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忆江南】老酒与老瓷(征文·散文)
一、老酒
在悠长的时光里,一些东西注定要老去。
有的如风一般飘逝,了无踪迹;有的如水一样流淌,经久不息。
老酒,属于后者。
老酒是很配这个“老”字的。我国酒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期。《史记》中就有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记载,《诗经》中亦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可见,我国酒之兴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历朝历代,上至帝王将相,下到黎民百姓,以酒为乐者不胜枚举。仅古时一些名酒的称谓,就充满了诗情画意。
拿明清两代来说,明代有荷花蕊,寒潭香,秋露白,竹叶青,金茎露……清代有菊花白,莲花白,玉泉旨酒……如此美的名儿,想必那酒一定色如清泉,香如幽兰,未饮,已然醉矣!
古代的诗人,更是视酒为红颜,为知己,为伴侣。九大风雅之事,酌酒是名列其中的,他们以酒会友、怡情、寄思、言志……并写入诗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诗句,我们耳熟能详。其实写酒的古诗数不胜数,李白是典型代表,他创作的与酒有关的诗歌多达两百多首,并为后人留下了“斗酒诗百篇”的佳话。
酒,已融入了古代诗人的诗歌和生命,酒润诗,诗养酒,二者水乳交融,创造出了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独特的审美价值。
酒是愈老愈香,老酒中当推黄酒最为古老,它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
我曾走进江南黄酒之乡——绍兴,寻找久远的岁月里散发出来的淡淡的幽香。
第一次见到女儿红酒,竟怦然心动,这酒名让人想起美丽的江南女子。过去,当地人家生了女儿,就酿酒埋藏,嫁女时就掘酒请客。那是一个怎样的场面,深藏多年的女儿红,一打开,便芬芳四溢,十里飘香。待嫁的新娘羞涩而惆怅,莲步轻挪,依依不舍。那酒入愁肠,一滴一滴,化作离人泪。悠悠千载,那些红衣嫁娘早已作古,而女儿红却在亘古的时光里愈老愈香。
黄酒度数不高,口味清淡,温和醇厚,从而濡养出了江南文人儒雅多才,柔中带刚的精神气质。
大书法家王羲之与黄酒有着不解之缘,东晋永和九年,他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等四十二人在会稽(今绍兴)兰亭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会,曲水流觞,即兴赋诗。王羲之乘着酒兴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据说他后来多次书写都不能达到原来的境界。我想,定是这酒赋予他灵气,天人合一,方能创作出名震千古的艺术珍品!
宋代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可屡遭冷遇,后来闲赋在绍兴老家,常常借酒浇愁,“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杯老酒里寄寓了多少报国之愿!即使到死,他也要《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好一个爱国如斯、矢志不渝的血性男儿,怎能不让历史深深地铭记!
同样生于黄酒之乡的鲁迅先生,一生都在为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而奔走。故乡的老酒,赋予他刚正不阿,不屈不挠的个性,还走近了他的艺术作品。凡来绍兴的游客,都会光顾他笔下的咸亨酒店,模仿孔乙己,买一碗黄酒、一碟茴香豆,用心体会他文中的意境。
在幽古厚重的中华史册里,老酒是其中最为绚丽温情的章节,这些陈年佳酿,历经岁月,依然散发着脉脉清香,袅袅不绝。
可是,近年来,洋酒广泛盛行,假酒大行其道,在这些重重包围之下,老酒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这些琼浆玉液滋养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我们应该保护它,像法国人保护白兰地,俄罗斯人保护伏特加。
老酒,已溶入我们民族的血脉,千百年来,它们已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无法割舍的精神生活和内心情怀。
二、老瓷
回望悠久灿烂的中华历史,有一种精美的文化瑰宝,在千年的时光里,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它,就是瓷。
这个伟大的发明,凝聚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和智慧。它不仅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更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已成为民族文化的精粹之一。
中国素有瓷国之称,早在商周时期,原始青瓷就出现了,距今约4000多年,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东汉时期,青瓷有了重大突破,首次出现于江南地区。
江南越窑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青瓷窑系,这里的青瓷因其产生年代早,延续时间长,而被人们誉为“母亲瓷”。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唐代诗人陆龟蒙盛赞越窑青瓷的著名诗句。越窑青瓷釉层均匀,色如峰翠,亮而不透,如冰似玉,品质为全国青瓷之冠。唐宋以来,越窑青瓷通过明州(宁波)港,远销朝鲜、日本及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它的生产工艺对我国南北方众多窑场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越窑青瓷,在久远的光阴中老去,但依然美丽。即使被深埋于地下,一经发掘,拂去岁月的风尘厚土,它们仍旧泛着光洁高贵的亮泽,令人惊艳。
余秋雨先生在《乡关何处》一文中写到他的故乡慈溪上林湖,到处都是青瓷碎片。原来这曾是越窑青瓷的主要产区之一,四周有古窑址一百多处,因而成为越窑青瓷室外博物馆。
一个晴朗的冬日,我们驱车前往上林湖。心情是欢愉的,但也有些隐隐地不安,那上林湖畔,不知还会不会有一地的青瓷?
一个小时左右,就看到了青山环抱下的一湖碧水,这就是上林湖。湖水清波微澜,在阳光下水面跳跃着无数片光斑,竟如同无数片晶莹的青瓷碎片。我激动地打开车窗,一股清新的水气扑面而来,潮湿而微凉。
到了上林湖,我急忙冲下车,奔向湖畔,伏身寻找起来。很快一片小小的青瓷进入眼帘,我一阵欣喜,小心地捡起来,到湖水里洗净沙泥。它像刚出浴的女子,露出青色精致的素颜。我用手指轻轻地抚过那光洁的肌肤,有一种细腻温和的质感。时间将它的边角打磨得光滑圆润,可并没有将它的容颜变得苍老粗砺,这可是唐、五代到宋代的瓷片啊!只可惜是残缺的,它本来从属于一只漂亮的盘盏、水盂、执壶,还是风靡唐代的茶瓯?甚或是越窑青瓷的极品——秘色瓷,可以成为显贵的供御之物呢!也许只因一个小小的瑕疵,就被人丢掷。我仿佛听到遥远的时空里的一声脆响,瓷骨碎裂,水花飞溅。沿着湖岸走,瓷片渐渐多了起来,应是冬季水位下落的原因。周围行人稀少,我喜欢这青瓷般安静的时光。上林湖亦是安静的,不知是这一湖水养了青瓷,还是这青瓷养了一湖水,湖水如青瓷般澄碧明彻,青瓷如湖水般纯净润泽。也许它们千年相依相伴,早已浑然一体了。
我们沿着湖岸山坡拾级而上,地上的瓷随处可见。路上偶遇了几个古窑洞,在苍郁的树木掩映下,显得低矮简陋。我不禁讶然,这里竟然就是出产闻名遐迩的青瓷的地方?多么像狭小闭塞的母体,却孕育出了鲜活而伟大的生命。
看着古窑洞,我不由地想起了一个诗人朋友所写的诗句:
看越人汲水调泥塑拙拙的瓷胚
听江边伐木劈柴燃熊熊的窑火
盛唐的风曾带她在上林湖里沉醉
一指慈光的轻唤
化作湖水深处淡淡的青色
多么美妙的诗句,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只是四周还是山峦叠翠,那一窑窑“千峰翠色”,却早已不见,唯剩这一地的青瓷残片,昭示着唐宋曾经的浮世繁华。
再美的瓷器,也容易碎裂;再好的时代,也难免衰亡。我们喜欢一切完整的东西,但很多时候,事物发展的结果常常是残缺的,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不断地追求更高阶段的完整。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正是由无数个文明的碎片拼接而成的吗?
有时候,残缺是另一种意义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