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西安,一本卷帙浩繁的古书(散文)

精品 【星月】西安,一本卷帙浩繁的古书(散文)


作者:赤云 童生,952.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62发表时间:2018-01-16 14:09:03
摘要:西安的确是一本卷帙浩繁的古书,但若有机会,你就是走马观花地阅读一遍,也足以让让你刻骨铭心!

【星月】西安,一本卷帙浩繁的古书(散文)
   去西安的念头明明灭灭了无数次。
   当我走出站台,扭头望望车站屋顶高高举向天空的“西安”二字,才确定人已在远方。
   西安城睡眼惺忪,晨光初吐。火车站广场上,人流量不是很大,但走在其中,也是秦腔秦语盈盈入耳。“来,司傅!吃撒,里边儿坐!”“伙计,运动鞋、美包包!”“来伙计,手机看一哈!”“最新西安地图要不要?”……西安人谝着地道的西安话,让我听得新鲜有趣。
   西安的江湖有多深,我不知道,也不敢随便和人搭讪,只是紧跟着导游往前走。兀然间,一道巨大的阴影横铺过来,它无声无息落在地上,就像巨人的一个吻。我小心翼翼抬起头,看见了矗立近千年的古城墙。如果说,西安是一本卷帙浩繁的古书,那么,以古城墙为封面,我打开了古城西安的第一页。
  
   一、一串挂在西安脖子上的翡翠
   有人说,古城墙是西安的文脉;也有人说是西安的金字名片;还有人说,古城墙是挂在西安脖子上的一串翡翠项链。而我,更喜欢最后一个比喻。
   最初阅读古城墙,是通过百度的一张西安夜景图。图片上,最流光溢彩的那条闭合式线条,就是西安古城墙。若将它比喻为熠熠生辉的翡翠项链,恐怕,再合适不过了。古城墙,作为一个废弃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确实承载、跳动着无数历史沧桑,但其内容多以血与火、刀与枪来叙述,明显文气不足,何以称“文脉”?若把它当作西安的金字名片,应该并无什么不妥之处,只是,感觉这比喻小了些。
   我们一行人乘坐大巴来到古城墙东门——长乐门,穿过拱形的高深门洞,就像跌进了悠长的历史隧道。站在由四堵高墙围成的“瓮城”里,我仰起脸,目光沿着垂直冰冷的墙体一步一步向上攀爬,唯恐一错眼骨碌碌滚落下来。据说李自成当年攻破长乐门时,只因匾额上的“长乐”二字招摇着皇权生活的糜烂气息,便放纵士兵烧毁了城门之上的正楼。而今,再仔细端详这两个字,虽然依旧高高在上、不失威严,却也笔划悠闲、眉眼太平,多了几分民间安乐的烟火味道。
   随着人群拾级而上吧,慢慢地,不要踩疼城墙千年的筋骨。终于登上古城墙,脚踏青砖,抚墙远眺,西安城正如婴儿憨卧。眼前,几经重修的长乐门正楼古色古香,楼脊三重飞檐,四角高翘,底层回廊环绕,红柱青砖,巍峨壮观。对面的箭楼与之盘坐对望,笑语千年,想来也从不曾寂寞。
   沿着城墙缓缓往前走,天渐渐蓝起来,阳光也越来越暖。城墙两边,高挑着串串红色的宫灯。十五米宽的路面上,不时有人骑车驰过,风鼓起衣裳,莫名地感觉到生活的幸福。城墙本不是女子,是硝烟与厮杀中的战士,他肌肉坚硬,线条笔直,傲骨铮铮。若不是与之相依为命的古城用而今的幸福生活融化了他的锋芒与杀气,恐怕,我每隔几步就能看到垛口(据说整个城墙共有5984个垛口)——这些城墙之“眼”的阴森戒备与冷漠拒绝。如今,这些“眼睛”,在经历过无数次血雨腥风的紧张与疲惫后,终于显出云淡风轻的慵懒。
   城墙两边的风景略有不同:从北边俯瞰,是西安的老城,破旧寂静,少有人住,即便是树也长得野,神情落寞,像不加修饰的失意男人;而南边的风景却欣欣向荣,公园、小桥、楼房、人流……一幅生机盎然的现代画。我有些遗憾,这串翡翠项链的主人衣着格调多少有些支离破碎。
   不过,沿路的几处建筑,飞檐高挑,气韵流动,色彩艳丽,颇富大唐遗韵,就像缝缀在西安城衣服上的奢华纽扣。一边想着,不觉随导游下了城墙。
   眼前,另是一番车水马龙、街市繁华的景象。我在想,古城墙在西安这部古书里,书写了太多腥风血雨的章节,而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在和平年代,我静静欣赏到的是一座老城独一无二的珍贵翡翠项链。
  
   二、幸运的西安碑林
   西安这本书有太多的故事,我选择一条安静的路,想去听听碑林的诉说。因为在西安这部古书里,碑林这一章墨色最重,故事最长……
   从未见过碑林,一直浅显地以为,那不过是一堆残碑剩石,冰冷古老,如同郊外那些落寞的墓碑。
   前往碑林博物馆的路上,途经府学巷。正值秋意阑珊之际,路上行人颇少,听叶落无声,别有一种闲情逸致。尤其两边的店铺任性随意,铺陈极为慵懒——琳琅的笔架、成堆的素锦、微凹的石砚一直堆到店门外。客人三三两两,即便有的在与店主讨价还价,也都笑意盈盈,慢言细语,颇有一种出尘脱俗的味道。都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莫非,府学巷尽头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就是一位淡泊宁静的隐者?
   巷口是个小广场,临街鲜艳地矗立着一座牌楼,红色的几根柱子亭亭玉立,前后交错优雅地站着。牌楼对面是孔庙的影壁,墙上的三道门都用栅栏封着。广场中间,是一方由白玉石柱围成的小水池,若是碑林的主人们于夜深人静之时踱过孔庙,来此洗砚,倒是一桩盛事,只是,水池中间的小喷泉旋来转去,未免俗了些。
   此时,我已绕过影壁墙走进孔庙。所谓主雅客来勤,一方小小的院落,到处是远路风尘的游客。游客们大多文质彬彬,仿佛正沐浴着孔庙优雅的书香,向后院的碑林悠然踱去。
   后院的碑林家族庞大,每个方位都居住着不少“碑林居民”。院子处处苍松翠柏,自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位置最醒目的就是唐玄宗时期的《石台孝经》,它高620厘米,宽120厘米,碑顶雕刻着灵芝云纹簇拥的双层花冠,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体态庄严恢弘。尤其是碑石四面的刻字,书法工整,丰腴华丽,一笔一划都洋溢着大唐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这块石经和附近的《开成石经》,是整个西安碑林家族的最早“居民”,早在北宋哲宗时期就开始住在这里了。
   即便是走马观花,如果想要一一拜访这里上自秦汉下至民国、略有间断的“居民”,在一天之内几乎是不可能的。单单是你耳熟能详的国宝级真迹就数不胜数:颠张醉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东坡……你会觉得时间不够用,眼睛不够用,恨不能生在西安城。
   也许,你会莫名地想问:这么多大大小小明星级别的“碑林居民”聚在一起,浩瀚如海,是怎么保存下来的?
   这时,热情的西安人一定会告诉你一个遥远的名字——毕沅。
   毕沅是乾隆年间的状元,也是一位金石学家。1770年,乾隆皇帝的一纸任命把毕沅与陕西紧紧连在一起,这是西安之幸,也是碑林的幸运。
   这些碑林早在宋代就因疏于管理,被老百姓拿去修桥砌墙;到了元代,碑林曾经两次全部倒塌过;而在明代,碑林又遭遇地震,大量碑石因此被震裂。
   1773年,当毕沅与同僚视察碑林时,映入眼帘的,是墙倾屋颓、碑石横卧、荆榛遍地的荒凉景象。这使他十分震惊。他小心翼翼地拂去碑面上的尘垢,环顾四周,不觉痛心疾首。世人不知,这些看似冰冷破旧的石碑,其实都是无价之宝啊!回到巡抚衙门,他紧急起草文书,责成专门机构和人员重修西安圣庙,增建屋舍,安置碑林。同时,又于全省各处张贴告示,花费巨资收集散落于民间的汉唐碑碣。然后,在全省范围内招专人为这些千孔百疮的石碑去尘除垢,编目著录,并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之后,历代相沿成习,终于让它们在今日得以大放异彩。
   当然,西安碑林之所以幸运,还因为在漫长的岁月里遇到了许许多多的“毕沅”。值得一提的是,到清末,另一位声名赫赫的官员林则徐被发配到伊犁,途经西安,亲自题写“碑林”了二字,让碑林愈发声名显赫。直到现在,西安人一看见这个“碑”字,还会絮絮叨叨地告诉你,那“碑”字少了一撇,是林则徐故意为之,以表达他被罢官的悲愤之情。
   从1961年起,西安碑林博物馆始成为国家首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遭遇了太多沧桑与坎坷的碑林,穿越悠长的岁月,带着遥远的温度来到现代,再次与有缘人相遇、相知,成为虽隐于市、却也誉于世的著名旅游景点,成为整个西安人的骄傲,中国人的骄傲。
   作为2017年的碑林路人,我一路走,一路细读静听,同样深感幸运!
  
   三、谜一样的兵马俑博物馆
   兵马俑博物馆在西安这部古书里是属于那种悬念重重、情节离奇、场面宏大的部分。
   前往兵马俑博物馆时,已是初冬天气,但骊山脚下的西安城依然秋意颇浓。走进兵马俑博物馆,还需要徒步穿过一道很长的坡路。虽然,路已被砌成石板甬道,但曲曲折折,两边或灌木丛生,或碧草幽幽,特别适合遐思迩想:兵马俑的规模到底有多大?人们怎么发现的?四个兵马俑坑是一样的吗?为秦始皇陪葬的这支队伍又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
   前面的悬念已经够长,在进入兵马俑博物馆后,提纲式的地形分布图虽然抢眼,但仍然被我一带而过,我已经迫不及待地要直奔主题了。
   一号坑有五六米深,四面都有高高的护栏。游人凭栏俯视,坑内一览无余。阅读这样的奇迹,只用视觉是不够的,必须带着灵魂畅游。十道夯筑的隔墙之间,我们用眼睛看到的有一千多个兵马俑,但完整的军阵中应该有6000余个兵马俑。那些正在复原或散乱在地面上的兵马俑碎片,无疑破坏了军阵整体的气势。但你若要带着灵魂在坑四周的回廊上来回逡巡一遍,你的眼前就会幻化出秦始皇检阅军队的威严目光,甚而,还能听到马俑嘶鸣,车俑辚辚,感受到方阵里严阵以待的兵俑们,突然间像潮水一样,喊杀声连成一片,从你身边冲过去。你会一时间迷惑起来,是什么力量把自己带回那滚滚的历史洪流中?
   我站在展馆,透过玻璃展台,近距离地与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兵俑们交流。有将军俑、武士俑、骑士俑、车兵俑、弓弩手……一个姿势诉说着身份,一个动作流露出感情,一种神态令你琢磨不定。他们,都是这篇文章里的主角,但读者阅读的速度很快,很少有人蹑迹追踪,在命运与情感的海洋中与他们同沉共浮。我也一样,匆匆地跟着导游从一号坑赶往二号坑,再赶往四号坑。
   期间,最吸睛的出土文物恐怕非铜马车莫属了。从车到马都是青铜制成,马为白色,驭手为彩绘,装饰物和小构件均为金银,通体富丽堂皇,高贵气派。细节方面,大到车厢伞盖,小到马尾的缠结与马颈的缨络,无不生动逼真,惹人遐想。
   四号坑与其它三个坑不同,规模较小,虽有玻璃罩保护,但沐浴于阳光下,没有设置特别的展厅。从外观看,它无非一个普通的土坑。由于既没从坑里发掘出一个俑,也没其它更有价值的东西,故而,这个土坑就变成了一道谜。有的学者猜测,它或许是“拟议中的中军”;有的专家认为,它可能是“计划要修的后勤部队”;还有人提出,它极可能是“地下中央冥军的武库”;而更多研究者认为,它是秦代与修建兵马俑坑有关的“取土时的土壕”……
   在兵马俑博物馆,历史之谜太多了。比如三号坑的俑都没有头,毁坏极其严重。那么,他们的头到底哪里去了?什么朝代的人曾经来过这里?为何一号坑的俑头一致朝向东方?从二号坑出土的一柄青铜宝剑,历经两千多年,依然无锈无蚀,光洁如新,古人的冶炼技术到底达到了多高水平?兵马俑刚出土的时候是彩色的,如果六千彩俑列队一号坑,又将是怎样一幅景象?
   从兵马俑博物馆出来,阳光正好。一路上,我们游客所见的店铺都散发着兵马俑的味道,就连零散的小贩也在兜售玩具版的铜车马。但谁能带走历史呢?我的脑子里浮现出用古老小篆书写的“兵马俑”三个字,它是秦人的骄傲,中国人的骄傲,但我们,还是拒绝成为一个贩卖历史的贩子吧!
   最后一天下午,我去了骊山。骊山脚下,有一座大型石雕——唐明皇与他的妃子正于深蓝色的天空下物我两忘、醉饮酣舞。我驻足远望骊山,山势逶迤,峭拔险峻,宛如一匹苍黛色的骏马。好一座“骊”山,在寰宇之内、动静之间,昂首扬鬃,驰骋千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愚蠢,秦始皇的霸气,唐玄宗的缠绵,蒋介石的狼狈……转眼都已云淡风轻。骊山抖落一地的故事,那些故事,颇像随风零落的片片落叶,正静候有缘人轻轻将它捡拾起来,细细研读,静静体味。
   西安之行,虽云走马观花,乃是不求甚解的阅读,但每与意会,却足以震撼人心。人们常常纠结于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哪个更重要,在我看来,行走何尝不是一种阅读呢?读万卷书让我们的灵魂更敏感丰富,而带着一颗敏感丰富的灵魂上路,我们眼睛里便不仅仅只有景象,而是还有生命的悲喜、世道的酸辛,甚至,你可以藉此聆听到自然与历史最细微的呼吸。而这,正是一种更为生动的阅读!
   默然坐在骊山脚下,回望西安,我已将这本古书的最后一页慢慢合上……

共 486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带着一颗向往已久的心,初次踏上古城西安的土地,这里的一切令人耳目一新,令人遐想。登上古城墙,这历经无数次血雨腥风和锋芒杀气的古代防御设施,如今在岁月的长河中被繁华祥和的城市衬托得风轻云淡,如一条闪闪发光的翡翠项链点缀着美丽的西安古城;西安碑林,集历史文化及书法艺术为一体,镌刻着千年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不朽的文化精髓,其规模和艺术价值闻名世界;秦兵马俑,闻名遐迩,神秘、震撼,一代帝王之谜于它破解,几千年的历史随坑出土煜煜生辉;骊山秀色,更掩不住古今的风云故事。西安之行,走马观花,但亦感知了历史与自然最细微的呼吸。做一个灵魂丰盈的人,不光是要读万卷书,更是要灵魂行走在路上。一篇再现西安古城文化的游记,情景交融,秀朴隽永,倾力推荐佳作共赏!【编辑:柏丫】【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80118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柏丫        2018-01-16 14:10:55
  问好赤云,感谢赐美文于星月!辛苦了!
2 楼        文友:柏丫        2018-01-16 14:14:46
  美丽的西安古城,厚重、神秘、而令人神往,值得一游,哪怕只是走马观花。
   我去过多次,也没有作者观察如此细致;用心感知,才能发现它与众不同的美之所在。
3 楼        文友:赤云        2018-01-16 16:47:22
  谢谢柏丫的辛苦编辑!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 楼        文友:思绪飞扬淡墨痕        2018-01-16 18:58:38
  文字不寻移步换景的老路,以书喻城,以读喻游,着力刻画挂在西安脖子上的翡翠项链、幸运的碑林、谜一样的兵马俑,心绪湍飞,思接千载,笔力凝重。尤其以内在意识跟进式观照外部世界的独特感悟,更使文章具备了文化散文的深沉底蕴。端的一篇游记佳作!学习,点赞。
思绪飞扬淡墨痕
回复4 楼        文友:赤云        2018-03-02 20:21:42
  谢谢墨梅老师这么长的留言,谢谢你对这篇文章所付出的润饰修改之汗水,学生这厢有礼啦!遥祝老师元宵节快乐????!
5 楼        文友:西鋂铃铂        2018-01-18 20:48:35
  西安之行,不虚此行。曾经我两次去过西安,惭愧呀。
江山文学,天下文人的精神家园。
回复5 楼        文友:赤云        2018-03-02 20:24:01
  老师谦虚了,我也是逼自己写出来的,实在惭愧!遥祝老师元宵节快乐????!
6 楼        文友:济宁宋丽鹃        2018-01-18 21:44:47
  欣赏精品,问候作者!
回复6 楼        文友:赤云        2018-03-02 20:16:09
  谢谢小宋留言,遥祝元宵快乐????!
7 楼        文友:        2018-02-28 16:13:05
  经一友推荐,有幸阅读到此文。
   非常好的一篇游记。
  
   “书要读,路要走。”
   从中回顾历史,感受生活,感悟生命。
你所走的每一步,都是自己的万里路。
回复7 楼        文友:赤云        2018-03-02 20:14:50
  谢谢舒的留言,游记平常,但情谊可贵,有空定会回访。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