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多娇】军营老物件(散文)
前日,为寻一物而翻箱倒柜,不经意中,一个小包袱从吊柜滚落,砸在头上,俯首捡起,才发现,这是收藏我青春记忆的那个包裹啊!
这些老物件,镌刻了我们的军旅记忆,承载着我们的青春荣光,浸满了那一代军人对祖国的使命担当,每一件物品,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抚摸着它们,我的思绪也如柳絮飞舞,回到了那个绽放青春的燃情岁月。
一、85式领章和帽徽
那是一九八八年十月,部队恢复实行军衔制,才戴上85式领章、帽徽不到一年的我们,又要换上新的帽徽、领花了,心中自然难舍,换装后的第二天,找到司务长,死磨硬泡,才答应给我留了一套领章、一枚帽徽,留作永久纪念。
这套领章特别的精美,红色金丝绒鲜艳夺目,它是烈士鲜血染红的,是飘扬的军旗,不同于65式红领章的是,领章中间增加了八一军徽,更强化了美学效果,穿在身上,走在队列中,更加气派!而这枚镶嵌着八一五星、齿轮、麦穗的帽徽,显得庄重大器、精致典雅,给人一种说不出的美感!
85式军装乃至领章和帽徽,在我军发展的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那个时候,是我军发展的转折期、变革期,刚刚从文革“左”的影响中走出的人民解放军,面对南疆那个小霸的步步紧逼,愤然出击,捍卫了国家领土和主权安全,维护了世界和平。此战,打出了国威军威,教训了狂妄的入侵者,也让经历了十年浩劫、极度虚弱的人民共和国重拾了大国信心,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
也正是此战,暴露出我军指挥体制、后勤保障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党中央、中央军委审时度势,做出了裁减军队员额一百万的重大决策,进而又推动了军队合成化、立体化改革,部队面貌由此焕然一新。就在这个时候,部队后勤装备部门,推出一套崭新军装,对使用了近20年的65式军服进行了大胆改革,大檐帽,圆形帽徽,添加了八一军徽的红领章,成了这次换装的亮点,新军装率先在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式上亮相,严整的军容、飒爽的英姿,立刻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目光,也惊艳了世界,那一届国庆阅兵式也成为了经典。
小小领章和帽徽,是我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社会转型期人民军队变革、发展、强大的历程,也成了那一代中国军人的永恒记忆,很多人和我一样,把它们作为自己永生的收藏。
二、白色搪瓷缸
这件白色搪瓷缸,初看起来普普通通,在岁月的侵蚀下,显得有些破旧,缸沿缸身出现裂纹,甚至掉瓷,缸底还有个小破洞。它的亮点在于缸身“赴滇轮战纪念,1986.10-1987.10”红色字样,这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也记录了军人的奋斗、忠诚与荣光。
这个搪瓷缸是一个老兵送给我的,那时我们同在团宣传股报道组,他的文章写得极好,有激情、有张力,又不失幽默感,因而成了我学习的榜样。而他也很关注我,说我是个好苗子,总是默默帮助我、提携我,我在《战友报》第一次上稿,说是我俩合写,实际是他独立完成,添加我的署名而已。我俩工作学习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关心,全然没有了新兵老兵间的“鸿沟”,成了一对以心相交的好友。可惜好景不长,他是八五年 入伍的,已经超期服役一年,我们短短交往半年,他就退伍了。临走,他从包裹中拿出了一个白色搪瓷缸送给我,叫我不要喝冷水了,说这个缸子有盖,可以泡茶喝!还一再嘱咐我,这个缸子不要送给别人,一定要自己用。他说,这是他军旅人生的一个亮点和见证,也是我俩友谊的象征。
1986年10月,我部奉命开赴云南老山地区,执行防御作战任务,那个时候,较大规模的战斗已经基本停止,双方主要进行的是特种兵之间渗透与反渗透、袭扰与反袭扰战斗,而我部的具体任务是构筑老山地区永久工事、修建野战公路,及帮助边民恢复家园,自然也成了对方特工的攻击对象,在这样危险的条件下,虽然部队付出了重大牺牲,但顺利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构筑了老山地区现代化的作战、指挥、后勤保障完善的永备工事,修建了标准的战区野战公路,保障了前线运输畅通,同时,也为当地边民建筑了大量民房和道路,促进了边境地区的民族团结,融洽了军民、军政关系,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正是基于此,当地文山州、麻栗坡县人民政府和各界群众到我们部队驻地慰问,这个白色搪瓷缸就是慰问品之一,因此,它也承载了军民团结、共御外敌的积极意义。
听完搪瓷缸的来历,我非常感动,这个搪瓷缸意义非比寻常,对于老兵应该是刻骨铭心的,他肯送给我,证明我在他心中的分量!及至三十年后,拿在手上,都感到沉甸甸的,这样的情谊非金钱可比,虽历久而弥新 !
三、小小针线包
“小小针线包,革命传家宝”,这首儿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喻户晓,至今听来仍倍感亲切!从红军时代起,针线包就与军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理想,为了信念,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用自己的双手缝补衣衫被装,战胜种种艰难困苦,使我军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可以说,针线包就是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是我军克敌制胜的的精神法宝之一。
步入军营,就意味着独立生活的开始,一切缝补浆洗的活儿必须自己独立完成,新兵从学习缀领章开始,再到钉棉被、补袜子,不到一年功夫,个个成了针线活高手。记得新兵连刚刚发红领章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次”,笨手笨脚,有的手心出汗,滑溜溜的,线总也穿不到针鼻里;有的领章正面露出了线头;有的不小心扎破手指,疼的大呼小叫。
班长叫大家停手,亲自做起了示范,只见他把线咬断,沾点水,用手搓细,一下子就穿过去了;领章和衣领都很厚,不易扎穿,搞不好就把针弄断或者扎到手,班长的方法很简单,针斜向插入,再用顶针一顶,很容易过去;领章是不能完全扎穿的,要在背面挑线,确保正面看不到线头。好不容易钉缀完领章,大家都忙着穿上军装,拿着小镜子上下照着,嚯,精神多了。国防绿配小红旗,简直太漂亮了,心里巴望着,找个机会出去照张相寄回家。
部队有着严格的内务卫生制度,拆洗、缝钉棉被时间有统一规定,一般都是季节交替之际,连队要求,在一个星期天内,所有人完成拆洗和缝钉棉被。这一下热闹了,班里的通铺就那么大,最多容得下三个人同时缝被子,大家两人一组,互相帮助,轮流缝。剩下的人也不闲着,脑洞大开,创造性的发明了“铁丝悬挂缝被法”,事实上悬挂着更容易使棉胎和被套密贴,而且可以坐着、站着缝,不累、速度快、缝制效果还奇好,叠出的“豆腐块”更精致了!
当然,针线包的作用也不仅限于缝缝补补,在战争环境下,针线包又可以作为战地救护用具使用;长途行军,脚底打出血泡,拔根细针,用酒精棉球擦擦,消毒,穿过血泡,引出脓血,减轻疼痛;手上扎了刺可以用针挑出来;针线还可以用来缝线包扎伤口;有的时候,针还可以弯成鱼钩,改善伙食,甚至救命。
小小针线包跟着我走过军旅生涯,又到了地方,走到哪带到哪。即使结婚后,衣服掉个扣子,或者是哪里开线,我还是会亲自动手,穿针、引线、挑针的动作娴熟而流畅,老婆看了也说我厉害!刚退伍那几年,盖的被子都是自己亲手钉好的,熨贴、紧致。
而今,生活条件好了,很少有人缝补衣物了,就连我也把针线包束之高阁,把它作为收藏品收藏了。这些年,勤俭节约的观念在一些人的心中淡化,大手大脚,互相攀比,贪图享受,挥霍浪费甚至腐化之风愈演愈烈,难道富裕了就可以丢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作风吗?“成由勤俭败由奢”是古训,更是真理,是时候该醒醒了!莫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就是富裕了,这些好传统、好思想永远也不能丢!
第一排:赴滇轮战纪念(1986.10-1987.10)
第二排:送给最可爱的人
第三排:文山州各界群众