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析】雨中游韶山 ————旧作谨献给毛主席诞辰124周年
蜗居南国多年,屈指算来,好久没去韶山走走了。这次从东莞返乡探亲,圆了我重游韶山、缅怀英烈的夙愿。
身为主席家乡人,从家里到毛主席故居,约四十分钟车程。本是一个说走就走、触手可及的距离,却让我久违了多年。
这次回家乡探亲,主要是因为岳母从贵州远道而来看望女儿,而我和妻子即将迎来第二个小生命的降生,真上喜上眉梢啊。岳母来的第二天(4月3日),我叫了一辆七座的私家车,载着父母、岳母、妻子、女儿,一家人高高兴兴去韶山观光。
“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的《清明》诗所言不虚。四月初韶山霪雨霏霏,连日不开。3日这天依然下着淅淅沥沥的雨,刮着三四级风,着实有些冻人。可冷雨、凄风丝毫没有浇灭游客的兴致,景区的游人依然很多,人们披着或打着各种雨具前来缅怀和瞻仰,更有许多老外夹杂其中。
毛泽东同志故居是韶山的必游景点。这座世界闻名的“标志性建筑”座落在一个小山丘下,是一座单层九间的农家瓦房,一头连着邻居家的四间草房。故居正前方是一个一亩见方的小荷塘,房子右侧一个地势稍高处,有一个约二十米见方的晒谷坪。
故居的建筑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建于清末。陈设也比较简陋,除了床、桌、椅、厨具之外,就只有牛栏、犁、水车、风车、铁制农具。引人注意的是,那时的屋墙上会凿一个方形的小洞,放上一盏煤油灯,以供墙两边的房间照明。它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智慧与节俭,也见证了一百多年前中国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在主席少年求学时代,毛家的阶级成份介于地主与贫农之间,是富农。富农的家境尚且如此拮据,更何况贫农和佃户呢?
故居前方视野开阔,风景秀美。其左、右、后三面环山,松柏苍翠,杜鹃遍野。在故居可见左前方不远处的“韶峰”。相传舜帝南巡时,为此处美丽山景所吸引,驻此奏韶乐,竟引来凤凰筑巢,故舜奏乐之处名“韶峰”。这是一个关于韶山由来的美丽传说。
晚清时期,曾有一位很厉害的风水先生测出此地为卧虎藏龙之地,百年内要出帝王之尊。后来,他的预言更然得到验证——大清灭亡不久,中国出了个很厉害的人物,名叫毛泽东,每一届反动政府都悬赏通缉他。毛泽东正是生于斯长于斯,继而迈向省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深造,从此接受马列主义思想熏陶,带领人民军队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路,最终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成立了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政权,继而沿着“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之路不断探索与跋涉……
虽风水之说和民间传言未必可信,但青年毛泽东,正是从湖南湘潭韶山冲走向外面的世界,从此叱咤风云并改变整个中国命运的。这个倔强、聪颖的农村伢子,后来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
“孩子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17岁的毛泽东去省城求学,临行前夹在父亲帐簿里的一首表志诗。故乡的青山绿水、淳朴民风,孕育了他倔强、坚毅、沉勇、自立的个性和大山一样宽广的襟怀。
伟人的革命生涯,曾经几经挫折、几度浮沉,但他从不屈服,坚持真理,高瞻远瞩,凭着卓越的军事才华与运筹帷幄的出色指挥,将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引向正确的方向,继而无往不胜……
从故居、毛公墓穿过一个隧洞,可达滴水洞景区,亦可到达毛泽东纪念园、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等景点。
我们先去了滴水洞。滴水洞是建国后毛主席回韶山的小住之处,由一号别墅、防空洞、防震室、指挥室等组成。由于是国家首脑的住处,滴水洞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神秘色彩。有诗云:“一钩流水一拳山,虎踞龙盘在此间。灵秀聚钟人莫识,石桥如锁几重关。”在景区开放之前,几乎无人知道滴水洞的真实模样。1966年主席回湖南时,曾在这里小住了11天。相对于各国政要极尽奢华的住所,滴水洞里的陈设是十分简朴的。在主席的生活中,有一卧床、一书柜、一书桌、一包烟、一顿红烧肉民,足矣!
滴水洞周围碧峰翠岭,茂林修竹,山花野草,舞蝶鸣禽,清雅绝伦。加上濛濛春雨增添了山和水的韵致,我一路上为父母、岳母、妻儿拍照,因此耽搁了不少行程。在顺路的一家“毛家饭店”避雨时,我们一家点了几盘地道的“毛家宴”特色菜——红烧肉、冬笋腊肉、清炒蕨菜、剁椒鱼头、白辣椒炒土鸡,加上高梁酒、糯米饭,实在是大快朵颐,价格也不贵。
我想,正是人们崇仰、爱戴毛主席,“爱屋及乌”,才喜欢上“毛家饭店”和“毛家宴”的。而热情好客的“毛家后人”,也把最好的菜与最好的厨艺奉献出来,作为馈赠,以尽地主之谊。
我置身故乡的青山绿水之中,听着淳朴而爽朗的乡音,品着香辣可口的家乡菜,与家人快乐地相依陪伴,体味着难得而短暂的相聚时光,这每一分、每一刻都值得珍惜与铭记。
饭后,我们游览了毛泽东纪念园,门票60,60岁以上老人免费。它座落于毛泽东同志故居斜对面约500米处,占地370多亩,于1995年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除东门、南门两个门楼外,园内复制的主要景点有韶山毛泽东纪念堂、清水塘湘区委员会旧址、武昌农运所故居、遵义会议旧址、茅坪八角楼、延安宝塔山、大渡河铁索桥等28个。我们入园的东门门楼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也是纪念园的主门。它就像主席的名字“毛泽东”所蕴含的意义一样,它面向东方,现代化的造型表现着大写的“M”字样,它正是“毛”字汉语拼音大写的第一个字母。而南门门楼的设计,则体现了中国传统牌坊的特色,坡形屋脊渗透着江南建筑的风味,几根指向蓝天的立柱,使建筑整体更加峻拔、浑厚,有点像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门楼。
16年前,即毛泽东同志100周年诞辰(1993年)过后,韶山村党支部经过慎重研究,着手建造毛泽东纪念园,把毛泽东一生中学习、居住、工作和战斗过的有代表意义的处所,依照毛泽东的生活轨迹,按原物1:1或1:2的比例保真建筑,浓缩地还原于一个生态公园中。纪念园最初定名为“毛泽东之路景园”。景园的构思来自于深圳“锦绣中华”、“世界之窗”微缩景观,于1994年2月动工,于1995年圆满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
我久久流连于南湖画舫、遵义会议旧址、茅坪旧址等景观中,思潮翻滚,感慨万千,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主席一生的革命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贯穿半个世纪,“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他为中国革命奋斗终生,鞠躬尽瘁。这每一处景点,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印。它不仅是令人激情澎湃的回忆、令人肃然起敬的怀念,更是对毛主席作为一代伟人与领袖、同时又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一种生动解读与再现。这种解读,以毛泽东一生所经历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作为背景,着眼于毛泽东在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中个性的表现、个性的发展和个性的魅力,在毛泽东的丰功伟绩与独立个性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突出地表现他身为世界伟人的人格魅力——一生性喜挑战、性格不循常规、品行重情重义、才气文采纵横、精神旷达生死!
毛泽东的一生,一直在追求真我的人生境界与本色自然的生活方式。主席曾这样自我评价:“我有虎气,也有猴气”。主席的虎气表现为权威、豪放、严厉、庄重;主席的猴气则表现为即兴随意,浪漫洒脱,不拘成规,灵活多变。这在主席大量的诗词与政论文之中,均可见一斑。正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屡屡在重大关头有惊世骇俗之举,比如长征中四渡赤水、内战爆发后转战陕北、战略反攻中挺进大别山、东北战场“关门打狗”、西柏坡警示党政干部谨防“糖衣炮弹”、渡江战役中指示“宜将剩勇追穷寇”……
时至今天,历史已经证明:毛泽东是一位英明而杰出的伟人,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代。
假如中国历史上没有毛泽东,我们今天或许没有机会欣赏到他那深邃锐利的哲学思想、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得心应手的斗争艺术和驾驭全局的领导才能;我们今天或许欣赏不到他那过人的凝聚力与伟大品格的感染力;我们今天或许欣赏不到他那作为伟人的超强魅力与号召力!更为至关重要的一点:我们或许看不到新中国的伟大诞生。在“三座大山”的重重压迫下,中国人民不知道还要在民主革命之路上探索、抗争、奋斗多少年?中国革命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也不得而知,因为历史不能假设……
让那些诋毁伟人过错的所谓学者、作家、文人以及西方政客们见鬼去吧!真理昭昭,中国人民对主席的爱戴与崇仰永远不可撼动,“乐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东方红》。
来到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也是非去不可的。它是一座活生生的中国近现代史博物馆,用大量历史文物、文字照片、幻灯片、浮雕、绘画、短视频、人造缩景等形式,翔实而生动地再现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的探索、斗争历程,以及毛主席一生光辉的革命历程。
主席一生为了革命,几回韶山,还把自己的六位亲人献给了中国革命。1959年,阔别韶山32年的毛主席重回韶山,留下了“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的诗句。此时,娇妻杨开慧、长子毛岸英等都已长眠青山,为中国革命捐躯。英雄的孤独和惆怅,几人能懂?
忆昔日“恰同学少年,书生意气”,在长沙办“新民学会”,创《湘江评论》,是何等的意气风发,挥斥方遒!
回首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总结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路线,使中国新民主革命的星星之火,遂成燎原之势,又是何等的壮志凌云、豪情满怀?
回首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百万雄师渡长江,中国革命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他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这一天,他等得太久太久,又仿佛来得太快太快,一切还没作好准备。
回首建国之初国家的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经济崩溃,他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运动,带领全国人民向“四个现代化”奋勇进军!随着一个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以及“两弹一星”的试验成功,新中国终于打破了帝国主义的重重封锁与苏联的军事威胁,走向了独立自主、自立更生之路!
正如主席所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中国革命的微弱星火,历经五十年的浴血奋战,几经坎坷与挫折,终于云破天开,日新月异,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在他年届八十的时候,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了,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也来了,“环太平洋包围圈”不攻自破了,他终于可以略感欣慰、歇息片刻。
拨开历史的重重烟云,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屡屡战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卖矿卖路,任列强欺凌瓜分……四万万中国人民遭受百年屈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从洪、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到康、梁发动的戊戌变法,再到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都没能(也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历史的伟大转折,终于出现在1921年上海南湖画舫上中共一大的召开。
自从有了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才看到了黎明的曙光。而雄姿英发的毛泽东,也一步步成为了中国新民主革命的领袖与舵手。
短短28年,“北伐”节节胜利,中华苏维埃政权成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了,抗日战争胜利了,解放战争胜利了。
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统一扫而光,“玉宇澄清万里埃”,四万万中国人民迎来了崭新的人民民主政权,迎来了自己当家作主的新生活!
1949年10月1日,来自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位中国农民的儿子——毛泽东,以人民的名义,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民饱受侵略与欺凌的日子,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历史己经向世界人民证明,他——毛泽东,以及他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才是中华民族的大救星,才是民族振兴的中流砥柱,才是彻底改变世界格局的一股伟大的东方力量!
流连于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就是在重温一段历史,以史为鉴,继往开来。而今,许多年轻人身处和平年代,追求物质享受,多不知“圆明圆是谁烧的”、“中国在近现代是如何落伍的”、“中国的原子弹之父是谁”,却对“**好声音”学员的生日、血型、兴趣爱好如数家珍,如何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手中接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这是每一个人游览纪念馆、缅怀伟人时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久久驻留在这座历史博物馆,我陷入了对历史无尽的追忆和深深的思索中……
建国之初,对于一个“一穷二白”的新中国,美国建立了一个“环太平洋包围圈”,武力封锁,政治孤立,还将战火烧到中国东北边境,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许多西方政治家更是断言:新中国将很快崩溃,因为它不可能解决4.5亿人口的“吃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