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甘蔗与紫苏(散文)

精品 【心灵】甘蔗与紫苏(散文)


作者:阿钝 秀才,2468.8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780发表时间:2018-01-19 23:00:29
摘要:甘蔗与紫苏,本是两种毫无牵连的农作物,与一般普通人家日常的生活也很少有共同交汇的可能。但是,如果把这两者与某一个特定的人或某一个特定的家庭联系到一起,那么,至少就有了把它们扯到一起的纽带,因为,它们都可以算作是某一个人或某个家庭在某个时期的一种经历。


   有一些庄稼,至少在我们家乡那一带是见不着了,比方说甘蔗和荸荠。还有一些庄稼,却在很多地方都见不着了,几近绝迹,比方说紫苏。要说紫苏的绝迹,其实是不太可能的,因为这是一种中药材,药房里照例还是有的。之所以见不着,大概是因为我到过的地方不够多罢,我相信,在这么大个中国的某一个地方,肯定还是有人种植的。
   甘蔗与紫苏,本是两种毫无牵连的农作物,与一般普通人家日常的生活也很少有共同交汇的可能。但是,如果把这两者与某一个特定的人或某一个特定的家庭联系到一起,那么,至少就有了把它们扯到一起的纽带,因为,它们都可以算作是某一个人或某个家庭在某个时期的一种经历。
   田野里逐渐消失的庄稼其实并不止甘蔗和紫苏两种,这就象村子里总有人家在慢慢地少下去,因为他们都住到城里去了,成了城里的人。荞麦是早就没有人种了,因为产量实在太低,又没有特别大的作用;作为饲料的紫云英也极少见到了,偶尔有人种植,也是种在塑料大棚里,要赶着春节以前上市,专门供给人吃的;如若不是外地人来村里包田种,只怕麦子也早就不种了,因为政府不收购,连粮食贩子也不要,而农人们家里又不养猪,种麦子干什么呢?那些外地人种了麦子以后究竟是卖到什么地方去的,村里的人都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之所以单单提到甘蔗和紫苏,是因这两种作物对于我们家是曾经有过比较特别的意义的,多少总还有些令人感念,即使很长时间没有见到了,而茶余饭后时却也时不时地会提起它们。只不过这都是很早以前的事了,以至于记忆都显得有些淡薄,有些模糊了。
   很多年以前,我们那一带最早种甘蔗的,要数我大姑她们的村子里,她们那里在我还只有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在种甘蔗了,都是青皮、竿子很细的那种品种。这种甘蔗虽然很细长,但它很甜,也很松脆,那边的人们种它的目的主要是用来榨糖的。用甘蔗榨出来的糖自然是红糖,除出自己用的以外,也送一点人。我大姑每次在甘蔗成熟的季节回娘家来时,总会带几支甘蔗来,对我们来说,那真是无可比拟的好东西!过年的时候,大姑也会带一点红糖来拜年,但红糖是大人们的事情,跟我们没有关系。
   我们家正是在我四岁的那一年搬到新的屋子里去的。屋子有两间,其中的一间只有一楼高的墙,顶上盖的是稻草,因此叫做“草披”。草披里不住人,只养猪,放杂物。但用稻草盖的草顶不耐烂,每年都要换草扇,不但麻烦,而且很浪费,因为稻草是柴火,烧饭煮猪食都是必不可少的。
   后来,受了甘蔗的启发,母亲想到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好办法,那就是用甘蔗的叶子来代替稻草做草扇。甘蔗叶很厚、很硬、甚至比稻草还要长,很耐烂,又特别滤雨水,真是做草扇的好材料!而甘蔗长到一定的时间时是必须要把下层的叶子剥掉的,不剥掉的话,节就拔不长,甘蔗的产量也就不高。母亲与大姑联系好了后,把二姨也叫来了,与父亲一起拉着爷爷的手拉车,去大姑她们村里披甘蔗叶。我与姐姐当时都还很小,当然也坐着手拉车一起去了。那一回,我们吃了好多的甘蔗和生萝卜。
   光凭着大姑一家的甘蔗是披不了多少叶子的,于是,大姑夫又与隔壁地里的人家去商量,他们也同意我们去披他们的甘蔗叶。甘蔗叶不但硬,跟薄铁皮似的,而且很锋利,几乎可以杀鸡。因此,任凭你剥得如何小心,一天下来,两只手就被割得不像样子了,好多地方都开了一道道的口子,血淋淋的。
   我们披了很满的两车甘蔗叶,拉回家后编成草扇,加盖到原先的稻草顶上,从那以后,一直到后来屋子翻建,草扇再也没有换过。
   “联产承包”以后两三年,我们村里的人们也开始种植甘蔗一类的“经济作物”了,有的人家还种西瓜。我们家也种了甘蔗,但与经济没有关系,都是自己吃的,所以种的也不多——大多数人家种的都不多。由于之前就有那么一点小小的经验,因此等到甘蔗拔节的时候,不必母亲来分派,我与姐姐就很自觉地把叶子披掉了,但披下来的叶子不必带回家,全扔在地里了。
   我那时候的胃口真是惊人,比人还高的甘蔗连着皮一气可以吃两支,嘴巴也如榨汁机似的,一点不觉得累。长大以后,这种功能反倒有些退化了。如今就更不行了,每次都只吃短短的一节,还是削了皮的,可就把嘴给吃破了,吐出来的渣红兮兮的,沾着血。
   因此,如今我们早就不种甘蔗,连村里也没有种甘蔗的人家了。一来是因为大家对甘蔗失去了兴趣,既怕吃破了嘴,又担心上火,就连小孩子也不屑吃,他们嫌冷!二来是因为懒,不少人家虽然有田有地,却连蔬菜都不愿意种,谁还有心思种甘蔗呢?
   也有少数几个不改初衷,到现在还喜欢吃甘蔗的,那就只好到街上去买。现在街上的甘蔗都是新品种了,又高又粗,又甜又脆,卖的人都削好了皮,还免费切成寸把长的小节,装在塑料袋里,看着有点象水果。不过我很少买甘蔗,因为一吃嘴就要破。
   与甘蔗相比,我们家种植紫苏的历史要早得多,凭良心说,它给我们家立过大功劳,因为它是名副其实的经济作物。
   爷爷早在尚未“联产承包”的时候,就已经种紫苏了,但每一年种之前,得先到镇上的收购站里去订指标,收购站给多少指标就种多少,种多了是不收的。一般一个户头每年的指标是三到四担,每一担可以卖二十多块钱,总的算起来相当于一头肉猪的价钱。
   紫苏的份量很轻,三担到四担的指标已需要不很小的一块地了。所以,在当时,即使允许你多种,也没有那么多的地,因为除出种紫苏以外,人总还要吃菜,猪还要吃番薯和萝卜的。而我爷爷又向来有那么一点“经营的头脑”,他所种的蔬菜有很大一部份也是挑到镇上去卖的,卖菜所得的钱虽然不多,但比紫苏来得快,来得及时。
   后来,指标慢慢有些放宽了,于是我母亲也开始种紫苏。种紫苏是件麻烦事,比种甘蔗不知麻烦多少倍。它首先要育秧,秧苗育成以后再移栽。至于施肥、松土、除草之类的就不必说了,任何作物都需要的。可是它跟甘蔗一样,等到长个子的时候,得去摘叶,不然长不高。
   紫苏的外形看起来象苎麻,尤其是它的叶子,更像。但紫苏比苎麻更高大,而且颜色是深紫色的,长在地里的时候就有一股很重的中药味。一棵紫苏包含着两味中药材:一味是苏梗,主要的功能是止痛、理气、安胎;另一味是苏叶,用于感冒风寒、咳嗽发热、呕吐腹泻。因此,摘下来的紫苏叶必须一瓣不剩地带回家里来,用铡刀切碎了,晒干收藏。
   自从第一次开摘后,到收割苏梗,随着紫苏主干的不断长高,中间要摘好几回叶,每回都摘到只留顶上的三档,母亲她们叫“三代”。由于摘苏叶的时间正好是在暑假里,因此我基本都逃不掉,总得跟着母亲一起去。我闻不惯紫苏的那种气味,总觉得鼻子有些难受。好在紫苏长得很高,叶子又很茂密,太阳是不太照得到的。又因为它有着天然的中药气味,因此也没有蚊子。
   最要命的是那段时间正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时候几乎每天都要下一场,下过了又云开日出,酷热依旧。每当看到天边的某一个方向黑压压地过来了,母亲便急喊一声:“快去收紫苏!”
   于是我们就得立即抛下一切事情,奔忙着去晒场上,以打仗的阵势把晒开的苏叶收拢。好在苏叶很轻,几近没有份量,看着很满的一大麻袋,我只需一只手就能很轻松地把它拎起来了。
   到了九月份,就要收割苏梗了。说是收割,其实是用锄头掘的,为的是把埋在泥里的那一截也挖起来,因为那是份量最重的一截,扔了太可惜,并且留在地里也很影响继续耕种。苏梗一棵一棵地掘倒后,拍去抓在根上的泥,捆成一捆,挑回家,用柴刀垫着木头削去底部的根须,再用铡刀切碎。
   用铡刀切苏梗是有要求的,根部那一截尤其要求切得薄,基本不能超过五分硬角子的厚度。越到梢头越是可以厚一点,长一点,但最长也不能超过半寸。长短不符合要求的话,收购站是可以不收的,至少也会在价钱上打折扣,那可就吃了大亏了。
   在当时,我们村里种紫苏的人家有好几家,常常为着指标的多少搞暗暗的竞争,但面子上却一次也没有伤过和气,翻过脸,这一点倒真是难得。我猜想:是不是因为种的是药材,而药材是用来治病救人的,与“杏林医道”相关连,因此,各人的心底里多少都怀了一点纯朴的“仁心”,不愿意为了一头猪的价钱而撕破了乡里乡亲的脸面呢?也许真有这种可能吧。

共 325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甘蔗与紫苏》一篇叙事性散文。甘蔗与紫苏本是二种没有任何关联的植物,但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却又偏偏走到了一起,甚至关联着那个时代那个岁月里的人们的生活,一度成为当时家家户户争相种植的植物,因为它们可以带来比稻麦更大的收入和切身的利益。由于作者当时少不经事,大多搞不清楚为什么包括自己家都去种植它们,但作者还是感恩着它们给自己的童年带来了许多福荫。至于甘蔗,到现在还是一种许多人喜爱吃的时令甘甜,我就不去也不必赘言了。而对于作者所说的紫苏可能是好多读者搞不清楚的作物,因为它确确实实离我们现代生活远了,不仅离开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日三餐,最多会出现在我们的汤药里。这种叫做紫苏的作物,在我们江南的好多地方又叫做苏藿香,曾经的它,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蔬菜来食用,还可以作为烹饪腥荤类佳肴的调味品,甚至走进了许多中药的必不可少的药方中,成为治病救人的苦口之药,可见其曾经为人们带来了多少恩惠。也正是它们曾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福荫,所以一直没有从作者的脑海里消失,也无法走远。该篇散文语言质朴而流畅,携带着泥土的芬芳,又散发原始的地气。散文的美,除去了那些华丽的辞藻,才是一种本真的美;散文的美,更是没有拘泥的美,一种形散神不散的美。把二种普普通通的作物神不知鬼不觉地柔合成为一体,甚至展示了那个时代的背景,不能不说作者有着神来之笔,可谓笔力遒劲、作风老道的作品。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木石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80120002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木石语        2018-01-19 23:03:13
  举笔问候作者:创作愉快的同时心想事成!
2 楼        文友:木石语        2018-01-19 23:03:50
  地气作品,值得品茗!
3 楼        文友:木石语        2018-01-19 23:06:15
  携带岁月风霜、流年烙印的文字,文笔老道的佳作!感谢赐稿!
4 楼        文友:软浪细沙        2018-01-22 23:10:26
  恭贺佳作成精!一篇耐读耐品的作品,携带着浓郁的地气芬芳!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