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板桥村(随笔)
昨日随钱王书院钱科卫登门拜访钱科登兄弟老家,科登门口静候相迎,以最高礼遇欢迎远道而来的我。
我们在那门口两百多年树龄的大树旁合影留念。海风轻轻吹来,爽了肺,舒了心,而暖了意的是他们的礼数。
朋友来自远方不亦乐乎? 大病的父亲,在其悉心照料下,竟然可以坐在床招呼我,孝也。其母慈祥,母子情深,我为其拍了一照,兄弟俩实在太像,几乎分不清。他家的地址是 : 板桥村,有趣的是村口古老的桥板,被其收藏。苏北灌溉总渠,在村边经过,渠水清清,麦苗青绿,一望无际的田野,广阔而无垠,原生态,美之极。
……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诞生在苏北淮安。他曾经深情地说过:“生于斯,长于斯,渐习为淮人;耳所闻,目所见,亦无非淮事。”
以前民间有句话说 : 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一点也不错。
小穆终于为我们的周恩来总理提了一次皮鞋。这双皮鞋周总理在特殊时期内给钱伟长出访欧洲时穿的,弥足珍贵。
建国初期,淮安地处淮、沂、沭、泗诸水系下游,承泄豫、皖、鲁三省21万平方公里面积的来水,史称“洪水走廊”。 从1368年至1948年的580年间,共发生大水灾350多次,大旱灾86次。
成为新中国总理的周恩来,亲自过问治理的第一条大河便是“淮河”。苏北灌溉
总渠位于淮河下游江苏省北部,西起洪泽湖边的高良涧,流经洪泽,清浦、淮安,阜宁、射阳,滨海等六县(区),东至扁担港口入海的大型人工河道。全长168km。苏北灌溉总渠是淮河洪泽湖以下排洪入海通道之一,又是引进洪泽湖水源发展废黄河以南地区灌溉的引水渠道。兼有排涝、引水、航运、发电、泄洪等多项功能。
“ 1951年春,中央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副部长李葆华带了苏联专家布可夫,由中共安徽省委书记、淮委副主任曾希圣陪同,沿着淮河,进行了实地勘查。进入苏北后,苏北行署主任惠浴宇带领熊梯云、王元颐陪同考察。苏北落后、贫穷,消息闭塞,淮河两岸又是淮海战役的战场,有些农舍的墙壁上,战争年代的宣传标语还在那里:“打到北京去,活捉傅作义!”陪同人员也没注意。傅作义部长要访贫问苦,一头钻进农舍去和农民聊天。″ 这是治淮中的发生的一则 “ 趣事 ” 。
“长城是人修的,总渠是人挑的!”。先后参战的民工共有119万,他们在常人难以料想的困难境地,奋战80多个晴天,硬是用手挖肩挑车推,完成了整个工程7000多万立方米土方任务。1952年5月和10月,三批世界各国的友人来灌溉总渠参观,他们听了介绍,激动地说:“《圣经》上说要修一条通往天堂之路,靠精神力量没有修起来,如今中国人民靠自己的双手正在修一条天堂之路。”从此在中原和苏北大地上横行肆虐了700余年的淮河洪水,有了自己的入海通道。
原以为郑板桥是兴化人,是以当地别样的乡间板桥遗世独立。原来,清代著名文学家、画家,他原名郑燮,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乾隆年间进士。“板桥”的名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杨柳枝》:“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借“板桥”二字来讽刺世态炎凉,名字与其作品、画风一致,耐人寻味。
如今都是新式的砖石桥,原来桥板己掩默在历史的风尘中。
既然到了滨海,总要探究一番。海边拾贝是童话里的故事。沙滩上男女追逐,成就浪漫爱情。
打开昨晚给我他们的定位,就在海边,实际上离海边有10公里,烟火生活仍须努力,海边拾贝那得夏日哩,诗意得顺应天时。
三支渠为板桥小学南边一条渠(支渠,苏北灌总渠分支 )。 后面为钱家(一百年前百姓称钱家之地为钱家大院。
当年一块木板搭个桥于三支渠上,此地就是板桥。旁边地名叫东三省,百年前只有赵家、钱家 、陈家,这三户人家。这里是南青圩,这个名称叫法有二三百年历史。见证这片沉睡土地的是我们身后这棵树,有近二百年的历史。然而日本入侵的触角也曾伸到这里,其爷爷把今日兄弟俩的父亲藏入地坑中再安上草垛遮掩,才逃过日寇的刺刀与子弹。
有友于我在天这样寒冷,苏北雪才止就赶往苏北盐城滨海颇多微词。却未知我还有另一番情结。1975年某个早晨送叔叔到西园寺旁安利路,搭联运公司的货车回知青插队的苏北大丰县。记不清后来某年叔叔又回苏州,从大丰带回碾碎的玉米粉,奶奶把玉米粉和着米成早餐粥很是好吃,一连吃三天。叔叔则带着苏南大米再次返回盐城效外大丰县,苏北是他17岁以后的第二故乡了。生活艰苦,回忆总是美好的。盐城附近包括浜海一带农作物至今仍是玉米麦子为主。但是,朋友你到那里会发现,除了不见种植水稻,高速公路至盐城市,附近有国道省道村道S226 、S328、临海公路、海堤公路等,交通发达,并不闭塞了。其城乡与苏南也无大异,苏南大多用黛瓦,苏北则用洋瓦,远方与诗意,倒也接近。
从定位看,大丰县在盐城南部,滨海县则在盐城东北。“狼窝、板条口、板桥……东三省,丰收村 ” 从板桥村附近地名看,这里曾经非常贫瘠落后,但人民渴望富裕的迫切心愿。
习近平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习近平在19大报告中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令人振奋的号召与指令。
曾经芦苇丛生,现在良田万顷。板桥村,与时俱进,必将大踏步发展,依然美丽,葱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