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笔端流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云】梅园(散文)

精品 【流云】梅园(散文)


作者:凡尘一客 布衣,430.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11发表时间:2018-01-14 12:08:09
摘要:梅园里种过桂花树,开过满园的牵牛花,指甲花、水粉花、满地爬着红星闪闪的鸟箩,最后成了乱石成堆、杂草丛生的废园子。一个园子也有它从兴盛到衰败的历史,而我不管在任何时期都习惯叫它梅园,因为藏在我心里的那个梅园里的梅花,还会在每个春天迎着一场小雪悄然绽放。 

【流云】梅园(散文)
   记得在我八九岁的时候,门前的那片梅园还在,园子里有七八株正值壮年的梅树,每年都会迎着初春的小雪悄然绽放,碎碎点点的花瓣像粉红色的胭脂,与那明透洁白的雪交相辉映着,美得令人屏息。
   最爱在小草冒出绿尖尖的时候来场温柔的小雪,梅花也适时开了,雪落在枝头,它也落在枝头。我那时已在学校念了几句书,自认为肚子里有了一点墨水,也喜欢到到花枝已盈绽的梅树底下吟几句诗来附庸风雅,比如说像“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这样脍炙人口的唐诗,当时我大约也只会这个,但这会招来堂姐的不屑。
   堂姐也喜欢梅花,她的情感表达方式向来简单粗暴,身手也矫捷,不管雪天梅树身上滑不滑,轻易就蹬上去把枝头上的梅花给折下来了。或把玩欣赏,或带家插瓶子、或玩厌后随意丢弃,我也从地上捡来一枝梅花宝贝似的拿回去插瓶子。奶奶见了就拿眼珠子白我:“摘别人家的花,等着‘扁壶’看见来骂你。”
   “扁壶”是我的小奶奶,膀粗腰圆,脸蛋又大又扁跟部队里用的那种绿色的扁水壶相似,幽默的人就给她起了个形象的外号叫“扁壶”。可能是因为这个外号太形象太深入人心,以至于我到现在都只知道她叫“扁壶”,她的真名真姓,我不曾问他人,他人也不曾与我提起。奶奶知道她名字,但奶奶不仅只叫她“扁壶”,还把她划分为“外人”。
   小奶奶是这片梅园的女主人,男主人自然是我的小爷爷。小爷爷原来住在我爷爷和大爷爷之间的那两间泥墙屋里,兄弟三家各隔一道木板墙,那木板墙又旧又薄,夜间夫妻俩躺在床上说几句悄悄话,隔壁那屋的耳朵就像俯在你嘴边一样听得分明。
   小奶奶刚嫁过来时不懂其中的门道吃了亏,一些该说的不该说的,该做的不该做的,都叫我奶奶给听到了,奶奶难免也就出去说漏了些。小奶奶感觉受了奇耻大辱,就跟我奶奶狠狠吵了一架,没过几年就在外面整了几间房子搬出去了。这两妯娌真成了“外人”。
   小奶奶搬家的时候除了两间泥墙屋和这片梅园,其它的都搬了个干干净净。屋子有大锁守着,当然无忧,可这梅园却叫小奶奶伤透了脑筋,花开了要守着,梅子黄了更要守着。偏这院子里就是小孩多,那些年饭管吃饱了,可想见荤腥还是不容易,到年里多夹一块肉吃都还得看大人的脸色,更别说零食和水果,孩子们嘴里的寡淡可想而知。小奶奶心心念念地盼着树上的那几个梅子,小孩子又何尝不心心念念地盼着树上那几个梅子啊!
   立夏过了,梅树枝繁叶茂,温暖的阳光像从天上撒落的碎金子,星星点点在舒展开的叶丛中闪烁着,把酸涩的青梅子逐渐染黄,黄里还带着俏皮动人的红晕儿,像个十八岁的大姑娘。
   妈妈说那梅子酸,光看着就酸得流口水。小孩们馋得流口水,就扛着长长的竹竿子偷偷到梅园里打梅吃,梅子一串串挂满了枝头,哪个枝头上的梅子更黄,竹竿子就朝哪个枝头上打,一竹竿打下去就“噼里啪啦”落下七八个。那半熟的梅子是真酸,一口咬下去,那浓烈的酸味就从舌尖直窜上眉头,把眉头酸得扭成一座小山,正好刺激孩子们要淡出鸟来的味蕾,越酸越爱越有滋味。
   这个时候小奶奶也开始来守梅园,小奶奶守梅园真可谓花招百出,这也足以证明这群调皮的小孩子有多难对付。小奶奶每天都会不定时来梅园转上三五圈,有时看她走了,她又故意折回来,有时她来了也不直接进来,她会藏在拐角处静静地蹲着,像一只经验丰富的老猫,专门捕捉那群出来偷嘴的小老鼠。功夫不负有心人,每年都有那么几回能让她逮个正着,让她指桑骂槐地在院子里骂骂咧咧,算算新账,翻翻旧账。大人们躲在屋里装聋作哑,小孩干坏事理应挨一顿训,就算小奶奶骂着骂着已与偷梅子的事毫不相干,小孩们还得硬着头皮听着,这就是做了坏事的下场。
   小奶奶骂够了转身一走,奶奶就从门里探出头来朝她的背影狠狠骂一声“扁壶”。我以为奶奶和小奶奶就是那种水火不相容的“仇人”,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又让我改变了看法。
   那年小奶奶的邻居要翻造新房,原来造房前协商好要给让一条道,这样可以避免影响小奶奶家窗户的采光。谁知到了造房的时候邻居反悔了,硬是要把地基打到小奶奶家的窗户下面。小奶奶当然不可能让别人家的墙遮住自己家的窗户,多次去找邻居理论交涉,邻居知道小奶奶跟自家兄弟不和睦,就仗着自己家的人多势众蛮不讲理,最后闹到要用武力来解决问题。
   奶奶闻讯后勃然大怒,竟敢有人欺负自己这家族里没人么?她马上吩咐几个儿子放下手里的活计全部前去增援助威,邻居看到小奶奶家来了这么多兄弟,再也不敢嚣张,乖乖地把道给让出来了。
   事后我问奶奶,既然你那么不喜欢小奶奶,为什么还要去帮她出头呢?奶奶说,家里的事可以关起门来解决,家里的人被外面的人欺负了,丢得可不是某一个人的脸,那是丢了一个家族的脸,一个家族要是不同仇敌忾,就会被别人轻视欺负。听了奶奶的话,我似乎也明白了,小奶奶被欺负,就是因为家族里不和睦,别人才不把你们当一回事。奶奶的做法是在告戒外人,在任何情况下一个家族的威严是不可侵犯的。
   那么,奶奶和小奶奶到底是“外人”还是“家里人”呢?
   这个问题还没等我弄明白,小奶奶先去了另外一个世界,许多年后我奶奶也去了那里,却不知道她们到了那边后还是不是一家人。就像这片梅园,我竟完全想不起它到底是什么时候变成空园子的。
   每年春天一场小雪依然会如约飘起来,日月周而复始不停更迭。梅园里种过桂花树,开过满园的牵牛花,指甲花、水粉花、满地爬着红星闪闪的茑箩,最后成了乱石成堆、杂草丛生的废园子。一个园子也有它从兴盛到衰败的历史,而我不管在任何时期都习惯叫它梅园,因为藏在我心里的那个梅园里的梅花,还会在每个春天迎着一场小雪悄然绽放。

共 225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开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引出所写的对象。“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以小雪覆盖下的梅树开头,吸引人阅读,把读者也带进了作者的童年。然后像讲故事一样,讲述梅园的主人小奶奶的故事,还有奶奶和小奶奶之间的恩怨纠葛。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想知道后来发生的故事,除了孩子们偷摘梅子吃引来小奶奶的责骂外,还有两位老人终于化解恩怨的故事。语言虽平淡但蕴含着新奇的意蕴,首尾呼应,表达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感慨。竟有些像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了,儿时的天真无邪、童真童趣,皆因这座已经荒芜的园子而活色生香。美文,倾情推荐共赏!【编辑:莫道不销魂】【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80116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莫道不销魂        2018-01-14 12:10:45
  感谢作者来稿,本文有种像小说般的魅力,尤其人物形象突出,很吸引人。期待更多佳作。
用点滴文字,守候心灵家园。
回复1 楼        文友:凡尘一客        2018-01-14 15:10:18
  感谢精彩编按,辛苦了!
2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8-01-14 13:33:05
  一篇脍炙人口的篇章,娓娓道来,在语言运用和思想内涵上独树一帜。优美娴熟的文笔,,为文章增色不少。对梅园文化以及內涵有了别于以往的深刻认知。更是直击心灵。欣赏佳作,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回复2 楼        文友:凡尘一客        2018-01-14 15:12:10
  仓促之作,谢谢美评!
3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8-01-14 13:35:39
  整篇文字,行笔匠心独运。感人至深,扣人心弦。美文佳作,点赞!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4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8-01-14 13:38:03
  感谢老师又一篇精彩之作的分享,问好,期待您的更多佳作。祝周末愉快!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5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8-01-16 11:41:07
  祝贺老师作品摘精,恭喜恭喜,问好!流云因您更精彩,期待老师的更多精彩!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6 楼        文友:艺苑奇葩        2018-01-16 13:22:43
  祝贺文友作品加精,值得庆贺庆贺!
读书写文,乃雅兴欣赏,沉其内,即使百年也不孤独!
7 楼        文友:宋达威        2018-10-14 20:59:20
  这本来应该会是一篇极为有深度的散文。写浅了。故事,人物,进程都对。铺垫没到位。如果我写这篇文章,前面一定会加入一个孩子对“家”、“家族”的疑惑和思考。因为中国汉民族的“根文化”,就是“宗族”文化,或者说“家”文化。如果本文能在这方面着笔,可以凝出带有一定社会、历史和人文的“意”来,那就是不可多得的精品——甚至绝品。建议你以后行文的时候,功夫不要落在“文”上,而是用在“凝意”上。另外,不要听编辑或者社团那些人的忽悠叫好。这些人只会吹捧而已,已经不会说真话了。爱好文学,爱好文字,就要学会驾驭文字,进而驾驭思想,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境界,才能更游刃有余地掌控文字。
.
回复7 楼        文友:凡尘一客        2018-10-14 23:13:52
  老师说得有理,我以前写文太草率了,什么时候写好什么时候就发,连修改都省了。真正写文字不是这样的,以后对待文字要严肃,不能抱写着玩的心态了。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