰发刊词;毛泽东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也是26岁,也自撰创刊宣言:“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辛亥革命暴发,新文化运动涌起,《新青年》是思想家、政治家思想交锋的阵地,是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的前沿,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毛泽东、鲁迅都在《新青年》发表过文章,李大钊在《新青年》、《每周评论》发表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积极倡导和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有力地激发了当时中国青年的蓬勃朝气和进取精神。那个时期,书本、教材是油印本、手抄本,办报、办刊也是手工操作。人们寻找真理,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思想,就是通过这样的手抄报、油印本,源源不断地向民众传播思想力量,为当时社会的进步与变革、为历史上亘古未有的革命浪潮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报刊只是一种载体,真正有力量的是革命家、政治家的思想主张。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烙印,今天是网络时代,报刊的宣传功能已经弱化,更加快捷、更加方便、更加开放的自媒体掀开了一个新的时代。因此媒体舆论对社会影响力更加强大,把握舆论的脉搏与方向特别重要。在自媒体时代,在人人是“记者”,人人是“评论员”,人人都是消息的传播者的情况下,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把握更要清醒,更要突出,更要警觉。掌握了舆论,就掌握了主动,某种意义上说,掌握了舆论,就掌握了政权。现在是一个开放型的社会,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但大都很浮澡,情绪化。一方面,一旦读到与自己价值观相碰撞的“消息”、”事件”时,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在网上发泄情绪,发表偏执的见解;另一方面,公民自己,把“耳闻目睹”的、与己有利与他人有害的消息“元素”通过“手指”发布网络,网民不辨是非而跟风,易形成“同情”、“指责”、“谩骂”等一边倒效应,一个简单的事件可能形成复杂的问题,成为社会热点、焦点。如果被一切反人类、反社会、反思想的人或集团利用,就会形成强大的阵营,这些人披着“正义”、“爱国”、“善良”的外衣麻木、麻痹、蒙蔽人们的眼睛,扰乱社会正常秩序。轻者对社会是伤害,重者则是空前的、无以预估的灾难。
舆论不是洪流猛兽,开放的社会就要开放的舆论,但是,任何一个时代,正面的、正确的舆论导向永远是媒体的“主动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下的正面,是人的价值的正向。在一个思想多元化时代,在一个碎片信息漫天飞扬时代,在一个步履匆忙生活快节奏时代,任何真象模糊的、文不对题的、观点断章取义的、价值观颠倒的、只为吸引眼球或点及率的传播方法,都是一个健康的、成熟的媒体所不容的。我们在应对新媒体时代带来的社会问题时,报刊、电视、网络所有媒体都要敢于担当起历来十分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举足轻重的国之责任,对任何不负责任的报道或本末颠倒的消息,更要主动发声、澄清事实,惩戒不端的媒体人,让颠倒是非的舆论没有市场、没有平台、没有支持,在意识形态中、价值取向中、理想信念中,凝聚一切向前、一切努力、一切奋斗的力量,批驳一切与正相反的丑恶的、消极的、投机的、慵懒的、苟且的不良现象,形成阳光的、正直的、积极的、善良的社会生态,在迈向高度文明的社会路途发挥与之相匹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