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满庭芳】天光水影中的婺源(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满庭芳】天光水影中的婺源(征文·散文)


作者:江凤鸣 探花,17730.1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776发表时间:2018-01-17 15:32:28

【流年·满庭芳】天光水影中的婺源(征文·散文) 这是一个晴朗的上午。缆车把我送上高高的山岗。我放眼远望,田野、树木、池塘、河流还有远山,都在灿烂的阳光下,泛着清亮的光芒。天空中是自由漂浮的白色云朵,偶然有几只鸟儿在白云下掠过。大地明媚而温暖,眼前的山坡上长满金灿灿的黄菊,宛若此地春天的油菜花一般,盛大无垠,令人惊艳。
   是的,这正是晚秋中的婺源。仿佛千百年前,我就与她有缘,与她有个约会。直到此时,我才带着悠长的相思,从江南深深的青石小巷中走出,用双脚走过那些杂花生树的山岭,用双桨划过那些清波荡漾的溪河,迎着春夏的菲菲梅雨纷纷柳絮,穿过秋冬的萧瑟落叶朗洁霜雪,在无数的岁月轮回之后,拨开历史的云烟,一睹她的芳容美貌。
   很多来到婺源的人,都盛赞她的粉墙黛瓦。公元740年,唐玄宗李隆基决定将安徽休宁县的回玉乡和江西乐平县的怀金乡划出设置婺源县,县城设在了清华镇。回玉、怀金、清华,唐玄宗不愧是盛唐最有才气的皇帝。说来也巧,不知何时,婺源有了李唐王朝的一支后人。以后,经历宋元明清各代,婺源这回玉怀金之地,就有了书院、阁楼、祠堂、牌坊、古塔、园林、古村,粉墙片片、黛瓦层层,门前水声,窗后鸟鸣。那些典型的徽派建筑,散落绿树翠竹间,白墙与青瓦错落,青翠与黑白相映,宛若仙境。
   很多来到婺源的人,都被她漫山遍野的鲜花迷醉。春天,那片近千亩的黄灿灿的油菜花,仿佛金色海洋。微风吹来,吹起芳波花浪,游人的鼻端会扑来阵阵清香。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有一首写油菜花的小诗曰:“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个时节,被人称为鲜花小镇的篁岭村,桃花、迎春、梨花、杜鹃与油菜花交相辉映,沾着雨露的花朵,在阳光下闪烁出五彩缤纷的光点,妩媚恬静,馥郁芬芳。蜜蜂与彩蝶在这花海中上下翻飞,让人不饮自醉。
   而我走进婺源,却觉得最美的不是那些晚秋中层林尽染的山岭,不是倚着山岭而建的白墙灰瓦的古村,也不是那些五彩缤纷的春华秋实——在篁岭我实实在在地见识了那盛大的“晒秋”民俗和那遍野的如金河流淌的贡菊花。我以为最美的是婺源的水,那些澄澈如镜的池塘、水潭,那些缓缓流淌的溪流、河川。
   婺源的水不似我居住的苏南的水,没有像太湖那样一望无际恣意汪洋的盛大水域,没有像长江那样澎湃汹涌浩荡奔流的宽阔水体。婺源的水,更多的是像被树木的枝叶切割的光影,像是被天上的仙女随意抛洒的珠玉。那些池、塘、潭、和分散在山岭、山谷的零碎稻田,那些涓流如线的小河、山溪、沟渠,隐藏了婺源人千百年来的岁月符号,包含着亘古以来所有的生命密码,不管是植物、动物,还是人类自身,都依赖这些千年闪亮的水源生存。
   据说,远在商代之前,婺源人的先祖就生活在这片山水之间,他们不断的缠斗、接纳、融合形成了中原人所称的山越族。这里山重水复、物产丰饶,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生存空间。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岁月里,时间仿佛变得如同流水般永恒,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唯有山峦在四季变幻色彩、流水在晨昏轮替颜色。后来,中原大乱。晋人南迁、唐人逃难、宋人避乱,他们不约而同的沿着溪河,躲进婺源。于是,这里开始有了稻田、有了瓜棚、有了大屋顶的民居,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的交融,让时间与空间、山峦与流水,都变得鲜活而充盈。
   河水、溪流像是男人,他的理想在远方。而池塘、泉潭却像女人,她坚守着信仰不动不移。四面群山,水瘦如线,缺少耕田。婺源的男人不得不跟着溪流的指引,通江达海,纷纷出山,走出去最多的是读书人和商人。多少年后,他们中有人发达了,发了大财、当了大官,于是回家修桥铺路盖房子。男人走了,女人在山野和薄田间坚守,坚守着贞操,深藏着挂牵。等着儿子、丈夫,等着远方的人。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南唐词人温庭筠的这首小令或许最能道出婺源女子等待远方归人的心境。我是从江湾走进婺源的,汽车从山前的一个弯道转过,只见一道溪流飘然而落,像是一条白练缠绕着河岸,向着远山缓缓流去。河岸上是一群呱呱鸣叫的鸭子,鸭子身后是一座灰白的古旧老屋。雕花的窗棂有些歪斜了,一张少妇的脸庞正转动明眸向外张望。我忽然想到,这在光影里瞬间定格的一瞬,或许已经叠加了千年万年。在历史的光影里,有多少娇羞的少妇,就这样张望着、张望着……婺源绵细流短的溪流,像极了思妇的泪线。而那池塘中由泪水滴落溅起的涟漪,像极了女人满是褶皱的裙摆。
   在漫长的岁月里,天空、山岭、林木、村落、狗和篱笆墙,都成了河流、池塘的底色,一年年,一代代叠加、沉淀。河流为婺源人打开通向远方的时光之门,池塘让婺源人的生活多了浪漫与丰润。婺源的水照射着春光秋晖,也融入风雨霜雪。商人归来带回财货与富裕,官员退隐携来文化与智慧。于是穷乡僻壤的婺源不仅是朱熹、洪秀全、金庸的生命之根,也由那潺潺溪流,迎来李白、苏轼、黄庭坚、何执中、宗泽、岳飞……这样一批声名显赫之人。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是婺源土著,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人。他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后人尊他为“朱文公”,评价他为“理学正宗”,是继孔孟之后的第三圣人。正是他的这首小诗,让少年时的我,结识了这位朱夫子。年少轻狂,好发奇想。那时,我常常不解,如此圣人,如何这般格局狭窄,那个池塘怎地只有半亩大小?及至今日到了婺源,眼见山岭纵横,谷地崎岖,满目起伏,才晓得,就这半亩方塘,也算是天光云影下的大气象了。
   朱熹一生,重视教育。他的足迹踏遍江南半壁河山,亲手创办了同安县学、武夷精舍、考亭书院,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在婺源的考水村明经书院,朱熹留下了“明经学校,诗礼人家”的墨迹。婺源人守着青山绿水,口诵四书五经。世代耕读,人称“文人圣地”。据《婺源县志》记载,仅一个小小的考水村,自北宋熙宁起的两百多年间,就出了十六位进士。“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陶渊明的诗句,或许正是婺源子弟世代耕读的写照。
   过了江湾,我们望山前行。有人说武侠小说大师金庸也是婺源的后代子孙。他的祖上故里就在浙源的凤山村。据说,当年他的远祖北宋太常寺太祝查元修,梦里得到神人指点:“见凤而止,遇凰而住。”于是他一路北行,来到婺源的凤凰山下定居。时光荏苒,查氏遂成婺源望族。金庸原名查良镛,他把镛字一拆为两,用金庸作为武侠小说的笔名。2005年金庸接受《环球》杂志驻香港记者廖翊采访,金庸对记者说:“我和你算得上老乡——我的祖籍是江西婺源,后来才迁到浙江海宁的。”
   婺源是个世外桃源,风景如画,民风淳朴。而金庸却用他的一支笔,独创出如梦如幻的武侠江湖。他笔下那些惯用降龙十八掌、葵花宝典的江湖大侠、各路英雄,习武修行之地,大多是明霞可爱,流水弦歌之处。“三九大老,紫绶貂冠,得意哉,黄粱公案;二八佳人,翠眉蝉鬓,销魂也,白骨生涯。”金庸的武侠世界,具有奇幻的美,哲理的美,风光的美,不知婺源的奇山美水是否冥冥中也与他的武侠世界相合相契。
   游罢“鲜花小镇”走下篁岭,长长的浮桥之下,一股清溪从两山间的峡谷汨汨流淌而出。它越过涧石,爬上岩头,曲曲弯弯,顺势而下。晚秋的阳光下,它闪闪发亮,映照着岸边的林木、翠竹、野花,清澈而欢畅。它在山湾处变成一股澄澈的激流,与左边下来的溪流汇集而变宽。溪水在空谷中发出咝咝声响,那是它欢快的歌唱。我想,它还会汇集更多的溪流,用更大的力量冲出山去,通江达海,奔向海洋。婺源的汉子们,自远古到近代,就像这婺源的溪水,去赶考、去经商,他们为着家人的幸福、个人的前程,年复一年地走的更长更远。
   有河就有桥,桥是人的捷径,也是河的装点。有了河流,就有了雨亭、水埠、桥梁和桥梁两侧的沿河小路、临水街巷。婺源的美,多一半在小桥流水。梁桥、拱桥、浮桥、吊桥、廊桥,婺源的桥多姿多彩。就材料而言,有板桥、竹桥、石板桥,如今也有了铁桥、钢筋水泥桥。婺源的桥不仅方便人通行,还有蓄水、通舟、调节水势的功能。有了桥,婺源的绿茶、砚石、木材、竹器、山货,才能便捷地走出大山深处。有了桥,也就成就了一代代婺源的名商大贾、官宦人家。也由此,在山外发了财的商人,当了大官的书生,回归乡里,第一件想到的善事,就是修桥铺路。
   婺源的桥,最美是廊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廊桥又称风雨桥,晴天遮阳,阴天避雨。站在岸上看桥,那雕梁画栋的长廊桥身倒映在溪水里,随水流动,闻风漂移,风吹来,桥影弯曲,一条鱼儿忽然跃起,桥影又碎成了涟漪。站上廊桥向外望,眼前碧波荡漾,游鱼嬉戏。远处天空湛蓝、山岭朦胧、河流明灭、村落依稀,让人有一种“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奇幻错觉。那种错落有致的秀美,将人带入天人合一的意境。
   婺源的池塘、泉潭大多精致小巧,它们或方或圆,或规整或天然,却都纯净透明、若明镜照天。它们像是天庭仙女不经意间摔落人间的梳妆镜,零零碎碎地散落在山坡、谷地、村落、林间。滋养着生命,慰藉着魂灵。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照着姑娘、媳妇浆洗衣裳、淘米洗菜,看着农人、商人、书生劳作、算计、苦读,听着狗吠、牛叫、蛙鸣。“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站在高岗,远望那些大大小小、随意坐落、闪烁明亮的池塘、泉潭,我忽然有些感动:世上万物,都如金刚经所言。自有天然的秩序,来来去去,一如钟摆。
   岁月、历史、生命,其实质都是一种时间现象。时间的钟摆,由洪荒无涯的宇宙操控,在天地间摇摆。当它摇荡到1851年1月11日这个节点,咣当一声,历史被敲响了。远在婺源千里之外的一位38岁的落魄书生洪秀全,站在广西金田的犀牛岭上,宣布向大清王朝开战。于是,从那时起一场血雨腥风,在岁月中弥漫了十四年。江南为之变色,婺源也未能幸免。苍山如海,夕阳如血。史载,洪秀全麾下的天平军曾在婺源与清军大小作战八十场,十二次攻入婺源县城。战争宏大而惨烈,溪流中漂浮尸首、池塘中流淌血痕。
   洪秀全,这个史书上言之凿凿地说,出生于广东花县福源水村的造反者,却原来是婺源人的后代子孙。如果不是走进婺源的大山,来到车田溪畔,我怎么也不会相信,这位自称是上帝之子、耶稣之弟的“太平天国”拜上帝会的教主,他的生命之根会在世外桃源般的婺源。
   从时间隧道穿越,在那个盛开黄荆花的季节,一位叫做洪延寿的老者,越过安徽的乌龙山脉,走进婺源的大山深处,在大鄣山下溪水畔,一个开满黄荆花的地方,老者种下一棵香樟树。从此随着这棵香樟一圈圈的年轮扩展,这里逐渐形成一个洪氏子孙聚集的村落——车田村。洪秀全就是大唐归隐长史洪延寿的后裔,他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耕读世家、四书五经,没有引导他走上仕途,光宗耀祖。地摊上的一本小册子,却让他皈依了基督,在血与火的厮杀中,做了“天王”,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打的东摇西晃。
   洪秀全的拜上帝教,披着西方洋教的外衣,骨子里其实还是孔夫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教诲。
   像历史上的所有皇朝开创者一样,定都南京当了“天王”的洪秀全,也曾千里迢迢,逆着溪水,来到婺源寻根祭祖。他来到婺源洪氏开山鼻祖洪延寿种下的古樟树下,意气风发的吟诵他的祭祖词:“如盖亭亭樟覆霓,专程祭祖到轮溪。残庐依旧莽荆发,故墅犹新鸡鸟啼。河曲流长翁醉钓,山崇峰峭月忧低。裔今壮志乘天马,大训堂开阅战车……”如今,时间的钟摆,带着中国人走进新的时代。当我站在洪秀全当年祭祖的古樟树下,发思古之幽情时,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早已灰飞烟灭,洪氏家族留在婺源的宗祠“大训堂”也早不见踪影。唯有脚下的轮溪还依然澄澈清凉,缓缓流淌。我在这清清溪水中照见了自己的影子,却不知道能否在其中找到历史的踪迹。溪水流淌着时间,时间在流逝中带走了历史的密码,让后人无法破译。
   “净几明窗,好香苦茗,有时与高衲谈禅;豆棚菜圃,暖日和风,无事听闲人说鬼。”岁月匆匆,人事沧桑。洪秀全给后人留下的不仅仅是婺源山里人关于“长毛”的传奇,还有可以载入史册的《天朝田亩制度》。
   我在中午的阳光下,沿着轮溪边上的小路缓缓前行。阳光投进溪水,水面上波光粼粼,像是无数斑斓翻飞的金蝴蝶。有哲人说,沿水而行,最容易催发人的思绪,智者爱水。也有人说,邻水而行,最易催动诗情,激动的心,涌动的水,最易产生共鸣。只可惜,我既不是哲人,也不是诗人,我写不出哲理,想不出诗句,只见清清流水,映照着蓝天白云。
   人生苦短,大地永恒。

共 503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幅多彩的山水画,这是一顿色香味全的人文香餐,这是一个个充满细节的历史传说,这是一篇丰盈令人惊奇的美文。本文作者用他那神奇优美文采斐然的笔端,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天光水影中的婺源。人们都盛赞婺源的粉墙黛瓦,还有那些池、塘、潭,以及山岭、山谷的零碎稻田,那些涓流如线的小河、山溪、沟渠,小桥流水人家,而作者,更加赞美的是婺源的水,那些澄澈如镜的池塘、水潭,那些缓缓流淌的溪流、河川。原本,这儿是那样的静,静静的美流淌在春夏秋冬,流淌在寒来暑往,流淌在姑娘和媳妇浆洗衣裳、淘米洗菜中,流淌在农人、商人、书生劳作、算计、苦读中,流淌在狗吠、牛叫、蛙鸣中。由于先后发生的政乱,导致晋人、唐人、宋人不约而同的迁入,婺源水竟让朱熹、洪秀全、金庸相遇喝上了,并养育了他们,甚至也由那潺潺溪流迎来一大批声名显赫之人。于是,婺源的美有了更加深层次的意境别味,历史文化习俗的交融,这,让时空、山水,都变得鲜活、灵动而充盈。全文不仅描绘了婺源的山川秀美,更是展现了丰富的人文艺术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充满大美大爱、阳光正气的品格。缓缓品来,入心入肺,如沐春风,赏心悦目,佳作,倾情推荐阅读。【编辑:山地731828829】【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80117003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18-01-17 15:38:14
  读罢,竟让我产生了一定要去婺源走一走的冲动。
回复1 楼        文友:江凤鸣        2018-01-18 10:46:31
  山地君,好久没有写文章了,再写有些手生。去年的晚秋我和小城的一群文人,沿新安江走进婺源,领略了那里的乡村胜景,被那里的山水人文感动。那天,还与雪、春光、玫瑰老姐一干流年才俊前后脚上了篁岭,错失在鲜花小镇。其实,我是想写写婺源的晒秋的,那个五彩斑斓的场景,一直在脑海翻飞。只是写婺源山岭、古村、鲜花的文章太多了,我自许没办法再写出新意。那就写婺源的水吧,婺源的水,在我站上高岗的一瞬间,眼中就有了别样的风韵。谢谢的美按,您的按语与婺源的波光靓影一样美。
2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18-01-17 15:39:52
  景美,人文美,作者的文笔美,一篇美的结合,一篇美的传唱。
回复2 楼        文友:江凤鸣        2018-01-18 11:02:55
  再次谢谢山地君。近日,我得到一套台湾著名学者黄永武的扛鼎之作《中国诗学》一套四册。十几万字,我匆匆略过,似乎再次上了堂美学课。我很少读现代文,总觉得农耕文明时代的诗词歌赋、散文碑铭才是中华文明的源流正宗,现代散文要从古文中汲取营养,从西洋文中得到的是华丽缺少厚重。文化、文明始终是散文的底色,不论是抒发私人亲情,还是家国情怀,少了这层底色,文章就成了水中浮萍。我一直追求散文在朴素中蕴含诗意,不过写到如今,没有几篇成功。我想,还是读书太少,美学的底子浅薄。我当继续努力中。
3 楼        文友:静如画        2018-01-17 16:32:24
  二哥的文,一如既往的优美清奇。
   拜读,学习,在二哥的文字里行走,感受婺源的美!
回复3 楼        文友:江凤鸣        2018-01-18 11:06:52
  谢谢如画的美评。不是我的文字诗意,是婺源山水太过妩媚。我只是一个文字画匠,用蹩脚的叙述临摹那如画山水。
4 楼        文友:山东龙一九六四        2018-01-17 21:36:50
  面很宽,不错????
回复4 楼        文友:江凤鸣        2018-01-18 11:08:21
  谢谢朋友的关注。恭祝冬安!
5 楼        文友:昆仑明月        2018-01-17 22:01:04
  二哥文字如婺源的水一样美,二哥情怀如婺源的山川一样宽广。上通历史人文,下通地理政治。二哥的游记散文,就是一场宣扬婺源的大片。
回复5 楼        文友:江凤鸣        2018-01-18 11:18:58
  哈哈,明月,先谢谢您的美意。不过可不是给婺源做旅游广告哈,俺没收人家一分钱(大笑)。婺源是个美丽的地方,山水明净、鲜花遍地、民风淳朴、历史厚重。走到婺源,我心中一怔。这不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吗?与我的同事们一起去采风,才子俊女中,颇多奇才牛人,他们议论风声,我则刻意倾听。人家讲的故事、传奇,成了我笔下的故事。描摹风景、记录掌故,也不枉到此一游。再次谢谢哈。
6 楼        文友:沙场秋点兵        2018-01-17 22:07:43
  婺源的山水钟灵秀,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婺源人。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辉映出的是诗情画意;人文裴然的江南胜景。感谢作者带该我们感官和视觉上的盛宴。
回复6 楼        文友:江凤鸣        2018-01-18 11:28:11
  点兵兄,其实走进婺源,我最想写的是鲜花小镇。那错落在山坡间的白墙灰瓦,夹杂在鲜花、秋实之中,晒秋,真的是美不胜收。可惜,抒写这方面的文字太多,而且很多是颇富才气的大手笔,我自叹不如,只好另找思路,从水切入。久居江南,我对江南的水是熟悉的。于是,写成了这篇文字。在屯溪初稿,修订到如今,也有了不少日子。比你看到的初稿,也多了一千多字。主要是细节的描写。我曾看到过雪社关于散文也要注重细节描写的话,从此留心,我觉得这话多我的散文写作,多有助益。我要感谢她。也谢谢你的一再鼓励。谢谢你帮我确定了此文的写作主题。
7 楼        文友:浩歌        2018-01-18 08:39:20
  情在美景中飘荡,美景在历史中呈现,山与水,人文与自然,在作者笔下竟是如此地美轮美奂。晚秋的婺源,胜过一幅山水画,置身字里行间,耳畔依稀有一支田园牧歌在低吟、浅唱。
   为作者的好文笔点赞。祝再创佳作!
回复7 楼        文友:江凤鸣        2018-01-18 12:55:37
  谢谢浩歌如此盛情的美赞。写作或许需要一点激情的吧。去年从辽宁走到浙江、走到福建、走到安徽、走到江西。走了很多地方,只有到了婺源,心才安静下来。眼有所见、心有所思,触动了情感,这才心心念念的要写下来。如此就有了这一篇。
8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8-01-18 09:59:04
  山水因人文而丰饶,人文因山水而不朽。一篇非常厚重的游记散文,阅读,学习!
回复8 楼        文友:江凤鸣        2018-01-18 13:33:07
  明月兄,非常感谢你的美评,也很同意你关于山水与人文的关系论述。或许一直沉浸在中国传统诗词歌赋中、沉浸在自陶渊明到周密的历朝才子的小品文中,我对吴越文化情有独钟。南人温柔,却不失家国情怀。你看,平时南国的百姓在好山好水水中耕织自足,到时候,就会出现陈胜、吴广、方腊、朱元璋、洪秀全这样的造反英才;平时南国的读书人文弱似病猫,天下大乱,就会出现范蠡、诸葛亮、周瑜、刘伯温、曾国藩这样的文人军事奇才。江南文化,其实是一种耕读文明,穷则自守,达则报国。隐居山水,叱咤风云,是江南文化一只铜版的正反两面。我从来都认为,江南文明,就似弱水,静时平波如镜,动则惊涛骇浪。天光水影里,自有暗流涌动。我想告诉读者,婺源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游人看到的都是盛世图景。但不要忘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古训,共同富裕,才能走出盛世之危。
9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8-01-18 10:52:20
  从婺源回来后,一直写不出相关的散文。可能是没有深入地融入其中。把情感的重心放在了和春光、玫瑰姐,明月大哥和一群随行的朋友的欢聚中了。在婺源和二哥擦肩,实属遗憾,读了二哥的散文,艳羡不已。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9 楼        文友:江凤鸣        2018-01-18 13:59:58
  雪,在婺源擦身而过,真是遗憾。婺源晚秋,我们去采风,本就是有备而来,事先做了功课。同道中有人数临婺源,采访农家、熟悉掌故,茶酒之下,娓娓道来,其中多有书报编辑,我从其中自是受益匪浅。不然,那一塘一屋,一树一墙,一桥一溪,走过看过了,也就当时亮眼,过后平凡。有了高人指点,才知其中典故,才能思量浅薄中蕴含厚重与深远。从婺源回来,在屯溪古村中构思初稿,山岭、古村、鲜花、林木、物产、商贾、归隐的书生、高官都有人写了,写啥呢?只有用水做意象了,一切都作为水中底色,水成了纸上世界的背景。然后,让一切都成为池塘、泉潭、溪流、河川的映照具象,这样就写成了这篇文字。久不写文字,手生了。改过五遍,还觉得不是很流畅。脑子生锈了,只能如此。在山水之美里,我思想着写几句盛世危言。我爱家国,爱氺韵江南。祝福太平盛世,能够永远。这是我写一切关乎江南文字的主基调,读懂的,便是我的知音。非常感谢你的一贯的激励和鞭策,你和流年是我懒惰欲歇时永远的动力。
10 楼        文友:江楼望雨        2018-01-18 16:55:03
  人们都赞美婺源的粉墙瓦黛,赞美婺源的遍野鲜花,而作者独以婺源的水为美,于是他写了那些澄澈如镜的池塘、水潭、那些缓缓流淌的溪流、河川,铺开了以水为主的广阔画面,画面上有了历史,有了历史中的人物,有了匆匆的岁月和沧桑。这里有百姓,有文人学者,也有叱咤风云的战士,他让读者看到了这里寒来暑往春夏秋冬的袅袅炊烟,也看到了为改变历史命运而风起的腥风血雨。作者说,他不是哲人,不是诗人,可读者分明感受到了他沿水而行所悟出的哲理以及流水蓝天蕴化的氤氲诗意;眼前的所见和历史文化的沉淀融而为一体了,好文!
回复10 楼        文友:江凤鸣        2018-01-19 20:20:40
  江楼老哥,你说得真好。我要表达的就是你说的这层意思。知音哪。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