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军警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军警】《大学》与教育之道(十三)

编辑推荐 【军警】《大学》与教育之道(十三) ——教育的通用法则


作者:karen杨 秀才,1750.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66发表时间:2018-01-18 16:13:26
摘要: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本周末学聆听了王宝寨老师开解的“《大学》与教育之道(十三)”,经文如是: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贲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一、经文大意
   一家讲究仁义,整个国家都会崇尚仁义。一家提倡谦让,整个国家都会推崇谦让。(统治者)一人贪婪暴戾,全国都会群起作乱。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就是这样。这就叫做一句话毁坏整个事情,一个人安定整个国家。尧、舜用仁义来引导天下,民众就跟从他们追求仁义。桀、纣用暴虐来号令天下,民众依从他们。如果他们形式上的命令与他们实际的嗜好相反,那么民众是不会听从这种命令的。因此,君子首先要使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向他人提同样的要求;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假如自己不能做到有善无恶推己及人,而想使其他人明白善恶的道理,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讲,治国的前提在于整齐好自己的家族。
   《诗经》说:“桃花鲜美,树叶茂密,这个姑娘出嫁了,让全家人都和睦。”让全家人都和睦,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诗经》说:“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诗经》说:“容貌举止庄重严肃,成为四方国家的表率。” 只有当一个人无论是作为父亲、儿子,还是兄长、弟弟时都值得人效法时,老百姓才会去效法他。这就是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二、 “以上帅下” 是教育的总原则
   经文里讲:“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这里的“机”是机关、机要。就是说重要的地方在哪里呢?治理好一具单位、一个国家、一个系统,关键点在最高领导人。“此谓一言贲事,一人定国。”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他影响的是一个国家。一个单位的领导人,他影响的是一个单位。经常我们讲,上有所好,下必行之。所以我们看一个单位的风气、看一所学校的风气、看一个班级的风气,往往是看最高领导人的理念、他的习惯、他的风格,所以一所学校的思想往往出自于校长办学的思想和理念,所以我们通常讲一把手工程。为什么什么事情都去找一把手呢?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都是这个样子。从历史来看,我们国家最值得骄傲的是汉唐盛世。为什么会出现汉唐盛世呢?汉唐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我们印象最深的大汉雄风,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汉高祖刘邦打天下以后,汉朝建立。那个时候并不兴盛,因为刘邦当皇帝时快60岁了,自已的朝气、精力有所不及,后来后宫又有吕后篡权,但是汉朝遇到刘邦两个好的后代,一个是汉文帝,一个是汉景帝,这两个人很了不起,两个都推行仁政,发展经济,汉朝的疆土也得到很大的扩张,对内对外都达到历史上最佳的状况,为后来的帝王打下了基础,再由汉武帝、汉宣帝,把汉朝推向高峰。这就是“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那么唐代呢?我们知道唐代从一建立,就具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是一个文学、艺术都是很发达的朝代,出了很多诗人,唐诗及书法对整个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其实这个根源在哪里呢?唐朝建立时,李世民的书法,诗文都是很高湛的,由于他的这样一种才华影响了整个国家。这就是一个国家领导人对国风的影响。那么我们也知道,在学校里面,一个校长、一个班主任对学校的风气、对学生的风气影响也是很大的,这也是“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他延伸的道理。
  
   三、“以身作则”是管理的总原则
   我们中国式的管理不是着重在那法律条文,而更多的是讲人的影响力。所以以身作则是关键。一个最高的领导人决定一个单位的兴衰。以身作则为什么是管理的总原则呢?如果一个领导人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一个单位兴盛。“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教育管理也是如此。通常一个班主任对自己严格要求,也严格要求学生,班级就井然有序。如果班主任对自己松懈,对学生也松懈,那么班级的秩序与纪律也是混乱的。如果班主任自己松懈,而对学生要求严格,那学生就是两面人,他们就做形式,也就是表面上做,实质上不做。所以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班风,所以一个班主任以身作则很重要。其次一个班主任用人也很重要,如果你选用的班干部不能做到以身作则,这个班级也会乱。
  
   四、制定规章制度的基本原则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这一段给我们教育的启示是推己及人。所以我们做为班主任老师来制定一些规章制度,都要推敲一下,看一看我们规定的能不能让孩子们接受,自己是不是能做到,因为“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有时侯我们制定了规章制度以后,孩子们不落实,其实不落实的原因我们应该反思,第一看是不是符合实际,第二看是不是自己做得到。所以我们把一些班规从网上一抄,往墙上一贴,是不对的。所以我们制定规章制定的原则,一是应该以不变应万变,就是从圣贤的教育,从《弟子规》里面找一找我们制定的这些班规,是否顺应圣贤的教育,不能违背。二是具体的方式要符合孩子们的实际与特点。第三就是自己要做到,连自己都做不到,却要求孩子们做,那么就会出问题。就会形成应付,甚至两面人的这种现象。
  
   五、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这是说家庭里面母教的重要性。一个好的母亲可以教出好的孩子来,从历史上看也是如此,尧帝之所以在为伟大的帝王,也是尧母教子有方,至今还流传着很多尧母教子的故事,所以一个母亲的影响是很大的,一个家庭里,一个妻子、一个母亲的角色至关重要。后面又讲,《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一个家庭里面,第一个是母教的重要性,第二个就是兄弟姐妹的关系,兄友弟恭的落实是很重要的。我们从一个班主任老师在家里与家人的关系,就可以推断出一个班的风气,这也是齐家治班的重要性。关键是慈道、孝道、悌道的落实,一个班级班风的根源也在这里。
  
   六、中国式教育的本质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这是讲中国式的教育的本质是正己化人。一个领导人,其仪不忒,自己的言谈举止行为端正了,从身边的人感化起。其实中国一个国家的君道,一个家庭的父道,包括教育的师道是一致的,君、亲、师的道理,实质都是正己化人。可是我们现在教育的弊端是把教育简单化,把教化变成了管理,其实我们学习文化核心的内容,用在教育上,就是正己化人。
  
   七、心得体会
   这一课的内容是讲的教育的通用法则,总的来讲,就是“一把手”的模范带头作用是关键。这个“一把手”管理的范围大则可以是一个国家,小则可以是一个家庭。而治国则在齐其家,无论你是哪一个级别的“一把手”,都得从齐家做起,家齐不好,“一把手”所管理的单位、团队、甚至整个国家都无法治好。我们从教育工作的角度来分析分析,看看哪些“一把手”影响着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效果。
   第一个“一把手”应该是家长。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很多家长都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我的孩子交给了学校,那么一切都应该是学校负责,品德的好坏、学习的好坏都是看老师教得好不好。却不知做为父母的自己,无论是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一般来说,有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身后就有什么样的父母。还有人说,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这话有些父母听了不高兴,认为自己不可能教孩子学坏,也不可能给孩子做坏榜样,那意思就是说,孩子学坏是老师教的了,那岂不是更说不通,老师是做教育的,又怎么会教孩子学坏呢?这样的争论是毫无意义的,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我们谁都不想孩子学坏,也不会有意教孩子学坏,但是我们有没有无意之中教孩子学坏呢?孩子的骄、奢、淫、逸等坏习性是如何培养起来的,仔细想想,哪一个坏习惯的养成,父母又脱得了干系呢?孩子不听父母的话,父母又有没有好好敬重孩子的爷爷奶奶呢?孩子懒惰放逸,父母平时是不是也贪图享受、喜欢吃喝玩乐呢?孩子喜欢骄傲自满,不懂得尊敬别人,父母是不是也有些恃才自傲、自以为是呢?一对照,很容易就照得出自己的毛病来。所以,孩子若不好,父母不需要一天到晚唠叨孩子的不是,自己先改好,孩子自然就会好。自己一改,孩子就会奇怪了,怎么妈妈突然就不唠叨了?怎么她变了?她变得温和了、她变得孝顺了、她变谦虚了、她变得爱学习有学问了,无论你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第一个感知到的肯定是你的孩子,他一定会思考,自己是不是也要改变了,否则都无颜面对父母的改变。孩子从开始敬重你到效仿你,你的教育就成功了。
   第二个“一把手”就是班主任。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能够最直接影响孩子的就是班主任,因为班主任与孩子们打交道的时间是最多的,管的事也特别多,相当于第二任父母。一个班主任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也会极大限度地影响到学生。比如我们进行了两年多的圣贤教育,圣贤教育不是老师天天说教,孩子们就愿意听信的,而是要做出来,让他们感受到,他们才愿意相信与效仿。做为班主任的我,如何尽好孝道、如何处理好夫妻关系、如何与自己的子女沟通,这些都是我经常与孩子们分享的内容。孩子们眼见为实,知道我做圣贤教育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确确实实对生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只要用心落实了,就能获大利益,所以才愿意去落实、去效仿。上一周,我请了几个孩子在家吃饭,我给他们每个人录了一段视频,他们的表白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内容,就是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他们说这个话不是刻意去雕琢的,而是非常真诚、自然的流露,他们是真正入心了才说得出的。他们边说边鞠躬,让人内心里觉得很温暖,也很感动。如果没有经过这样的教育,孩子们可能想都想不起来今后一定要做一个好人,更不用说如此郑重地说出来。这也就是我这个“一把手”所发挥出来的优势。好人才会一生平安,好人才会有好报,孩子们将来幸福的根基就扎下了。
   第三个“一把手”当然是校长。校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一个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影响可太大了。一个真正想做教育的校长、一个真正把名、利放得下的校长是多么难能可贵啊。现在一到年底,上面各种各样的考核,下面各种各样的迎检,可以说是忙得不亦乐乎,各个部门都要确保不能扣分,真的假的都用上,只要不扣分。这些都与绩效工资挂钩了,你不重视行吗?考核重不重要?当然重要,问题是你如何考核。上面考核学校也好、学校考核老师也好、老师考核学生也好,你考核的内容全面吗?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这个“德”又体现了几分?一线的教师谁又不清楚呢?像落实传统文化进校园这样的大好事,教育局不把它纳入评价体系,谁又愿意费尽心机去做这一件“吃亏不讨好”的事呢?当然,幸运的是,我们学校的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还是推展得比较顺利的,但大环境的阻力也确实不小,所以我们更有必要坚定信念,勇敢前进。难行能行,才是可贵。其实到底有多难?一念为私,不难也难,一念为公,难也不难。
  

共 463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杨老师的文字,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深刻揭示教育本质的重要性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并从教育工作实践中,浅谈学校一把手在学校中的主导地位。我们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好文共赏!感谢赐稿!问好!祝福!【编辑:林雨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林雨荷        2018-01-18 16:13:51
  我们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好文共赏!感谢赐稿!问好!祝福!
林雨荷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