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赏析】如何研判鉴赏诗词

编辑推荐 【赏析】如何研判鉴赏诗词


作者:出龙峡 布衣,284.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15发表时间:2018-01-15 21:30:02

一、风格导向的跨界专擅是一种灾难
   这里不涉及诗词的基本技能。不可跨界而擅是指风格,不能以自家风格要求别人如何。温柔敦厚之语令怒发冲冠晚出了几百年,不然南宋历史都或不一样。
   常见有人以自家风格作为基础使用来统述所有,迷惑了多少新人和盲流。莫作书呆子。
   定式和变化永远是一个矛盾。高端追求的结果是风格的演变日益复杂。不框定,但求好。
   少年作诗老人懂,老人作诗少年懵。如何奈之?以此类推,更有其他。当然少年也偶有老成的,但唯有不以寡闻者为判官。
  
   二、细节与理句
   作理句,没有大成之境难以作为。只有上乘理句才可经得住时间考验,下乘之理也就一时而灭了。更重要的是,理须得味方可入诗,因为不可做作,所以可遇不可求。还有一些理,当世觉得深奥,后世觉得浅薄,又会淘汰。宋诗追求理趣,名篇却寥寥。以下所言便不再涉及理句。
   那么就只剩下细节是法宝了,因为这才是真正可求的。以细节为根生发情感,所以细节就是情根。它的作用是触发,见微知著。所以一首诗并非一定要很多细节,够用便可。细节少了诗也就薄了,而多了无用的细节又会琐碎。
   作为触发点的细节,要可感可近,非一般事项可以替代,这是真正的细节。陪衬的细节不可喧宾夺主。很多弱篇,满眼都是末节,却找不出一个动人的触发点。
   某人笔力甚佳,但笔下无细节,虽然虚泛抽象的东西被组合成最佳状态,但缺乏实感而只能浅浅读之,要作深会又能到哪里去呢?
   但真要作细节了,原来的笔力可能就见拙了,毕竟泛泛而谈来得容易。
   然后又涉及一个问题。很多人是不停地写,平常题材用完了再深挖,挖完了就开始务虚了。其实想想古人一生也未必多少作品,杜甫一生留作千四吧,就算有遗失的,也不会多到哪里去,有的人更少。陆游安稳长寿,得一万吧,名作比例显然低了。所以既然手痒务虚了,就要接受低评价的现实,老惦记别人给予推崇和精华并不符合务虚作品的实际能量。
  
   三、一盘白斩鸡、氛围、能力价值
   有人认为有了一些好的意象就已经算是好诗了,这错得很厉害。古人已经创造出来的意象及其类比意象是一抓一大把,弄几个写写真算不上什么功夫,能力价值很低的。
   真正的文功是如何处理意象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就象一盘白斩鸡,看看什么都有,却完全不在位置,两只鸡腿间隔着的是翅膀,翅膀,或者其它不应该的东西。眼一瞄,就是很散很碎杂的感觉。这种文字在文学等级中是相当的低。
   还有一种诗,好的意象有了,组合看起来也没问题,但就是平面的没有活感,就如同把一盘白斩鸡重新拼得好好的。这个问题是出在没有气息。典型的平庸文人诗。
   有天赋的读者留下一句话:“好的诗不须细看,只一瞄就已经喜欢上了。”这种判断是靠什么呢?其实是靠氛围识别。氛围是由局部气息组成,所以融合是有难度的,不同的事物意象要保持一种氛围,不得杂入其它,非高手难办。
   而有很多人只是借了“只一瞄就喜欢”的话来互相捧场,被别人批评时还做犟头,其实他也就相中了几个能力价值很低的意象而已,对很差的氛围却不懂得鉴别。
  
   四、诗的前奏
   “天上的白云真白”不是诗,但它是即将产生诗的前奏,是将出未出的状态。口号老干体不算诗,而且连前奏都不是。所以两者高低自辨。
   不是每个前奏都成功的,“简直白死了”,嗯,这是诗没蹦出来的结果。
   所以“天上的白云真白啊……简直白死了”是一次创作失败的记录。
  
   五、诗体见功夫
   凝练看五绝,才气看七绝,腰身看五七律,诗性看长短句古风。
   五绝字少,稍一疏松便事与味都不得。
   七绝比五绝舒展,又不必像律诗般较多规矩,正合灵活发挥,有才便露。
   五七律过于规整,尤其中间对仗,能力不济会写得板硬,若要灵活必须擅长腰身功夫。
   长短句古风句式没有固定限制,所以可造就不同形态的诗,真正的放纵灵气,因为灵气是最反对拘束的。但是每句都要看气合来定长短,一错气脉就会紊乱,还非常的显眼,唯有似李白般诗人之性方可驾驭,所以有此古风难的说法。
   格律诗体客观上缩小了部分高低差距,只要规规矩矩地按模子填就能像模像样,藏住不少自身弱点,而长短句古风则对高低差距没有任何遮掩。
  
   六、隐藏的细节
   眼中只见词汇、不见篇幅的,是不可与之言诗的。
   不少人以为摘了大把古诗的词汇,拼搭一下,可以作为诗词了吧?当然错了,即使摘了句子都未必成诗。
   如果不反思,而是叫屈,说什么为何不能称为诗,那就永远没得进步。
   为什么古诗看起来也是那点意象,怎么就更加有细节感呢?因为除了意象词汇以外,还有隐藏的细节。那就是作伏笔、安排主旨、组织意象的结构次序、意象的润色、虚实的调度、稳顺篇幅。
   历史积累了很多词汇,不会写诗的随便就能牵上大把,那能体现诗功吗?只有“作伏笔、安排主旨、组织意象的结构次序、意象的润色、虚实的调度、稳顺篇幅”才是不易得的功夫。
   如果老干们人手一本词汇精华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还有人能认得出老干体吗?类似的是名为学院派、实为瓷砖派,只会拼贴古诗词汇的,这就是词汇型老干体。不是曾发生过有人专门剪碎再拼接少为人知的清代词事件吗?所以,只见词汇其实就是不懂诗词。
   为什么拼贴瓷砖式的诗词会有市场?因为现代生活节奏变快,使人容易忽略细节。现代社会充满金钱味,逐利的浮躁也让人容易忽略过程(细节在过程中)而直接追求结果。人情表面化,也造成对情感细节内在认知的缺乏。当然还有语言教育的缺陷,语言是一种逻辑,而大多数人逻辑能力有欠。

共 224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说的是鉴赏诗词,实际也可看做是如何创作诗词。作者从六个方面进行解读,涉及到了诗词的风格、细节运用、诗歌体裁的不同特点、意象之间的关系、诗词篇章的结构和写法等,所以,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学习到的不只是诗词赏析要注意的角度点,还分享了诗词创作要注意的事项。一篇很有启迪意义的文章。【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8-01-15 21:56:58
  我对诗词很外行,可是,读了老师这篇文章后,却有了不少的领悟收获,谢谢老师,辛苦了。
语文教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