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征文 >> 【赏析】在月色更深处徜徉

精品 【赏析】在月色更深处徜徉 ——简析曹文轩《草房子》的意象美


作者:天涯羁旅人 布衣,228.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25发表时间:2018-01-17 20:21:31
摘要:文学赏析

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在传统的儿童文学的范畴以外,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更加宽广的世界。初读《草房子》,就像置身于幽深的夜色下,在清凉的月光笼罩中,听着潺潺的流水和悦耳的蛙鸣,闻着幽幽的稻谷清香,在淳朴的快乐中体味生活的厚重和生命的真诚。
   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以油麻地小学为中心的油麻地地区,在五六十年代,一个乡村里孩子和大人生活的场景,作品没有更广阔的生活布景,只是以温暖的笔触,娓娓道来那个普通的场景下,普通人的生活实际。
   可是就是这么朴实的叙述里,我们时时看到自己的影子。作品每描述一个人的生活,我们都会觉得,这是我们的生活,我们是作品真正的主人公。我们的情与爱,我们的喜和怒,我们的真与善都在作品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草房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意象提点每个人的生活,讲述他们人生的历程,在如诗如画的意象推动下,作品呈现出诗一般的意境美。读起来让人感到无限的温暖。
   下面,就《草房子》中意象美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
   首先“草房子”本身,就是一个温暖的意象,这里的“草房子”不是普通的草房子,它有着它贵族的血统。
   “这一撞一幢的草房子,看上去并不高大,但屋顶大大的,里面很宽敞。这种草房子实际上是很贵重的。它不是用一般的稻草或者麦秸盖成的,而是从三百里外的海滩上打来的,茅草盖成的。那茅草旺盛的长在海滩上,受着海风的吹拂与毫无遮挡的阳光的曝晒,一根一根地都长得很有韧性。阳光一照,闪闪发亮如铜丝。海风一吹,竟然能发出金属般的声响。用这种草盖成的房子,是经久不朽的。”
   “草房子”,不仅仅是油麻地人们居住的场所,更是他们生生世世繁衍生息的地方,是他们故事发生发展的地方。在油麻地人们的心中,那是一个温暖的家,是一个繁衍爱、感受爱、传承爱的场所。所以“草房子”应该有它的“贵族”血统,这个血统不是因为它如何的珍贵,是因为它是每一个人生活的载体。
   大人和孩子们,世世代代在草房子和以草房子为中心的区域活动,他们所有的故事,都围绕草房子展开,草房子是贯穿整部作品的温暖的核心。
   “桑桑就是在这些草房子里、草房子的前后及四面八方来显示自己,来告诉人们‘我就是桑桑’的”。
   桑桑是这样的,秃鹤也是,桑乔、秦大奶奶、将一轮、白雀、杜小康,所有油麻地的人们,都是这样的。因为有了草房子,才有了他们经久不息的故事,感人至深的情感和色彩缤纷的生活。草房子里居住的人们,也如来自三百里以外,那些曾经了雪雨风霜、阳光曝晒的草一样,坚韧的生活着。
   秃鹤是《草房子》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一个拥有“地道的秃头”,因此备受困扰的少年。最终他在自己的角色里,忘记了自身缺陷,找到了自尊,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
   秃鹤的头是“地道的秃头”。
   “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光滑的竟然那么的均匀。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蜡一般亮,让他的同学无端的想起,夜里它也会亮的。”
   在三年级之前,秃鹤是快乐的,他并不觉得秃有什么不好,甚至同意别人抚摸自己的秃头,来换取他喜欢的东西。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在意自己的秃头,甚至达到了因为别人的抚摸、调笑和人打架。
   为了掩饰自己的秃头,秃鹤戴上了帽子。但是戴上帽子的他,竟然引起了全校学生的关注,人们已经习惯了秃鹤的“秃”,甚至因此冷落了大夏天穿着棉衣,在操场上吸引大家眼球的桑桑。
   这个少年,极力的维护着自己的自尊,不让任何人取笑,即使是善意的也不行。
   学校会操表演,秃鹤不顾老师的反对,要参加会操,会操到了三分之二的时候,秃鹤突然摘下自己的帽子抛向空中。场外的人,“如久闭的黑暗之中忽然一下子看见了一盏大放光明的灯火,顿时被那颗秃头吸引住了。”
   会操失败了,“秃鹤以他特有的方式,报复了他人对自己的轻慢与侮辱"。
   还是这位少年,决心饰演“秃头连长”,用自己的疼痛,去换取集体的荣光。他是那么的努力,他忘记了秃头给他带来的卑微,自己徘徊在寒冷的夜里,一次次的说着台词,饰演着自己的角色。
   演出是成功的,但是秃鹤心中却是五味杂陈的。
   “秃鹤用嘴咬住了指头,想不让自己哭出声来,但哭声还是抑制不住地从喉咙里奔涌而出,几乎变成了嚎啕大哭。”
   “纸月哭了,很多孩子都哭了。”
   也许是为了秃头,也许是为了成长。
   “纯净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
   这就是曹文轩对于自尊回归的含义吧,这种自尊的回归虽然有些凄美,却是那么的彻底和纯粹!
   关于“红门”的唯美意象。
   杜小康是“红门”里走出来的少年,生活给了他无比的优越感,也给了他压倒式的打击。可是,最终生活赋予这个孩子的苦难,都成了他人生的财富,从大起大落的红门里,走出了“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少年”。
   作品在讲述他的成长历程的时候,多次提到了“红门”这个意像。在这里红门不仅仅是一扇门,它是一部兴衰史和奋斗史,是一个优秀少年的成长史。
   杜小康的家是“油麻地最厚实的一户人家”。是油麻地的首付,杜小康是杜家的少爷,他有一年四季的衣服,有让人羡慕的皮带,就连上厕所,都是令人羡慕的。他有油麻地“罕见”的自行车,可以轻松搞定摆渡的毛鸭。他敢于一个人承担起火烧麦秸垛的错。
   “大红门滋长并支撑着杜小康敢作敢当的傲慢。”
   就是这样一个条件优越的少爷,在高大的红门里面,经历了一场变故。
   沉船事故,让杜家一夜之间失去了所有的财富,也失去了优越感和“尊严”。杜雍和病重,没有人再来到红门里听说古了,红门也不再能负担起灯油钱。
   “红门里,一下显得空落落的。”
   杜小康辍学了,甚至,孩子们的游戏中,他也失去了自己的角色。不能再居高临下,也不能成为发号施令的将军。
   “在游戏中担任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原来居然并不是随意的。”
   “大红门里,那些房子成了空壳”。
   悲剧竟没有到此结束,杜雍和要和这个孩子去几百里之外放鸭子,要把失去的财富重新赚回来。这个少年和父亲一起,承受了无边的寂寞。承受了生活能够赋予的最沉重的力量。然而,结果还是血本无归,杜家再次失去了所有的财富,剩下的就是沉甸甸的债务。杜雍和病了,是被用门板抬回来的,整个生活的重量结结实实压在这个懵懂少年身上。
   “红门里,实实在在地成了空屋。”
   随着“大红门”被债主拿走,“大红门”退出了杜小康成长的舞台,杜小康的蜕变完成了。“这两扇曾为杜家几代人带来过光彩与自足的红门,随着晃动,在霞光里一闪一闪地亮着。”
   破茧方能成蝶,在历经苦难袭击之后,杜小康蜕变得很彻底,很实在。
   “令油麻地小学的老师和学生们震惊的是,这个当初整日沉浸在一种优越感中的杜小康,竟无一丝卑微的神色。他温和、略带羞涩地向那些走过他身旁的老师和同学问好或者打招呼。”他成了“油麻地可能最有出息的少年”。
   红门里走出来的少年,是悲情的,却是坚韧的。曹文轩借助“红门”这个意象,描述了油麻地人们骨子里的倔强和刚强。
   关于秦大奶奶的“艾地”。
   曹文轩的作品从来不用刻意去读,它总是能在不知不觉中,引领你走入其中,让你成为整个故事的主人公和见证者,而不仅仅是读者或是旁观者。就像秦大奶奶和她的小小的艾地,最终融入油麻地小学一样。
   对于油麻地小学来说,秦大奶奶是那么的不可理喻,她反复上访,要求留住她小小的茅屋和小块艾地,她要用打滚的方式,压倒油麻地小学的树苗,她发动鸡鸭鹅,与油麻地小学“作战”。秦大奶奶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土地,虽然有人为她盖好了更加漂亮的新房子。当别人把她抬出那小小的艾地的时候,她也要晚上独自一人睡在艾地里。种种举动让人觉得这是一个不可理喻的老太太。可是当读到这块“艾地”的由来,我们就能理解老人对于“艾地”的特殊的感情。
   “他们是1948年的春天,才买下这块土地的。为了买这片土地,这对夫妇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在这几十年里,他们没有白天与黑夜,没有阴天与晴日,没有炎热与寒冷。他们甚至忘了自己的欲望:穿一件新袄遮挡风寒的欲望,吃一片西瓜解暑渴的欲望,将自己放在床上消解一下疲倦的欲望,煮一碗红烧肉润一润枯肠的欲望。”
   “对痛苦变得麻木起来,镰刀割破手指不知道疼,光着的脚板。”
   “他们在这片土地的中央,盖了一幢草房子,从此,两双已经过早疲惫的眼睛,就时时刻刻注视着这片土地。”
   对于秦大奶奶来讲,这不是一小块艾地这么简单,也不只是一个家那么简单,那是关于她幸福的所有的记忆。那是她的全部的依恋,关于她和她唯一的爱人。
   秦大奶奶是执拗的,更是善良的,当女孩乔乔落入水中的时候,秦大奶奶忘记了自己的无力,忘记了自己的单薄,忘记了所有的一切,在她的印象中可能只有“乔乔是不能落水的,她必须把她拉上来。”
   “那显然是一双无力的手,因为乔乔觉得,她是在经过漫长的时间之后,才被这双手十分勉强地推出水面。她的上半身刚被送到浅滩上,那双手就在她的裤腰上无力地松开了”
   秦大奶奶是一个善良的老人,和世世代代生活在油麻地上的老人们一样善良。
   对于这样的老人,油麻地人也是善良的,他们容忍了老人的倔强和偏执,他们从内心深处尊敬和热爱他。全油麻地的孩子,从桑桑开始,都叫她奶奶。正是这一声声的呼唤,把秦大奶奶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最后秦大奶奶卖了同她并肩作战的鸡鸭,离开了油麻地小学,但她依然离不开这里,她为油麻地小学管理门窗,如果有人动了学校的东西,她就会说“这是学校的东西”。最后,为了油麻地小学的一只南瓜,走完了她的人生路程。
   于此曹文轩出色的完成了善良与善良温暖的碰撞,激活了所有读者的泪点,不需要过多的陈述,只要把淳朴演绎的更加淳朴。
   蒋老师的笛子
   将一轮和白雀的爱情,在将一轮的笛声中开始,也在笛声中结束。当所有的一切回归静穆,当将一轮的笛音不再为白雀响起,生活回归了它本身。
   将一轮和白雀的爱情,从排演《红菱船》开始。将一轮这位油麻地小学的老师,长得好,笛子吹的好、语文课讲得好,是主人公桑桑的偶像。白雀是油麻地的美人,即使是简单的行走,也会受到很多目光的关注。本来这看来是天作之和的爱情,却被拦腰斩断了。父亲的阻止,桑桑丢弃的信件,谷伟的出现,白雀的迷失。让这美好的爱情,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然而他们相互的惦念是真挚的。“等不到白雀,将一轮的笛音就像矮下去的火焰。”将一轮遇难,白雀毅然走遍县城,去寻访证人。可是,生活就是生活,它的本身就有不完美的一面,有的时候也的确就像一个玩笑。
   将一轮结婚了,妻子发现了他和白雀的情感纠葛,将一轮决定挽回妻子,回归了自己的生活。从此他的笛声,将属于他妻子一个人。把所有关于笛声的唯美的爱情的故事,留给回忆,留给世世代代生活在油麻地上的年轻的人们。
   桑乔和他的猎枪
   桑乔是打猎的出身,他很鄙视自己的出身,想抹去关于打猎的所有的记忆,不让人提及。“桑乔从内心厌恶打猎”、“十分鄙视自己的历史”所以“不管迁移到什么地方,他总要把那只猎枪挂在外人看不到的房间的黑暗处。”在他心目中“那是一只黑色的鞭子。”
   猎枪是桑乔卑微的自尊的鞭挞者,是他卑微的骄傲的缘起,它随着生活的延续成了一种标志。儿子在病重时,在似乎已经离开的日子不远的时候,桑乔拿起了他的猎枪,他带着他的儿子打猎,他让人们看到,曾经是猎人的自己。他忘记了他不想让任何人知道,他曾经是一个猎人。
   桑桑病情好了,父子对着天空,发射十四枪,是对心中极度愤懑、恐惧的发泄,更是对死亡的回敬,是对生命的礼赞,是对生活的感激。
   那一年,曹文轩真的十四岁。
   于此,桑桑和桑乔涅槃重生,更加懂得了生死的意义,更加懂得爱!
   从此,厄运已经远去,草房子上空将交替升起太阳和月亮,草房子里没有了哭泣,依然温暖。
   最后不能不提一下桑桑,桑桑是这部作品真正的主人公,是发生在油麻地上的所有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在所有的故事中,他逐渐的成长和成熟他,甚至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这个少年最终要随父亲桑乔离开油麻地,离开他的鸽群。他将带走一切与油麻地有关的记忆,带走油麻地赋予他的温和、善良、勤奋和坚韧。
   也许人们最终总是要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比如秃鹤甩掉了他的帽子,成了“世界上最英俊的少年”;秦大奶奶离开了她的艾地,用生命守护了油麻地小学的一个南瓜;杜小康走出的红门,成了“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少年”;桑桑也要离开他的鸽群。这一切,不只是生命中所经历的,这也是生命中要延续的。
   桑桑离开了油麻地,油麻地的生活还在继续,桑桑的生活也在继续,无数的“桑桑”在油麻地这块土地上长大,桑桑也将在更加宽广的世界里宽厚地生活。
   在桑桑将要离开油麻地的时候,他的鸽群“它们收尾相衔,仿佛组成了一只巨大的白色花环,围绕着桑桑忽高忽低地旋转着。”
   “1962年8月的这个上午,油麻地的许多大人和小孩,都看到了那只巨大的旋转着的白色花环———。”
   于此,故事在唯美的画面里,完美结局。
   这是油麻地人们的生活,也是我们的生活,我们在这个温暖的世界里成长。生活给我们艰辛也给我们幸福。
   这就是曹文轩的作品,他在温暖的生活情境中,以唯美意象,给我们展示着更加广阔的世界。读着《草房子》,我们已经进入这个世界,里面有你,有我,有每一个善良的人们。

共 538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赏析到位,从不同角度来说了小说中的意象美。比如,“草房子”,不仅仅是油麻地人们居住的场所,更是他们生生世世繁衍生息的地方,是他们故事发生发展的地方。在油麻地人们的心中,那是一个温暖的家,是一个繁衍爱、感受爱、传承爱的场所。所以“草房子”应该有它的“贵族”血统,这个血统不是因为它如何的珍贵,是因为它是每一个人生活的载体。推荐阅读,文章观点独特。【编辑:曹子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80119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西鋂铃铂        2018-01-23 09:10:58
  草房子,曹文轩的作品,值得一看。
江山文学,天下文人的精神家园。
回复1 楼        文友:天涯羁旅人        2018-01-23 10:37:51
  草房子,一次温暖的遇见。
2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8-01-23 10:27:32
  欣赏朋友的精品佳作,祝福写文愉快,期待精彩继续!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回复2 楼        文友:天涯羁旅人        2018-01-23 10:37:29
  多谢好友,一定努力!
3 楼        文友:秋日枫红        2018-01-23 14:14:29
  赏学品读,凝练考究!
4 楼        文友:琳璃        2018-01-25 05:45:10
  好一篇精彩赏析文!说来惭愧,我还没来得及阅读《草房子》这本书,不过,通过本篇作品,我对《草房子》的主题思想及主要人物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更对《草房子》一书充满了向往!拜读学习了,期待精彩继续。
我骄傲我是江山人,我自豪我是江山签约作者。用余生来耕耘江山守护江山此乃使命所归。
回复4 楼        文友:天涯羁旅人        2018-01-25 07:35:16
  曹文轩说人生就是一次次分别,其实我想说人生是一次次温暖的遇见。结识《草房子》就是一次温暖遇见,值得一读。
5 楼        文友:只留阳光        2018-01-25 16:24:05
  意象和情感的关系,论述透彻。学习了。
温暖向上,以心相交
回复5 楼        文友:天涯羁旅人        2018-01-25 19:23:26
  多谢欣赏!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