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有奖金”征文】深山弥留拐枣香(外一篇)(散文)
一、深山弥留拐枣香
拐枣,多么稀罕人的名字。第一次看到它是在一个微信群里,大秦哥显摆,还把它拍成了照片,最后写一句话,拐枣,谁要?
他把这拐枣和红彤彤的柿子拍照放在了一起,这两个物件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曲曲连连,分不清哪里是头哪里是脚;一个光溜溜滑嫩嫩,犹如孩童的肌肤。
我对看不清楚头尾的拐枣特别感兴趣,并且一再追问,这东西是甜还是酸。一个网友说,拐枣像是坏红薯的味道。当时,我一愣,忽然就想到了荔枝,因为第一次吃荔枝,我吃出的也是坏红薯的味道。
后来查看资料,两者没有任何关系,是我异想天开把一种贵妃喜欢的果子折腾到深山里了。这就像是贵族和山野村夫,一个高高在上,一个低入尘埃。
一整天脑子里尽琢磨拐枣了,产生了许多幻想,渴望眼前有一个拐枣,让我把玩一阵,不吃,就看看。越想心越痒痒,最后抱着试试看的侥幸心理,百度了一下,于是乎,有关拐枣的图片和说明铺天盖地迎面而来。
拐枣,学名枳椇,是枳椇属鼠李科枳属植物,又名鸡爪树、鸡爪果、鸡脚爪、万字果、万寿果、桔扭子、鸡爪梨等。这其中的万寿果名字,据说是靠它自己曲里拐弯的形状似一个“万”字符号而得名。
资料显示,拐枣树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果树之一,在地球上存在有500——1000万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诗经小雅》就有“南山有枸”的诗句。“南山”指秦岭,“枸”就是拐枣树。《陆蔬》上说:“枸树山木,高大如白杨,子着枝端,长数寸,八九月熟,食之甘美如饴。”
看罢资料介绍,心里似乎通透了,不是拐枣有啥奇特稀罕,而是我的见识太短浅了。
在网上我还看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学生送老师一些拐枣,老师一一分给学生几颗,津津有味地吃着,让全班的学生即兴发挥说出成语来。如此一来,往日不见的优美成语便从学生的口中犹如泉涌,其中几个孩子拿着拐枣舍不得吃,说是要拿回家给爷爷奶奶,因为听说是长寿果,可以增寿。
瞬间,老师被这个小朋友感动了,他把那个学生给他的拐枣分给了这些孩子们,带回家给他们的爷爷奶奶。
这世上,稀罕的东西很多,而最珍贵的是情意。拐枣不贵,贵的是孩子们纯洁的心。
那个时候,我们在丹江岸边求生活,水多山少,缺吃缺穿,也缺柴烧,日子过得朴素薄凉。
从我记事起,每到冬天大雪纷飞之时,父亲山里的朋友便会用大木船运一船柴火过来。每一年,都有这样的一船柴火越过丹江河。如今想起,心里依旧温暖,一种感激之情油然而生。那些淳朴的山里人,因为来山外办事,得到了父亲援助,时常借住我家,而他们表达谢意的方法便是一船一船的硬柴。
此刻,我感觉父亲的那些朋友多像拐枣,虽然身居深山,但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把友情释放,把温度散发在每一个寒冷的冬天,雪中送炭,便是如此了。拐枣,即便身在深山,照样把清香余留。他们的举动,填满了我儿时的记忆,心底生暖……
二、瘦菊不瘦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有看到菊的人,似乎都会想起这句诗。陶渊明写的篱笆旁的一陇菊,成了后世人追逐的菊的花事。
于我而言,更喜欢这句纤弱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许是女儿家的心态,易安居士的一个“瘦”字,愣是揪疼了一个爱花的心,那得是怎样的一种心境之下,才能看着黄花在叹息。
菊,开在乡间,开在山野。一场秋雨,几阵秋风,便在旮旯缝隙中张开花瓣。
最先看到菊,也是在篱笆旁。外婆家的宅子忒大,长满了各种野花,菊就是其中一种,黄色的小花,我们都唤它“野菊花”。童年时,写过一篇《外婆家的野菊花》作文。犹记得,老师当范文在班里朗读。那时候,大家赞许的目光没有让我感到骄傲,反而是羞红了脸颊。
因为那篇《野菊花》,从而喜欢上了写作文。就像是连锁反应,喜欢写作文,就喜欢读书,读的书多了,作文便写得更好了,曾经参加了几次作文比赛,获了好几个奖项。
语文老师,女的,三十多岁,拖着三个孩子。学校分给她两间房子,一间是厨房,一间办公室。我们的作业本就摆在那一张桌子上。她让我们背课文,每篇都要背熟,说是积累。有时候,留下不会背的同学,她不仅耐心解释,还要管饭。时间久了,大家都喜欢上了她。
菊开时,老师和男人离婚了。老师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在学校度日。星期天,和孩子们一起在学校周边的地里刨红薯。那时候的风很大也很凉,冷飕飕的。我觉得,那时,开的菊很瘦,和老师消瘦的脸一样,粗糙没有水色。
后来,老师被调走了。这一晃,就过去了三十年。听说,老师退休后再嫁了,儿女皆成器,其中两个上了大学,对她非常孝顺。我为老师有个幸福的家庭感到欣慰。
如今,嫁接的菊多,颜色也斑斓,邻县被称之为“菊潭”。每年菊开时,要筹办“花节”。几百上千中花色品种,在一个大广场展览,摆各种造型。藤蔓编成的花架,色彩不一的花卉,组成一个又一个吉祥的词汇。
前年,应朋友之邀,去内乡看菊。看惯了山野瘦弱的黄花,乍一眼看到千姿百态的菊,惊到咋舌。就单色的,一花一色,黄、白、紫、红、粉、绿、墨、青……想到的颜色有,没有想到的颜色也有。更有甚者,一种花上竟然有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颜色,色彩丰富到眼花缭乱。
花都不瘦,很丰腴,线条也匀称,层层叠叠的花瓣,于秋风中傲然绽放着,真真是暖透了萧瑟的季节!
故乡多菊,树林、山野,河边、地头……黄灿灿的小花儿,哪里都有,把一整个秋天都染得金黄金黄的。
菊初开时,村人便挎着篮子,或蹲,或弯腰,或坐在小凳子上采花。捋得着急了,便连着叶子一并采下。镇上药房门前铺了大红的毯子,那上边堆着小山一样高的菊,都是收来的。便宜时,五毛钱一斤,贵时,一块钱一斤。
我路过的时候,只见一位老农正吐着吐沫数着一沓钞票。我问他:“大爷,今天卖了多少钱?”
老农满脸开了菊花般地笑着说:“今年菊价适中,八毛一斤,我和老太婆一上午就采了五十斤哦!”
我说:“真好,有四十块呢,确实不少哩!”
他欢喜地说:“这菊又不是自家种的,不用施肥,不用锄草,天管地生,是老天爷赐下的宝物。咱就花点时间采采,四十块钱,够买一袋大米啰!”
看着他骑三轮车愉悦地离去了,我蹲下了身子,从大堆的菊山中,抓起了一捧菊,然后猛地抛起,像天女散花般,那金灿灿的菊,在眼前纵情盛开着,我的心陶醉着、陶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