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析】独具魅力的《“画家”父亲》 ——赏析绿雨如丝绝品散文《“画家”父亲》
绿雨如丝的《“画家”父亲》,是一篇独具魅力的散文。
魅力之一:以“画家”定位父亲,彰显了父爱的魅力。
作者把父亲一生在田间辛勤耕种劳作,比作画家作画,这一形象生动的比喻,不只赞美了父亲的勤于劳作、不怕苦累、乐于奉献,更把父亲在土地上的劳作,升华到艺术创作层面,尽现了父亲作画时画笔、画布的与众不同,动作神态的潇洒自如,画作的丰富多彩,画风的娴熟纯正,独树一帜!
作者首先告诉我们15岁就成了孤儿的父亲,“用他的画,擎起了九口之家的天空,使家人没有遭受风雨雷电、酷暑严寒的侵蚀”,“父亲的画,具有维持生命活力的食用价值,具有抵御未知风险的经济价值,具有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的美学价值”。并通过具体生动的描绘,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父亲身上所独具的绘画天赋,感受到了父亲的伟大。父亲靠匍匐在黄土地上作画,来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
“父亲的画布,是浑厚的黄土地上散落的几亩农田,他的画笔众多:锹、锄、镰、犁、耧,耙是他的最爱。扁担、箩筐、大绳等也让他爱不释手。马、牛牲畜也常出现在他左右。他的作品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五谷杂粮,蔬菜瓜果,永远凝聚在他的笔端,是他一生作画的主题。”这些画龙点睛的句子,都突出了父亲绘画的特点,把在黄土地上辛勤耕作的父亲与“画家”父亲的形象合二为一。
耕耘劳作的父亲,是女儿心中伟大的画家。父亲站着、躬着、蹲着、匍匐着作画,一件件画具默默见证着父亲的辛劳,父亲在四季交替中完成着不同的画作。
犁地、播种、提苗、除草、锄地、收割、采摘,这些农活在父亲手中,一如艺术创作般挥洒自如,富有美感。精彩细致的描述,让人身临其境。
“我们俨然成了父亲眼里的一幅画……这幅画,一直鼓舞着父亲,让他一生躬耕于画布,一年年、一茬茬,从春走到秋,唇齿相依,不离不弃。”
读着这些文字,眼前出现一位如醉心艺术创作般,忘我劳作的父亲形象。执迷绘画,源于对艺术的热爱。父亲这种忘我的执著,更源于他对家人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对劳动的热爱,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这篇散文,以“画家”定位父亲,更深刻揭示出父亲身上所具有的大爱,以及由这大爱萌生出的责任、担当,以及建立在此之上的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精神。
“画家”父亲的大爱,使得这艰辛的劳作有了美感,有了情致,有了震撼心魄的独特魅力!这样的定位,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礼赞父亲辛劳的文字,彰显了父爱的独特魅力!
魅力之二:以“画家”定位父亲,彰显了感恩情怀的独特魅力。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凝聚着一个女儿对父亲的挚爱、敬仰、感恩之情,这一份真情贯穿行文始终。
开篇把父亲的画作和大师们的画作进行对比,既突出了父亲画作的特点:“父亲的画,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到,既丰富了我的视觉,又丰盈了我的味觉,还丰满了我的触觉。”更饱含着对父亲深厚的爱戴思念之情。
主体部分在具体描绘父亲一生如何作画时,运用动作描写,准确描绘父亲作画的姿态,用一系列生动的比喻,把父亲作画的场景描绘得更形象逼真。“父亲如犁,一生匍匐着和土地絮语,使结板的土地趋于松软,平淡的生活更加祥和。”“父亲用手绘画,用脚伴奏,脸上的汗是音符、是水墨,落在土地的曲谱上,挥就的是粒粒皆辛苦的泼墨画,演奏的是汗滴禾下土的和弦乐。”“这一对土地的创作,远远望去,那情形如荡舟碧波,是田园风光一祯美丽的插画。”
而这些精准生动的描述,又得益于对父亲的关注,对父亲的了解,对父亲的敬爱,对父亲辛勤劳作,养育子女的感恩之情。正如作者所言:父亲用他的画,使儿女学有所成,有了各自的发展方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领略到了诗意和远方,给儿女打制了远航的轮船,到达了他永远无法企及的彼岸……正是这些深厚浓烈的情感,冲撞着作者心灵,激发作者创设“画家”这一意象,诗意地抒发对父亲的深切爱戴、感恩、怀念感情。
正基于这样一份爱和感恩,作者才会在寻常的田间劳动中,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以“画家”的意象赞颂父亲。
试想一个女儿,把在田间劳作的父亲,视作一个仰慕的艺术大师,在田间挥毫泼墨,绘画创作,而那些画作,既可以果腹,又能美化生活,陶冶情操。女儿天天受着这样的熏染,又怎会不潜移默化地拥有这样的艺术气质?
艺术是相通的,父亲如热爱艺术般醉心劳作,这一份热爱,也成为了女儿文学创作的源泉。这不正是爱的传递?
这样说来,以“画家”定位父亲,既是父爱的魅力,也是女儿感恩回报父亲的爱心使然。
魅力之三:以“画家”定位父亲,意象独具魅力。
这篇散文,缅怀已故父亲,赋予父亲“画家”形象,在意象的选择上具有独创性。
为了突出这一意象特点,作者从父亲的画布、画具、画作、画法、作画的姿势、画作的色彩、绘画的内容和时节,以及父亲最擅长的画具,最劳心费神的画作等方面对应着所从事的的耕种劳作,生动描绘了父亲劳作的诗情画意美,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作者把枯燥单调的田间劳动,写得如此富有诗情画意,不能不说是一种艺术的独创,是一种融入了真挚情感的个性抒怀。这些劳动画面不因父亲离去而褪色,那些画具还在,那些画作也永久珍藏在心中。
作者不只是把父亲比作“画家”,而且始终在以具体生动的描述,再现着父亲如何作画,再现着父亲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怎样用他毕生的精力侍弄着这块土地,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
父亲早年的不幸,让画作有了沧桑沉重的质感;合理细致的布局,让田野有了黄金分割的美丽;多样化的播种,丰富了土地的纵横空间;父亲以间作为留白补充填色,从构图到色度,从轮廓到色调,无不渗透着父亲毕生心血。待到父亲再也握不动手中的镂、铧、犁、锄,一座松柏环绕的坟丘才成为父亲创作主题的收笔。文章以艺术手法再现父亲辛勤劳作的一生,以饱含深情的语言赞颂了父亲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父亲用勤劳的双手,不仅创作出了五谷丰登,还给后代插上腾飞翅膀,引领子孙迈向更广阔世界。
父亲既是一个实干家,更是一个梦想家。父亲的实干,富足了家园;父亲的梦想,滋养了作者心灵。父亲的“画家”意象,丰富了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形象,更以生动传神真实可感,而震撼了读者心灵!
这篇散文,若能在语言表达上再精炼些,在段落起止上再分明些,会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但瑕不掩瑜,综上所述,这是一篇视觉独特,独具魅力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