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童年(散文)

精品 【丹枫】童年(散文)


作者:千海江 童生,837.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443发表时间:2018-01-16 17:05:08

我的童年是苦涩的,现在想起来都有点后怕,但那时代让我正好赶上了。由于弟兄姊妹较多,十七岁的姐姐又得了现在看起来都有点难治的骨髓炎。为了给姐姐治病,我们全家人的生活可以说是异常艰难。
  
   一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年的冬天,大概是隆冬的十月,家里断顿了。所谓“断顿”,就是没有粮食吃了。怎么办?没有办法,父亲就到邻居家借了一袋玉米籽。那玉米籽是用“斗”量过的,也不知道有几“斗”?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是借谁家的。这袋玉米籽可以说让我们全家人度过了那个让人感觉漫长的冬天。因此,在我童年的岁月里,我最怕过的是冬天,因为在童年的记忆里,似乎冬天比一年四季里的任何一个季节都漫长,又是那般的寒冷。
   一个星期天,家里没有柴禾烧了,我们弟兄几个在家里没有事情可做,母亲就让我和大哥、二哥出去拾柴禾。天刚下过雪,田野里白茫茫的一片,哪里有柴禾可拾?我跟着大哥、二哥在村里转了一圈,最后只好刨开雪,将埋在雪里的又潮又湿的玉米秸或高粱秸拾回家。那又潮又湿的玉米秸或高粱秸填到锅台里直是冒烟,只有用嘴吹,烟呛得又是鼻涕又是眼泪,才能见发黄的火苗窜上来。烟,发黄的火苗,伴着不时地用嘴吹风,流着泪的眼睛被烟呛得红肿。玉米秸或高粱秸被火烘干了,在烘干的同时也燃尽并变成灰烬了。
   晚上睡觉,如果不蒙上头,寒气袭人,满头都是冰凉,很难入睡,这成就了我多年爱蒙头睡觉的不良习惯,因为蒙头睡觉很容易令人窒息。奶奶去世后,她住过的那间土房子大哥就在里面睡觉。那时可能是大哥出去做工去了,我就独自一人在那间土房子里睡觉。晚上太寒冷,我就在床下用剥过的玉米芯烘了一堆火,火灭后剩下了一堆发红的灰烬。可能是我下床解手没有注意的原因,也或许是没有点灯的原因,我将床下所穿的一只棉鞋不小心踢到那堆还发红的灰烬边上,然后就上床蒙头睡觉了。结果,天亮了,我要穿鞋子去上学,却发现少了一只,觉得非常奇怪。打开门,在门外的强光的照亮下,我发现那只棉鞋在那堆灰烬边上已变成了体积很小的白灰。我急里慌忙地跑到母亲睡觉的那三间西屋,让母亲给我找了一双单鞋穿上去上学。那天早上,我穿着那双单鞋坐在教室里上课,感觉脚趾都麻木了。
  
   二
   那几年,我们家连点煤油灯都异常地节省。为了节约煤油,灯捻搓得很细,因为粗了那火苗自然大,会很费油的,所以,家里一些家务,尽量在白天就力争做完,图的就是晚上不点煤油灯。母亲为了春天织布为我们做衣服,冬天不得不熬夜赶纺棉花线,那煤油灯在并不光亮的屋子里显得很微弱,但全家人却能借着那很微弱光芒做很多各自的事情,避免了有限的“资源”浪费。
   那时我们家人将煤油不叫煤油,而叫“洋油”。叫“洋”的东西很多,譬如火柴不叫火柴,而叫“洋火”,铁钉子不叫钉子,而叫“洋钉”,肥皂不叫肥皂,而叫“洋碱”,香烟不叫香烟,而叫“洋烟”,水果糖不叫水果糖,而叫“洋糖”,玻璃瓶不叫玻璃瓶,而叫“洋瓶”。这些封建社会沿袭下来的叫法,我们在父母的影响下叫了很久。父母都是从封建社会走过来的人,他们受封建社会生活的影响过于深刻。
   点煤油灯节省,所食用的油、盐、酱、醋也不例外。我记得母亲在煤火上摊馍时,用一个很小的勺,舀一点,倒在摊馍的小铁案上,用小勺搅一下四周,随着“磁磁啦啦”的声音,一个馍很快就做好了,吃上似乎感觉到有那么一点油味儿。
   开始,家人还吃些海盐,后来为省钱连海盐也不敢吃了。农家人干得是力气活儿,不吃盐身体没劲儿,怎么能行?这时,父亲不知道从哪里学来的办法,在发白的如同霜一般的盐碱地上刮来一些盐土,然后在土屋的东山头架起一口破缸,将刮来的盐土放在破缸里,再往破缸里倒些清水,水便从那类似花盆一样的破缸里透过盐土渗出,一滴一滴地滴落到下面放置的瓦盆里,这些水变成了卤水后,也不知道还经过多少道的工序,盐就做出来了,拌到菜里,那味道却并不比海盐差多少!
   酱油我们家人那时几乎不吃,只是到春节包饺子的时候才用上一点。醋,却是我们全家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我们家人那时几乎天天离不开“凉拌菜”,“凉拌菜”最离不开的就是咸盐和醋。盐没有了,父亲可以想办法造,但醋没有了却只能到商店里去买。记得当时母亲让我到商店去打醋时最多给我5分钱,后来5分钱也不给了,而是给一个鸡蛋,让我拿到商店里去换醋,那数量和5分钱打的是一样的多。那时一个鸡蛋的价值也就是5分钱。我往往在打完醋回家的路上,要偷偷地喝一口。在现在看来那醋是很酸的,但那时我却怎么也感觉不到醋味道的酸楚。
  
   三
   那时在我们家,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冬天喝玉米粥,吃“凉拌菜”。早上和晚饭是一样的,中午也是玉米粥,所不同的是粥里放了些菜叶,或是一把黄豆,那味道和纯玉米粥显然是不一样的。有时候配些馍,有时候没有馍吃,稀汤寡水的玉米粥喝了一肚子,却不抵饿,往往是还没有到下顿,就饥肠辘辘了。当然,由于家里人口多,母亲有时候做一篮馍往往吃不到一整天就没有了。当时,贫穷是社会的大环境,生活困难的不止我们一家,村里乡亲大都一个样子,别人家好就好在没有吃得断顿,去借粮食,而我们家却断过顿,借过粮食。当时在我看来,全世界都一个样,纵然肚子饿,但却从没有因为肚子饿而埋怨父母。
  
   四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放学回家,尤其在晚上,我从不学习。父母没有文化,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识两个字,男女厕所不跑错就行,对于我们弟兄姊妹几个的学习不催促,也不反对。再说了,想学,也确实没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一家七口人,住房紧张,三间瓦房子,地方又那么小。因此,对于老师布置的校外作业,我们尽量在天黑之前就做完。我记得,直到后来父亲又到生产队的饲养室当饲养员,我和父亲一起到饲养室睡觉,我才有了一个晚上学习的地方。
   在那无数个寒冷的冬夜,躺在被窝里,我常常盼天明,因为白天要比那枯燥、无聊的夜晚要好的多。白天,无论天气再寒冷,肚子再饥饿,因为能和同学们在一起,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他们一起学习,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心里却是温暖的。
  
   五
   在家里没有表的日子里,我每天上学起床都是看天色。看到窗户纸发白了,感觉到天亮了,就起床去上学。这办法也不绝对灵验,有时候遇到阴天,就坏了,弄不好就迟到了。老师没有好的办法,对于迟到的学生,不给你讲那么多大道理,先罚你站上几十分钟,等你站累了,再让你坐回自己的座位上。
   有天晚上,一觉醒来,我看到院子里很亮,鸡窝里的那只老公鸡也不间断地在打鸣。我穿衣起床出了屋,发现一轮很明亮的月亮挂在西天,闪烁的星星也很明亮。街上还很静,没有听到人们走路的脚步声。没有表,因此我也不知道此刻的时间,就背着书包来到了学校。在教室外面等了一会儿,仍不见同学来,我觉得有问题了。于是,我来到离教室不远的钟跟前,距离钟两、三米处有间老师宿舍,宿舍窗户里面放了一个座钟表。月光下,我透过窗玻璃往里看时,那时针却正好指着五。时间还早,我起得有点早了,没有办法,我只好又跑回家里,钻进了被窝。后来我才知道,那天晚上后半夜的月亮太亮了,以至于给家里鸡窝里那唯一会打鸣的老公鸡也造成了错觉。
   那时,我上学学习虽算不上多用功,但起床上学却从不依赖父母的喊叫,父母也有喊叫起床的时候,但不多,绝大多数是自己自觉起床。因为有被老师罚站的“经历”,用母亲的话来说就是“长了记性”,上学很少有迟到,甚至有时比学习好的同学去教室的时间都早。为此,还受到了一些同班同学的好评。这是我上小学时在同学们中间唯一感到“自豪”的“优点”。
   在我上小学时,大哥早已经不上学了。那年他才十五岁,只上了五年学,就辍学在家帮助父母干农活儿了。二哥上学比我高两级,但我们俩在学习上互不相帮,除了吃饭,平时连上学、放学都不同时走在一起。我们弟兄几个从小都相互独立,尤其在为人处事上,即使在外面挨了打,也由自己独立解决,从不向家里搬“救兵”。因此,弟兄几个彼此的独立能力都很强。现在,我比他们的生活条件都要好一些。然而,哪怕是他们在生活上遇到多大的困难,也没有一人主动给我写信,或者打电话提出需要帮助的。这就是我们弟兄几个从小养成的不习惯求人的脾气性格。当然,与父母亲的遗传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他们也是这样的人。
  
   六
   童年,我最爱听布谷鸟叫的声音,也常常盼望着布谷鸟叫。当时在我看来,布谷鸟叫预示着两个季节的来临,春天和麦收时节。春天,布谷鸟叫预示着漫长冬天的彻底过去。万物复苏。池塘、水沟里的冰融化了,草木萌芽,阳光给人的感觉是既温暖又舒服。
   田野里充满一望无际的无限生机。树上榆钱儿,榆树叶,槐树上的洋槐花长出来了,能充饥的野菜、树叶、菜叶也多了。
   每当下午放学或星期天,我和二哥都会和邻居家的孩子们一起挎个竹篮到地里去剜野菜,或爬生产队里打麦场边上的榆树上撸榆叶。回来后,母亲便用这些野菜、树叶给我们拌味道鲜美且各异的“凉拌菜”。母亲也会将这些野菜、树叶下到锅里熬“菜糊糊”,或掺到玉米面里摊饼子,都很好吃。一次到生产队里打麦场边上的榆树上撸榆叶,由于树不够粗大,不小心一根树枝被踩断,我悬即从树上掉了下来,但所庆幸的是,正好掉在树下的麦秸垛上,被弹了一下。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麦收时节,家里存放的余粮父母不再“吝啬”,可以放开让我们吃了。布谷鸟的叫声似乎要比春天叫得更欢。
   新粮下来了,可以吃到久违的白面馍馍了,肚子也感觉没有像冬天里那么饥饿了。然而,在我看来,这麦收时节好像很短暂,转瞬即逝。秋天一过,布谷鸟不知道都躲到哪里去了。我们家的生活一切照旧,仍恢复以前冬天过去的故事,仍旧喝以前冬天喝过的玉米粥,吃以前冬天吃过的窝窝头和红、白萝卜丝拌成的“凉拌菜”。
   在我童年幼小的心灵里,那布谷鸟的叫声似乎总是能给我们家带来好的兆头。往往在春天和麦收这两个季节,父母的脸上才能挂满了那冬天里所不多见的喜悦和笑容。
   现在身在城里生活,我很少能听到布谷鸟的叫声,前年我路经地处乌鲁木齐市北郊的乌鲁木齐植物园,在树木比较多的地方,偶尔听到几声布谷鸟的叫声,我顿时感到那叫声竟是那样的亲切。布谷鸟的叫声,仿佛将我又带回到了那已经遥遥远去的童年时代。
  
   七
   我童年的大多时光是枯燥无味的。那时,我们故乡的文化生活设施极其落后,村里除了学校有个图书室、篮球场,几个用水泥板搭成的乒乓球台以外,再没有别的与文化体育有关的设施了,村里甚至成年不放一次露天电影。
   童年的玩具实在是太少了。除了打皮牛——半截木头削的尖尖的,也有的是两头削尖,放在地上用鞭子抽,它就会像陀螺一样飞转起来。再就是推铁环,也叫“桶箍”。但我印象最深的是射“弹弓”,还有那用铁丝和自行车链条制成的能打火柴的玩具“手枪”。玩打火柴的玩具“手枪”最刺激,也最危险,不小心就容易伤到人。
   不知道哪天起,我开始了对小画书感起了兴趣。放学回到家里,如果能借上一本小画书看,那才叫过瘾,不管它有多旧,不管它是多么的少皮没毛,都要反复地翻阅几遍。那时看过的小画书,我至今名字还记得,它们有《高尔基的童年》、《刘胡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鸡毛信》、《平原作战》、《草原英雄小姐妹》、《杜鹃山》、《邱少云》等等。
   后来,又逐渐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村里如果放电影,吃过晚饭,天还不黑,就早早地搬个小板凳前去给小伙伴们“占地方”。村里放电影的机会少,就到邻村去看,只要听说邻村有电影,不管有多远,都要跑过去看。有时候自己只身一人跑过去看,看完以后,满以为在回来的路上能遇到本村的人,但一路一个人也没有遇到,虽然夜色很黑,走在路上感到有点害怕,但只要一想到刚看过的电影情节,那恐惧感就没有了。当时最能影响,也让我看的次数最多的有《英雄儿女》、《烈火中永生》、《上甘岭》、《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大浪淘沙》、《大渡河》、《女交通员》、《红旗谱》、《枫树湾》、《苦菜花》、《钢铁战士》、《永不消失的电波》、《兵临城下》、《甲午风云》、《地道战》、《东进序曲》、《渡江侦察记》、《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红孩子》、《三进山城》等等。
   一天,听说村东头的第三生产队买了一台电视机。说实话我当时的确没有见过电视机,也不知道电视机是个什么样子,只是听别人说和玻璃镜子一样。
   到了晚上,我就和门口邻居家的小伙伴跑过去看。放电视机的两间大房子挤满了大人和孩子,有坐着的,有站着的。那是一台十几英寸大小的黑白电视机,房子外面的木头杆上架了个接收天线。电视机调半天才能在满是“雪花”的荧屏上调出来图像。

共 10815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作者对自己的童年时光记忆犹新,娓娓道来如在昨日,多子女家庭的困苦和欢乐,勤俭节约的传统家风和苦日子,从小养成的独立性格,有布谷鸟的叫声春夏,看连环画的嗜好,看露天电影的诱惑,读课外书的兴趣,芦苇塘里拔苜蓿草摸河蚌,深夜捉土元卖钱的经历,搬来搬去的小学故事,对经历政治运动的直观印象等等……如数家珍,弥足珍贵!全篇文字隽永,层次分明,童年时光,历久弥新,细节生动,耐人品味!力推佳作!【编辑:梦锁孤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80122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8-01-16 17:06:34
  全篇文字隽永,层次分明,童年时光,历久弥新,细节生动,耐人品味!为你的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2 楼        文友:孙巨才        2018-01-16 20:31:18
  作者把童年时光又原汁原味地回放给读者,朴实无华,真实可信,情节生动,人物鲜明,非常感人,使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气读完。
   因为在同一地域,我也有如此的苦难童年,因此引起了我强烈的思想共鸣。我要为这篇佳作点赞!
3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8-01-22 08:09:51
  恭喜老师佳作获精,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